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保定義學初探
[Abstract]:Yixue appeared in the middle and late Tang Dynasty, rose and waned several times in the ancient history of China, and reached its peak in Qing Dynasty. It is a primary school organized by private organizations or co-organized by the local government to provide free education to the poor children in rural areas. Baoding area, by virtue of its superior geographical advantages and the importance of the ruler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cience of righteousness, ranked first in the whole country regardless of its development scale and quantity, and became the epitom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cience of righteousness at that time. However, although the government strongly advocat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cience of righteousness, it has never promulgated any regulations and measures to guarante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ystem. Therefor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cience of righteousness has not received its due effect in reality.
【作者單位】: 河北大學宋史研究中心;河北金融學院;保定學院歷史系;
【分類號】:K249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條
1 王嬌;王可喜;;新發(fā)現(xiàn)湖北《茅田王氏宗譜》所存馮京等宋人佚詩文輯考[J];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8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白亞仁;略論李澄中《艮齋筆記》及其與《聊齋志異》的共同題材[J];蒲松齡研究;2000年01期
2 陳才訓;;論李昌祺的庶吉士教育及其小說創(chuàng)作的炫才意識[J];蒲松齡研究;2009年04期
3 陳才訓;時世平;;《剪燈余話》:“薇垣高議”——論李昌祺的庶吉士教育及其小說創(chuàng)作的風教意識[J];蒲松齡研究;2012年01期
4 劉斌;;明代“土達”及其歸宿[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8年04期
5 張艷林;;民族聲樂風格論[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1期
6 朱仰東;;“郭孝子尋親”本事再考[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1年02期
7 周春華;;行政緊急權(quán)力及其法律規(guī)制[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8年01期
8 張光全;司馬遷、班固“實錄”精神異趣探源[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3期
9 魏宏燦;;建安時期的天災對建安文學的影響[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10 孔祥軍;;曹操政治戰(zhàn)略核心研究——以“挾天子以令諸侯”為考察中心[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孟修;;土木之變與庚戌之變比較研究——朝貢體制框架下的明蒙關(guān)系新探[A];《中國長城博物館》2011年第2期[C];2012年
2 劉濤;;公訴專業(yè)化相關(guān)問題研究[A];第四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8年
3 金國平;吳志良;;“火者亞三”生平考略——傳說與事實[A];明史研究論叢(第十輯)[C];2012年
4 李慶偉;;建設(shè)高校學習型黨組織的途徑與基本要求[A];科技創(chuàng)新與產(chǎn)業(yè)發(fā)展(B卷)——第七屆沈陽科學學術(shù)年會暨渾南高新技術(shù)產(chǎn)業(yè)發(fā)展論壇文集[C];2010年
5 韓金花;王宗殿;王蘊蘊;沈斌;;華佗診斷學術(shù)思想研究[A];全國第十二次中醫(yī)診斷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11年
6 施戍杰;;斯密動力、國家能力與晚清近代化受挫[A];2010年(第十屆)中國制度經(jīng)濟學年會論文集[C];2010年
7 王仁強;;漢英詞典詞類標注與譯義的對稱性研究——兼評《ABC 漢英大詞典》的詞類標注與譯義[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6屆年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專輯[C];2005年
8 陶原珂;;從漢語的詞性-義項關(guān)系論漢外詞典的詞性標注結(jié)構(gòu)[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七屆年會論文集[C];2007年
9 潘雪蓮;;詞典中名詞釋義模式的選擇[A];中國辭書學會第六屆中青年辭書工作者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10 程禹文;;從詁經(jīng)精舍和學海堂看阮元的辦學特色[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永娟;毛詩鄭箋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徐佳;生態(tài)語言學視域下的中國瀕危語言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張俊;對《紅樓夢》中稱呼語的所指和意圖的研究:認知語用視角[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邢培順;曹植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5 劉寶春;南朝東海徐氏家族文化與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6 顧遠飛;市場化環(huán)境下的大學運行邏輯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7 張雪樵;經(jīng)濟行政權(quán)法律監(jiān)督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8 王淑英;多元文化空間中的湫神信仰儀式及其口頭傳統(tǒng)[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9 周勇進;清代地方道制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10 王小燕;魏晉隱士美學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周延麗;我國研究生學術(shù)道德保障體系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2 張迎芬;樂亭大鼓的民俗性探究[D];河北大學;2009年
