渤海海域郯廬斷裂帶差異構造變形與油氣聚集
本文選題:分段性 + 差異變形; 參考:《地質論評》2017年S1期
【摘要】:正郯廬斷裂帶是一條位于我國東部地區(qū)的大規(guī)模走滑斷裂帶,對渤海灣盆地的形成演化和油氣聚集成藏都產生了重要影響。近年采集的高質量三維地震數據顯示,渤海地區(qū)郯廬斷裂帶的構造變形存在明顯的南北分段、東西分帶的差異性。自北向南,可將郯廬斷裂帶劃分為3大段,即遼東灣段(北段)、渤中段(中段)和渤南段(南段),各大段內還可細分出多個小段。斷裂帶平面展布范圍(變形寬度)自北向南也逐漸變大,走滑作用強度具有東強西弱
[Abstract]:The Tan-Lu fault zone is a large-scale strike-slip fault zone located in the eastern part of China, which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Bohai Bay basin and the accumulation of oil and gas.The high quality 3D seismic data collected in recent years show that the tectonic deformation of the Tan-Lu fault zone in the Bohai region is obviously divided into the north and the south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zones.From north to south, the Tan-Lu fault zone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major segments, namely, the Liaodong Bay segment (northern section, middle segment of the Bohai Sea) and the southern segment of the Bohai Sea (south segment).The range of plane distribution (width of deformation) of the fault zone gradually increased from north to south, and the strength of strike-slip action was weak in the east, strong and weak in the west.
【作者單位】: 中國石油大學油氣資源與探測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石油大學資源與信息學院盆地中心;中海石油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編號41472117)的成果
【分類號】:P618.1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高祥林;;渤海中部郯廬斷裂帶的近期活動與渤海新近紀新生斷裂[J];地質科學;2006年02期
2 劉順;沈忠民;司建濤;;郯廬斷裂帶演化動力學——多力源多時期分段作用模式[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年05期
3 萬桂梅;湯良杰;金文正;余一欣;;郯廬斷裂帶研究進展及存在問題探討[J];地質論評;2009年02期
4 張慶龍;;郯廬斷裂帶郯城段考察記[J];地質學刊;2009年03期
5 魯震;;三位外籍學者對郯廬斷裂帶的野外考察及其論點[J];國際地震動態(tài);1981年01期
6 萬天豐;郯廬斷裂帶的延伸與切割深度[J];現代地質;1996年04期
7 朱光,王道軒,劉國生,牛漫蘭,宋傳中;郯廬斷裂帶的演化及其對西太平洋板塊運動的響應[J];地質科學;2004年01期
8 徐芹芹;季建清;王金鐸;王振蘭;韓文功;于建國;;郯廬斷裂帶早新生代的活動性質研究[J];地質科學;2008年02期
9 龔偉;曾佐勛;王杰;徐大良;胡燁;李細光;;郯廬斷裂帶江蘇段第四紀活動性研究[J];地震研究;2010年01期
10 王士德;;對山東境內郯廬斷裂帶的認識[J];河北地質學院學報;1981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段超;李元;宋傳中;;安徽肥東西韋地區(qū)郯廬斷裂帶的構造演化[A];中生代以來中國大陸板塊作用過程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2 朱光;牛漫蘭;謝成龍;胡召齊;;中國東部從擠壓向伸展轉換的動力學過程——來自郯廬斷裂帶演化的啟示[A];2006年全國巖石學與地球動力學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6年
3 秦光喜;張良籌;嚴開健;梁繼濤;;郯廬斷裂帶的初步研究[A];中國地質科學院文集(1981)[C];1983年
4 黃建華;方明駿;傅容珊;;郯廬斷裂帶的分形與分維[A];1992年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八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1992年
5 謝瑞征;朱永正;丁政;李灼華;;郯廬斷裂帶江蘇及鄰近地段新活動特征[A];中國地震學會第三次全國地震科學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匯編[C];1986年
6 秦元喜;張良籌;嚴開健;;贛榆-太湖斷裂與郯廬斷裂帶的關系及其構造特征的初步探討[A];中國地質科學院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文集(17)[C];1985年
7 邱楠生;蘇向光;李兆影;;郯廬斷裂帶兩側坳陷古熱場及其與斷裂帶活動的關系探討[A];中生代以來中國大陸板塊作用過程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8 齊文凱;嚴曉紅;周生義;;對郯廬斷裂帶成生與總體特征的新認識[A];1990年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六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1990年
9 朱光;王勇生;王道軒;牛漫蘭;劉國生;謝成龍;;前陸變形與沉積對郯廬斷裂帶同造山運動的制約[A];中生代以來中國大陸板塊作用過程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10 鐘鍇;徐鳴潔;王良書;張鵬;胡旭芝;;郯廬斷裂帶及鄰區(qū)地球物理場、深部構造特征[A];中生代以來中國大陸板塊作用過程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2條
1 記者 汪杰;將郯廬斷裂帶列為全國第21個重點成礦帶[N];中國礦業(yè)報;2013年
2 本報實習生 葉松亭 本報記者 王星;驚慌大可不必 預防必不可少[N];文匯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趙田;郯廬斷裂帶南段造山期變形格局、演化規(guī)律與形成機制[D];合肥工業(yè)大學;2016年
2 呂丁友;郯廬斷裂帶渤海段新生代構造特征及其與油氣成藏關系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2年
3 林松輝;郯廬斷裂帶對合肥盆地構造、沉積及油氣條件的控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2006年
4 劉國生;合肥盆地對郯廬斷裂帶活動的沉積響應[D];合肥工業(yè)大學;2004年
5 王勇生;郯廬斷裂帶中—南段走滑運動的構造—熱年代學研究[D];合肥工業(yè)大學;2005年
6 徐佑德;郯廬斷裂帶構造演化特征及其與相鄰盆地的關系[D];合肥工業(yè)大學;2009年
7 許世紅;郯廬斷裂帶蘇皖段斷裂-沉積響應及合肥盆地油氣地質條件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2007年
8 謝成龍;郯廬斷裂帶南段晚中生代巖漿活動及其對巖石圈減薄的指示[D];合肥工業(yè)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開洋;郯廬斷裂帶中段區(qū)域應力狀態(tài)及其斷層力學意義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5年
2 袁福佳;日本3.11大地震對郯廬斷裂帶位移場影響的數值模擬研究[D];上海大學;2015年
3 羅旭;郯廬斷裂帶中段及其鄰區(qū)三維電性結構研究:據Sinoprobe大地電磁測深標準網數據[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6年
4 韓雨;郯廬斷裂帶肥東段變形巖脈年代學研究及其構造意義[D];合肥工業(yè)大學;2016年
5 聶峰;郯廬斷裂帶(安徽段)兩側特征性變質巖變質屬性及形成時限研究[D];合肥工業(yè)大學;2016年
6 王書琴;郯廬斷裂帶北段構造樣式、變形序列研究[D];吉林大學;2010年
7 雷清;郯廬斷裂帶深部電性結構與構造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3年
8 王朝;郯廬斷裂帶構造特征及其對礦產的控制與影響[D];合肥工業(yè)大學;2013年
9 王浩乾;郯廬斷裂帶南端周邊的變形特征與演化規(guī)律[D];合肥工業(yè)大學;2012年
10 曹洋;郯廬斷裂帶山東段晚中生代火山巖地球化學特征及其地質意義[D];合肥工業(yè)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1752869
本文鏈接:http://www.wukwdryxk.cn/kejilunwen/diqiudizhi/17528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