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古代的非基督教史學家及其對納伊蘇斯戰(zhàn)役的爭議
本文關鍵詞:論波里比阿實用史學的形成及其歷史地位,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東北師范大學》 2015年
晚期古代的非基督教史學家及其對納伊蘇斯戰(zhàn)役的爭議
王聰
【摘要】:學者們所說的“晚期古代世界”,不同于我們通常所說的“古典時期”“中世紀”“古典晚期”“晚期羅馬帝國”和“中世紀早期”這種簡單的時間概念,而是結合政治、宗教、文化轉型和地理概念,提出的一種新的“研究范式”,脫胎但又區(qū)別于傳統(tǒng)的“羅馬帝國衰亡范式”和“晚期羅馬帝國轉型范式”。古代晚期的地理范圍主要是地中海地區(qū)和中東地區(qū),是古典文化所輻射到的地域。晚期古代的許多特征表明,它是一個承前啟后的過渡時代。“晚期古代”是連結古典時代和中世紀的過渡時期,這一時期內出現(xiàn)了一批特殊的史學家,他們身處羅馬帝國,卻自稱是“希臘人”,深受古典文化影響,大多用希臘文著述從創(chuàng)世至所處時代的歷史,繼承了希羅多德、修昔底德等古典史學家的著史傳統(tǒng),采用預言式的手法選取史料,以古喻今。他們兼具古典時代的風采,又承擔著批判基督教史學的任務。他們架起了一座橋梁,溝通了兩個斷裂的時代,同時也將“古典史學”和“非基督教史學”兩種不同的史學編纂方法聯(lián)系起來。研究他們的作品、史學思想和編纂方法對我們研究整個古典文獻的流布過程具有重要的意義。許多英文論文將他們稱為"pagan historians",本文譯為“非基督教史學家”,并將列舉阿米亞努斯(Ammianus)、德克西普斯(Dexippus)、佐西默斯(Zosimus)、佐納拉斯(Zonaras)等非基督教史學家的作品,探討非基督教史學家的著史特點。納伊蘇斯戰(zhàn)役發(fā)生大約在公元269年,眾多非基督教史學家對納伊蘇斯戰(zhàn)役的論述存在爭議。本文將以納伊蘇斯戰(zhàn)役為切入點,探討非基督教史學家的著史特點。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東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K126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陸建平;;淺論查士丁尼時期哥特戰(zhàn)爭爆發(fā)的主要原因[J];大眾文藝(理論);2008年09期
2 陳超;試論西歐中世紀基督教史學的歷史地位[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04期
3 日知;;論中西古典學之現(xiàn)階段[J];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化;1998年03期
4 肖超;;向政治接近的歷史——試論早期基督教史學與政治之關聯(lián)[J];江淮論壇;2011年02期
5 王強;;論普羅提諾的“太一”本體觀念[J];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6期
6 張漢偉;新航路的開辟對人文主義史學的影響[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年03期
7 包利民;大序善惡——普羅提諾哲學與古典價值[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02期
8 褚瀟白;章雪富;;從知識到意愿——希臘化和古代晚期哲學的轉折[J];世界哲學;2011年02期
9 劉雪飛;;西方古典文獻中的三種“斯基泰人”概念[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01期
10 孫帥;;奧古斯丁論婚姻圣事——兼談基督教對羅馬婚姻家庭傳統(tǒng)的改變[J];原道;2013年02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萬紹和;責任分配與權利分配[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03年04期
2 朱君杙;王晉新;;論世界編年史體裁在加洛林時代的延續(xù)和創(chuàng)新[J];史學集刊;2013年03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石敏敏;普羅提諾的哲學和古代晚期基督教的人論[D];浙江大學;2006年
2 朱君杙;加洛林時代史學成就探微[D];東北師范大學;2013年
3 肖超;早期基督教史學探析(公元1-4世紀初期)[D];復旦大學;2013年
4 邵兆穎;貝利撒留研究[D];南開大學;2014年
5 鄭秀艷;古代晚期的科林斯城市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許寅;貝利撒留與哥特戰(zhàn)爭[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雷玉娟;論普魯塔克的羅馬觀[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3 劉燕;論希臘化時代的伊壁鳩魯精神[D];遼寧大學;2011年
4 曾靜海;淺析東哥特王國的興衰[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5 楊玉強;西方哲學人格理論類型探究[D];浙江大學;2007年
6 于晴;愛的問題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7年
7 胡寧非;普羅提諾美學思想中的神圣與世俗[D];四川師范大學;2008年
8 初海龍;歷史學學科領域分類考察[D];天津師范大學;2010年
9 姜英英;論阿米亞努斯史學觀念的內涵及影響[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10 李娟;論波里比阿實用史學的形成及其歷史地位[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劉雪飛;;希羅多德所記斯基泰部落探析[J];古代文明;2011年02期
2 劉雪飛;;誰是“斯基泰人”?——論西方古典作家筆下的斯基泰人[J];世界民族;2011年01期
3 郭靜云;;古代亞洲的馴馬、乘馬與游戰(zhàn)族群[J];中國社會科學;2012年06期
4 王三三;;古典時期“斯基泰人”概念的歷史衍化[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5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建明;;回顧基督教研究方向的十年歷程[J];宗教學研究;2010年S1期
