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奧陶系碳酸鹽巖古地磁新結果及其大地構造意義
發(fā)布時間:2020-11-06 06:00
在板塊構造理論發(fā)展的過程中,大量早古生代的重建模型被提出以恢復當時的全球板塊格局。這些模型大都有共同的問題,即中國華南的古地理位置差別極大,這是早古生代板塊重建不能繞過的問題。作為少有的可以定量約束板塊古緯度的研究手段,古地磁學在解決這一難題時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華南早古生代奧陶紀現(xiàn)有的古地磁數(shù)據之間存在相互矛盾,需要分辨不同古地磁數(shù)據的來源及準確性來完善華南陸塊的時空信息。揚子板塊北部湖南省張家界市及湖北省宜都市之間的奧陶系寶塔組灰?guī)r和大灣組灰?guī)r具有豐富的古生物化石,可以確定較為準確的地層年齡。為了得到更高質量的早古生代古地磁數(shù)據,更好地厘定華南陸塊的時空位置,本研究對5個剖面共170塊奧陶系寶塔組灰?guī)r和大灣組灰?guī)r樣品進行了系統(tǒng)古地磁學及巖石磁學研究。K-T曲線實驗、等溫剩磁獲得實驗及矯頑力譜分析的實驗結果顯示大灣組灰?guī)r樣品的主要攜磁礦物是赤鐵礦,含有少量磁鐵礦,系統(tǒng)熱退磁后未能分離出高溫分量,只攜帶了現(xiàn)代地磁場分量;寶塔組樣品主要的攜磁礦物是磁鐵礦和極少量赤鐵礦,經系統(tǒng)熱退磁后分離出了兩個完全不同的高溫分量A(Ds=328.9°,Is=59.4°,α_(95)=2.7°)和高溫分量B(Ds=100.6°,Is=-35.9°,α_(95)=8.3°)。其中高溫分量A與晚侏羅世的結果較為接近,不是原生剩磁,但是否為重磁化還需進一步研究。高溫分量B與華南奧陶紀之后的古地磁方向都不相同,極可能是原生剩磁,其對應的古地磁極B為18.6°S,213.7°E,dp=5.6°,dm=9.6°,華南陸塊在奧陶紀的古緯度為19.9°S,位于南半球的熱帶緯度附近。結合現(xiàn)有華南陸塊古地磁數(shù)據并與同時期澳大利亞陸塊的古地磁數(shù)據進行對比,華南陸塊在早古生代與澳大利亞有更直接的聯(lián)系,而不是印度和巴基斯坦。
【學位單位】: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9
【中圖分類】:P318.44;P548
【部分圖文】:
第三章 地質背景及古地磁采樣3.1 大地構造背景華南陸塊位于東亞地區(qū),是國內最重要的板塊組成之一,它的北部邊界是秦嶺-大別造山帶,并與華北克拉通相接(圖 3-1)。西南邊界是紅河-哀牢山斷裂,與印支板塊相連,西部則是以龍門山斷裂為邊界和松潘-甘孜地塊相鄰。東南方向連接到西太平洋至朝鮮半島。其內部可以分成兩個次級構造,分別是偏西北的揚子塊體和位于東南的華夏塊體,一般認為這兩個塊體是在新元古代結合成一個整體(Chen et al.,1991,1998; Charvet et al.,1996; Zhai .,2013),拼合的東部邊界時紹興-江山斷裂,西段邊界則尚未查明。
3.2 區(qū)域地質背景及古地磁采樣在揚子塊體內,奧陶系主要在長江流域附近,在川東的廣元地區(qū),重慶東南地區(qū),湖南西北地區(qū)及湖北的大部分地區(qū)都有廣泛的分布。主要以泥灰?guī)r夾頁巖和灰?guī)r為主,并且有角石等古生物化石發(fā)育。此次采樣研究的工作區(qū)位于湖南西北的張家界市與湖北宜昌市之間(圖 3-2),揚子塊體中北部。區(qū)內奧陶系較為發(fā)育,主要是一套淺海相灰?guī)r、頁巖,生物碎屑豐富,部分可見完整化石。由下至上依次為下統(tǒng)的紅花園組和大灣組,中統(tǒng)的十字鋪組和中上統(tǒng)的寶塔組,以及上統(tǒng)的臨湘組和五峰組。本次采樣主要選取紫紅色瘤狀灰?guī)r為主的大灣組和灰綠色及深灰色灰?guī)r為主的寶塔組作為采樣目標(圖 3-3)。
圖 3-3 工作區(qū)地層柱狀圖,紅框內為采樣目標地層(修改自 1:20 萬地質圖 H4927 幅)古地磁采樣工作在 5 處剖面進行,均使用便攜式手持汽油鉆機采集,使用磁羅盤對鉆孔巖芯進行定向,部分剖面使用太陽羅盤輔助定向。由北至南依次為宜都(YD)剖面(圖 3-4a),江河(JH)剖面,寨子埡(ZZY)剖面,中軍渡(ZJD)剖面(圖3-4 c)和三家館(SJG)剖面(圖 3-4 b)。其中宜都剖面 1、2 號采點(圖 3-5 a)為大灣組紅色中厚層瘤狀灰?guī)r,含有灰綠色夾層,地層出露厚度約 15m,傾向南西,傾角為 18°左右,位于房屋西側果園內;共采集古地磁巖芯樣品 20 塊。宜都剖面 3-5 號采點(圖 3-5 b )為寶塔組灰色厚層灰?guī)r,夾有紫灰色灰?guī)r,出露厚度約 20m,傾向北西,傾角為 6°,位于宜都-長陽一級公路馬家橋東 30m;共采集古地磁樣品 23 塊。江河剖面(圖 3-5f)為大灣組紅色瘤狀含生物碎屑厚層灰?guī)r,地層出露厚度 30m,傾向接近正北,傾角56°左右,位于壺瓶山鎮(zhèn)以北公路旁,共采集古地磁巖芯樣品 17 塊。寨子埡剖面
