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造山帶東段構造古地理格局及演化
發(fā)布時間:2020-10-13 16:54
位于揚子板塊東南緣的浦江蒙山地區(qū)“平水群”和贛東北雙橋山群是江南造山帶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查清這兩套地層之間的相互關系,包括時空關系、構造屬性,本文綜合運用了構造地層學、沉積學、年代學以及巖石地球化學等方法,深入研究了蒙山地區(qū)“平水群”和贛東北雙橋山群的地層序列、沉積特征、碎屑鋯石年齡譜系特征、巖石地球化學特征,進而分析江南造山帶東段“平水群”和雙橋山群的原型盆地及構造古地理格局,取得了以下5個方面的認識: 1.出露于浙西北開化蘇莊地區(qū)原劃歸為雙溪塢群的地層中,獲得流紋巖LA-ICPMS鋯石U-Pb年齡為777.1±3.6Ma,表明了浙西北地區(qū)確實發(fā)育大量新元古代晚期的火山巖,且其時代與上墅組、井潭組相一致。 2.“平水群”的最大沉積年齡約為828Ma!捌剿骸辈粦獙儆陔p溪塢群,同時,也不應屬于原定義的平水群!捌剿骸奔半p橋山群屬于同一時代的產物,都歸屬新元古代地層,而以“平水群”、雙橋山群及相當時代地層為重要組成部分的江南造山帶并不屬于格林威爾期造山帶(1.3Ga~1.0Ga); 3.確定了贛東北雙橋山群主要為復理石沉積,濁積巖系中發(fā)育的小型斜層理經水平校正后古流向指向北,表明其物源來自南方。 4.骨架顆粒統(tǒng)計結果表明,“平水群”陳塘塢組砂巖的物源的構造屬性為巖漿弧,從而確認“平水群”應屬一巖漿弧,可能有別于雙溪塢群所代表的巖漿;贛東北雙橋山群上部碎屑巖系砂巖物源區(qū)特征則更具再旋回造山帶特征。 5.通過對浦江“平水群”碎屑巖、火山巖進行的地球化學特征研究,重新確定了平水群的大地構造屬性,進而重新厘定了江南造山帶東段的弧盆結構及其演化序列。
【學位單位】: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3
【中圖分類】:P542;P901
【參考文獻】
本文編號:2839427
【學位單位】: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3
【中圖分類】:P542;P90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程光華,汪應庚;江南東段構造格架[J];安徽地質;2000年01期
2 馬榮生,王愛國;皖南晚元古代碰撞造山帶構造輪廊[J];安徽地質;1994年Z1期
3 王劍;潘桂棠;;中國南方古大陸研究進展與問題評述[J];沉積學報;2009年05期
4 顏鐵增;龔日祥;汪慶華;余心起;華錫宏;;中元古界蒙山組、陳塘塢組的建立[J];地層學雜志;2009年03期
5 張玉芝;王岳軍;范蔚茗;張愛梅;張菲菲;;江南隆起帶新元古代碰撞結束時間:滄水鋪礫巖上下層位的U-Pb年代學證據(jù)[J];大地構造與成礦學;2011年01期
6 楊江海;杜遠生;徐亞軍;朱杰;;砂巖的主量元素特征與盆地物源分析[J];中國地質;2007年06期
7 張彥杰;廖圣兵;周效華;王存智;蔣仁;朱意萍;;江南造山帶北緣鄣公山地區(qū)新元古代地層構造變形特征及其動力學機制[J];中國地質;2010年04期
8 李獻華;華南晉寧期造山運動──地質年代學和地球化學制約[J];地球物理學報;1998年S1期
9 張傳恒;劉耀明;史曉穎;高林志;張聰;;下江群沉積地質特征及其對華南新元古代構造演化的約束[J];地球學報;2009年04期
10 凌文黎,程建萍;Rodinia研究意義、重建方案與華南晉寧期構造運動[J];地質科技情報;2000年03期
本文編號:2839427
本文鏈接:http://www.wukwdryxk.cn/projectlw/zrdllw/2839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