3 楊國;試論倪瓚“聊以自娛”的繪畫美學思想[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賈文芝;萬歷朝的市民運動[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5 徐曉明;上海市部分小學陽光體育冬季長跑活動開展狀況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6 蘇u&;從歷史發(fā)展看中日圍棋文化比較[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7 楊陽;電視體育談話節(jié)目《體育評書》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8 劉小飛;上海市楊浦區(qū)高校體育場館對社會開放的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9 董嬌;普通高中主科科任教師威信現(xiàn)狀與對策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10 劉佳;地方大學研究生教育產(chǎn)學研聯(lián)合培養(yǎng)機制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東升;;義學與州縣地方官的關(guān)系——以清代四川義學為例[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18期
2 黃兆宏;;清代甘肅的義學[J];絲綢之路;2009年24期
3 陳衛(wèi)衛(wèi);;論水運與清代保定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12期
4 彭勇;廣收人材以資吏治──清前期河南地方教育體系略探[J];南都學壇;2000年01期
5 黃亦君;;清代貴州思南府義學研究[J];貴州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01期
6 古永繼;清代云南官學教育的發(fā)展及其特點[J];云南社會科學;2003年02期
7 吳洪成;李占萍;;清代保定蓮池書院與科舉制度[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8 介永強;;隋唐長安佛教義林與義學風尚[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2期
9 蘇利嫦;;苗疆義學與清王朝經(jīng)營西南[J];貴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10 劉為;清代中朝宗藩關(guān)系下的通使往來[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0年03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9條
1 許慶如;;二十世紀以來清代義學研究綜述[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2 王一帆;孔云峰;姚俊剛;;河南省清代1809-1819、1836-1881年兩時段縣級賦稅GIS[A];第四屆海峽兩岸GIS發(fā)展研討會暨中國GIS協(xié)會第十屆年會論文集[C];2006年
3 丁海斌;陳凡;;論清代科舉與“官科技”[A];“青年科學家創(chuàng)新與社會條件支持系統(tǒng)”課題研究論文集[C];2006年
4 張民服;;試論清代中原經(jīng)貿(mào)業(yè)的發(fā)展[A];黃河文明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第1卷第1期)[C];2008年
5 魏章柱;;清代臺灣學校教育及影響[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4)——中國地方教育史研究(含民族教育等)[C];2009年
6 李憑;;華夏文明與江南文明的融合[A];六朝歷史與吳文化轉(zhuǎn)型高層論壇論文專輯[C];2007年
7 蒲霞;;論清代前期淮河流域航運的管理[A];安徽省管子研究會2010年年會暨全國第五屆管子學術(shù)研討會交流論文集[C];2010年
8 王雪萍;周媛;;試論兩淮鹽商在揚州學派形成中的作用[A];鹽文化研究論叢(第二輯)[C];2007年
9 陳艷君;;明清徽商消費的多重性質(zhì)及對現(xiàn)實的啟示[A];全國高等財經(jīng)院校《資本論》研究會2010年學術(shù)年第27屆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10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周一謀;清代對人瑞有獎勵[N];人民政協(xié)報;2000年
2 陳易新;中醫(yī)診斷學在清代的發(fā)展[N];中國醫(yī)藥報;2000年
3 朱玉寶;清代官員的任用制度(四)[N];中國人事報;2000年
4 錢振峰;乾隆與清代玉器[N];中國商報;2002年
5 楊紅 劉鵬九;清代的賣地契約[N];中國檔案報;2000年
6 王思治;簡論清代的國家統(tǒng)一[N];光明日報;2000年
7 黃開林;嵐皋清代禁賭碑[N];陜西日報;2001年
8 馬樹康 夏維榮;清代喀什鑄幣小考[N];亞洲中心時報(漢);2000年
9 記者 楊守勇;清代曾繪世界地圖 北京為本初子午線[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1年
10 主持人 李國榮;嚴防嚴懲:清代打擊科場夾帶作弊[N];中國檔案報;2001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周t ;清代廣東鹽業(yè)與地方社會[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2 楊煜達;清代云南(1711-1911年)的季風氣候與天氣災害[D];復旦大學;2005年
3 毛曉陽;清代江西進士叢考[D];浙江大學;2006年
4 王雪華;清代吏胥制度研究[D];武漢大學;2004年
5 張磊;清代貴州女性生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6 楊銀權(quán);清代甘肅士紳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9年
7 黃海云;清代廣西漢文化傳播研究(至1840年)[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8 吳軼群;清代新疆邊境地區(qū)城市對比研究[D];復旦大學;2007年
9 周典恩;清代臺灣拓墾中的族群關(guān)系研究[D];廈門大學;2007年
10 路偉東;清代陜甘人口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康欣平;清代陜西關(guān)中市場探析[D];西北大學;2005年
2 秦兆祥;清代熱河都統(tǒng)的設(shè)立與職能演化[D];內(nèi)蒙古大學;2005年
3 趙振豐;清代畿輔地區(qū)義學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4 陳一容;清代官吏懲戒制度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5年
5 楊群;沖突與調(diào)適[D];蘭州大學;2006年
6 李楠;清代山西祈雨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9年
7 管世獻;清代甘肅義學時空分布及運營研究[D];蘭州大學;2012年
8 周之良;清代鄂爾多斯高原東部地區(qū)經(jīng)濟開發(fā)與環(huán)境變遷關(guān)系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5年
9 譚小軍;清代江西民間秘密教門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6年
10 李慧;清代呼倫貝爾副都統(tǒng)衙署的設(shè)立及其職能[D];內(nèi)蒙古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2226298
本文鏈接:http://www.wukwdryxk.cn/shekelunwen/zggdslw/2226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