【相似文獻】
本文編號:2872746
【學位單位】: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9
【中圖分類】:P318.44;P548
【部分圖文】:
第三章 地質背景及古地磁采樣3.1 大地構造背景華南陸塊位于東亞地區(qū),是國內最重要的板塊組成之一,它的北部邊界是秦嶺-大別造山帶,并與華北克拉通相接(圖 3-1)。西南邊界是紅河-哀牢山斷裂,與印支板塊相連,西部則是以龍門山斷裂為邊界和松潘-甘孜地塊相鄰。東南方向連接到西太平洋至朝鮮半島。其內部可以分成兩個次級構造,分別是偏西北的揚子塊體和位于東南的華夏塊體,一般認為這兩個塊體是在新元古代結合成一個整體(Chen et al.,1991,1998; Charvet et al.,1996; Zhai .,2013),拼合的東部邊界時紹興-江山斷裂,西段邊界則尚未查明。
3.2 區(qū)域地質背景及古地磁采樣在揚子塊體內,奧陶系主要在長江流域附近,在川東的廣元地區(qū),重慶東南地區(qū),湖南西北地區(qū)及湖北的大部分地區(qū)都有廣泛的分布。主要以泥灰?guī)r夾頁巖和灰?guī)r為主,并且有角石等古生物化石發(fā)育。此次采樣研究的工作區(qū)位于湖南西北的張家界市與湖北宜昌市之間(圖 3-2),揚子塊體中北部。區(qū)內奧陶系較為發(fā)育,主要是一套淺海相灰?guī)r、頁巖,生物碎屑豐富,部分可見完整化石。由下至上依次為下統(tǒng)的紅花園組和大灣組,中統(tǒng)的十字鋪組和中上統(tǒng)的寶塔組,以及上統(tǒng)的臨湘組和五峰組。本次采樣主要選取紫紅色瘤狀灰?guī)r為主的大灣組和灰綠色及深灰色灰?guī)r為主的寶塔組作為采樣目標(圖 3-3)。
圖 3-3 工作區(qū)地層柱狀圖,紅框內為采樣目標地層(修改自 1:20 萬地質圖 H4927 幅)古地磁采樣工作在 5 處剖面進行,均使用便攜式手持汽油鉆機采集,使用磁羅盤對鉆孔巖芯進行定向,部分剖面使用太陽羅盤輔助定向。由北至南依次為宜都(YD)剖面(圖 3-4a),江河(JH)剖面,寨子埡(ZZY)剖面,中軍渡(ZJD)剖面(圖3-4 c)和三家館(SJG)剖面(圖 3-4 b)。其中宜都剖面 1、2 號采點(圖 3-5 a)為大灣組紅色中厚層瘤狀灰?guī)r,含有灰綠色夾層,地層出露厚度約 15m,傾向南西,傾角為 18°左右,位于房屋西側果園內;共采集古地磁巖芯樣品 20 塊。宜都剖面 3-5 號采點(圖 3-5 b )為寶塔組灰色厚層灰?guī)r,夾有紫灰色灰?guī)r,出露厚度約 20m,傾向北西,傾角為 6°,位于宜都-長陽一級公路馬家橋東 30m;共采集古地磁樣品 23 塊。江河剖面(圖 3-5f)為大灣組紅色瘤狀含生物碎屑厚層灰?guī)r,地層出露厚度 30m,傾向接近正北,傾角56°左右,位于壺瓶山鎮(zhèn)以北公路旁,共采集古地磁巖芯樣品 17 塊。寨子埡剖面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J.W.Hillhouse ,M.O.McWilliams ,王俊達;古地磁在增生構造和構造地質學方面的應用[J];地質地球化學;1988年07期
2 Toshiyuki Tosha ,Masaru Kono ,朱湘元;古地磁和日本列島增生構造[J];地球物理學進展;1988年Z1期
3 Lee Gidong;王興;;白堊紀時的東亞:獲自朝鮮南部的古地磁新資料和對中國、日本資料的新認識[J];海洋地質譯叢;1988年01期
4 P.L.McFadden;曲贊;;古地磁方向或古地磁極的相關組合[J];地質科學譯叢;1996年03期
5 張大文;顏茂都;;印度與歐亞大陸碰撞時限的古地磁研究進展與問題[J];地質論評;2019年05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馬小達;華南奧陶系碳酸鹽巖古地磁新結果及其大地構造意義[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9年
2 冼漢標;華南新元古代馬底驛組古地磁學及其大地構造意義[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7年
本文編號:2872746
本文鏈接:http://www.wukwdryxk.cn/projectlw/dqwllw/287274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