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音繚繞的六朝文學
發(fā)布時間:2017-11-14 14:07
本文關(guān)鍵詞:佛音繚繞的六朝文學
【摘要】: 佛教,作為一種宗教信仰,它改變了信徒的人生觀、世界觀;作為一種文化,則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在數(shù)千年的傳播過程中,它不靠暴力征伐,而是用無上的智慧發(fā)展壯大。佛學三藏,既是宗教、是哲學,又是有血有肉的文學和藝術(shù)。佛教東傳之后,與同樣具有高度智慧的中國古老文明發(fā)生了碰撞融合,經(jīng)歷了中國化的過程,既保持了自己的基本教義,又靈活變通,融入到中華文明當中,成為中國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研究中國的古代文學,尤其是六朝文學,佛學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 佛學與中國文學的關(guān)系,簡言之,就是佛教傳入后促進了文學的發(fā)展,之后佛教因素濃重的文學形式的廣泛傳播又促進了佛學的全面普及,小說等俗文學重在民間,詩歌等雅文學滲透文士,文學成為佛學傳播的重要載體。歷千年而不衰,佛教文化已經(jīng)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涉及方方面面。本文通過對大量第一手文獻資料的收集和閱讀,并借鑒歷代前賢的寶貴研究成果,以歷史唯物主義的眼光和辯證主義的方法論對佛教與六朝文學的關(guān)系進行了宏觀上的整體性分析。結(jié)合具體文體、作品進行分析時,則采取點面結(jié)合的方法,列舉每一部分最精華的部分,進行橫向、縱向的多角度比較,力免以偏概全。 在時間段的界定上,本文采取寬泛的六朝概念,包括魏晉和南朝,又因有些南朝文人兼跨南北,如庾信、顏之推等,故有時又將它與魏晉南北朝通用。這樣的界定,是文學史一個比較傳統(tǒng)的階段,與佛教的中國化階段也基本同步,比較便于對比兩者的呼應(yīng)聯(lián)系。另有部分名士僧人可能牽涉到論文好幾部分,只好將其生平情況放在其成就最為突出之處,比如謝靈運既是奉佛的士族文人又是山水詩的開山鼻祖,本文將其在“佛學與山水詩”部分重點展開敘述。其他人物處理亦秉持此原則。 全文分為五個部分,前兩章解決佛學為什么能或者說靠什么來影響文學的問題;后三章則結(jié)合具體文體,分析佛學是如何影響六朝文學以及影響的程度。 第一部分:佛學與六朝社會思潮。文學,是一種將語言文字用于表達社會生活和心理活動的學科,屬于社會意識形態(tài)之藝術(shù)的范疇。要研究六朝文學,就必須關(guān)注其所反映的社會狀況及社會思潮。佛教的傳入,改變了中國傳統(tǒng)社會生活,進而影響到當時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而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變化,必然在文學上有所反映。因此,首先要對佛學有所認識,了解佛教產(chǎn)生的歷史概況以及佛法大義。進而探討佛教傳入中國以后的本土化過程,對上層貴族以及下層百姓分別產(chǎn)生了什么樣的影響。 第二部分:佛學的文學性思辨。關(guān)于佛學的文學性,佛教的說與做是有一定的矛盾的。一方面為了強調(diào)“一切皆空”,是排斥文學的,聲稱“言語道斷”,無言是悟道的“不二法門”;實際上又無比重視語言文學的作用,自創(chuàng)教之初,佛祖釋迦牟尼就深刻認識到語言文學在傳教中的巨大力量,準許用各地方言進行傳教,大量援引古印度民間故事,主動應(yīng)用譬喻說法等作為傳法手段。佛學三藏的每一部分,經(jīng)、律、論都有著深深的文學烙印。佛學的文學性在流傳中對流播地的文學、藝術(shù)、民俗、語言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中經(jīng)藏的文學性最為濃重,以往的研究比較充分,本文則對律藏和論藏的文學性進行了重點分析,彌補前人研究在這一方面的不足。 第三部分:佛學與六朝詩歌。唐代的詩歌達到巔峰,但其并不是無源之水,六朝詩歌的積累發(fā)展,為唐詩的繁榮進行了必要的準備。詩歌音韻學的創(chuàng)立,是詩歌新變的重要前提。四聲理論的提出和永明體的創(chuàng)立得到了佛學的啟發(fā)。六朝時期的三種主要詩歌形式——玄言詩、山水詩、宮體詩,都不同程度與佛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本部分結(jié)合具體的詩人,就其生平、交游情況以及文學思想、詩歌創(chuàng)作進行了分析,驗證佛學對他們的影響。這一部分中佛學對山水詩的影響是著力最多的,也是比較有創(chuàng)新意義的地方。首先從佛教修行與山水的關(guān)系入手,探討“天下名山僧占多”的狀況對山水詩興起的感召;接著從理論層面分析佛教“虛靜說”對山水審美意趣的影響;然后以謝氏家族的山水佛緣為線索,分析山水詩的興起、發(fā)展過程;最后則分析了其他主要奉佛詩人的山水詩創(chuàng)作。從而全面展示出佛學在山水詩歌發(fā)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第四部分:佛學與六朝小說。正如六朝詩人的成就加上“四聲八病”的音韻學的探索,在幾百年后出人意料地催生了中國文學中最為奪目的唐詩,唐傳奇的繁榮也離不開六朝小說的創(chuàng)作積累。六朝時期的兩種主要小說形式——志怪小說和志人小說,都與佛教的傳播有非常密切的關(guān)系,特別是志怪,無論是結(jié)構(gòu)還是內(nèi)容都深受佛學的啟發(fā)。本部分以具體作品為線索,一一進行深入分析。首先對作者的生平以及交游情況進行考據(jù),探求其佛學因緣,然后逐條分析作品中所隱藏的佛學因素。最后就小說的幾個具體觀念——復仇意識、地獄觀、觀音菩薩信仰為例進行了深入分析。以往的學界研究,對志怪小說受到佛學的影響已經(jīng)有了比較多的關(guān)注。但是志人小說由于本身數(shù)量就不是太多,且所受佛學影響相對不夠明顯,所以研究成果不多,本部分對幾部主要作品進行了補充分析,這樣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佛學對六朝小說的影響。由此得出結(jié)論,沒有六朝志怪及志人小說創(chuàng)作的積累,就不會有唐代及以后傳奇小說的繁榮,正是印度佛教因素的廣泛植入,為后來中國小說的發(fā)展提供了契機。 第五部分:佛學與六朝文學審美。這一部分,首先探討了佛學與美學的辯證關(guān)系,進而結(jié)合具體的美學范疇——靈感、意境、圓美、心性,探討佛學之于文學審美的影響;最后結(jié)合劉勰的生平及佛教信仰,分析了《文心雕龍》這一文論巨著受到古因明學、成實學、中道觀影響的一些情況。相比詩歌和小說部分,由于本人對文藝美學的研究尚不夠深入,所以這一部分欠缺頗多,創(chuàng)新較少,今后時間充裕后再圖進一步補充完善。 總之,本文力圖在宏觀角度,對六朝的佛學與文學進行平行比較,從而尋找佛學對文學發(fā)生影響的痕跡,探討佛學在中國文學轉(zhuǎn)型中的作用。
【學位授予單位】:山東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9
【分類號】:I209;B948
【引證文獻】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蔣哲杰;魏晉六朝與晚期羅馬的文化語言活動[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朱夢雯;蕭綱詩歌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2 李娜;南北朝陶淵明接受史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1185706
本文鏈接:http://www.wukwdryxk.cn/shekelunwen/zjlw/1185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