2 左芙蓉;;近代北京基督教史研究現(xiàn)狀及史料利用綜述[J];世界宗教研究;2012年02期
3 譚厚鋒;;貴州基督教史研究發(fā)微[J];貴州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03期
4 吳義雄;;中國基督教史研究與區(qū)域社會文化史研究[J];史學月刊;2013年10期
5 ;中國基督教史研究應走向開放[J];學術界;2013年11期
6 趙威;;論基督教在我國古代的發(fā)展歷程[J];文教資料;2006年15期
7 郭海良;;1980年以來國內基督教研究評述[J];歷史教學問題;2006年06期
8 J·謝和耐;陸秉君;;《中國文化與基督教的沖撞》[J];時代與思潮;1990年02期
9 李明偉;敦煌莫高窟北區(qū)石窟揭密 中國基督教史又獲珍貴文獻[J];中國天主教;2000年06期
10 邱樹森;元代基督教在江蘇的傳播[J];江海學刊;2001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J·謝和耐;陸秉君;;《中國文化與基督教的沖撞》[A];時代與思潮(4)——文化傳統(tǒng)尋繹[C];1990年
2 黃劍波;孫曉舒;;歷史的另一種寫法——從《基督教的興起》看社會學家筆下的早期基督教史[A];基督教思想評論第五輯[C];2007年
3 陶飛亞;楊衛(wèi)華;;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基督教史研究[A];過去的經驗與未來的可能走向——中國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4 張鎮(zhèn)環(huán);何錫華;;基督教在云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傳教動機、傳播情況及影響[A];云南師范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改革與探索[C];2009年
5 陶飛亞;楊衛(wèi)華;;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基督教史研究[A];過去的經驗與未來的可能走向——中國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6 鄭爭文;;公民社會的困境和基督教的應對[A];基督教思想評論第三輯[C];2006年
7 張鐘鑫;;新加坡華人基督教史初探(1819—1949)[A];中外關系史論叢第19輯——多元宗教文化視野下的中外關系史[C];2010年
8 陶飛亞;楊衛(wèi)華;;中國基督教史研究范式的新探索:《奮進的歷程——中國基督教的本色化》讀后[A];基督教思想評論第二輯[C];2005年
9 任繼愈;;讀徐懷啟遺著《古代基督教史》[A];時代與思潮(1)——五四反思[C];198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徐炳三;[N];中華讀書報;2014年
2 上海大學歷史系 肖清和;[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年
3 任延黎;[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4年
4 樂峰;[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5年
5 夏洞奇;[N];東方早報;2010年
6 陶飛亞 上海大學文學院;[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
7 樸承之(學者);[N];中國圖書商報;2004年
8 張志鵬;[N];中國民族報;2013年
9 陳祖武 鄭振清;[N];福建日報;2005年
10 北京大學哲學系 朱競旻;[N];中國民族報;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白豐績;20世紀美國基督教基要主義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2 黃劍波;“四人堂”紀事——中國鄉(xiāng)村基督教的人類學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3年
3 張永廣;近代中日基督教教育比較研究(1860-1950)[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4 叢日云;基督教二元政治觀與近代自由主義[D];天津師范大學;2001年
5 邱廣軍;基督教與近代中國東北社會(1866-1931)[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6 黃子剛;元代基督教研究[D];暨南大學;2004年
7 徐炳三;近代中國東北基督教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8 馬恩瑜;當代中國城市基督教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8年
9 管恩森;十字架遭遇龍圖騰[D];北京語言大學;200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范玉國;農村基督教信徒對教會和國家的認可比較[D];華中科技大學;2009年
2 朱宇晶;晚清到民國時期溫州地方的基督教研究[D];清華大學;2004年
3 盧平;基督教與閩西客家社會[D];福建師范大學;2002年
4 孫雨萌;基督教在遼寧地區(qū)的醫(yī)療活動(1861-1917)[D];渤海大學;2015年
5 王聰;晚期古代的非基督教史學家及其對納伊蘇斯戰(zhàn)役的爭議[D];東北師范大學;2015年
6 曹康;從“慕爾堂”看上;浇虝臍v史變遷[D];上海社會科學院;2015年
7 李娜;基督教會醫(yī)療事業(yè)與近代河南社會[D];河南大學;2009年
8 尹萬才;清末民初基督教文教事業(yè)研究[D];蘭州大學;2010年
9 雷家春;民國時期的廣州基督教慈善活動研究(1912-1949)[D];廣州大學;2009年
10 彭俊;基督教對鄉(xiāng)村倫理的影響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9年
本文關鍵詞:論波里比阿實用史學的形成及其歷史地位,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97300
本文鏈接:http://www.wukwdryxk.cn/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97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