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館學、情報學核心期刊載文量與學術影響力關系分析
發(fā)布時間:2014-07-01 16:25
載文量是一個期刊最基本的計量學指標,可以說,期刊所有的評價指標都或多或少的與之有著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因此通過統(tǒng)計期刊的載文量,研究其與期刊學術影響力之間的關系有著積極的理論意義。賈志云、何榮利研究了載文量與影響因子之間的關系[1-2] ,顏志森、陳向敏對期刊的載文量問題進行了探討[3-4] ,玄雪梅對圖書情報類期刊近9年的載文量進行了分析[5] ,寇曉燕又重點研究了情報學期刊的學術影響力[6] ,本文在借鑒陳留院研究方法[7]的同時 ,以入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08年版)的19家圖書、情報類期刊的載文量為研究基礎,通過對其進行統(tǒng)計分析,研究載文量與期刊學術影響力之間的關系,換言之就是探討期刊雜志的載文量是否與學術影響力成正比。
本文中評價期刊學術影響力大小有以下2個條件:(1)《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第五版)的排名;(2)CSSCI來源期刊的排名(2004-2005、2006-2007、2008-2009),對其相應排名進行加權平均,得出最后的排名,其中只要有一次沒有進入上述的評價體系,此期刊將被排除在此次研究范圍外。本文來自筆耕文化圖書檔案。
1 載文量的統(tǒng)計及分析
首先,以2008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中19家圖書、情報類期刊為研究對象,通過查詢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統(tǒng)計了這19家期刊2003~2009年的載文量(見表1)。
1.1 載文量整體情況分析
對所統(tǒng)計到的載文量數(shù)據(jù)進行了如下處理,首先求取各年的數(shù)學期望值,然后為了進一步揭示各年單個數(shù)據(jù)對數(shù)學期望值的偏離程度,又求取其標準差(見表1)。
從數(shù)據(jù)可以看到,這19家期刊的載文量呈先增后減再增的態(tài)勢,出現(xiàn)2006、2009年兩個波峰,并在2009年達到最大值,從樣本標準差的數(shù)值來看,其離散程度較大,說明各期刊之間的載文量有較大的差異。一般而言,期刊會根據(jù)自身稿源的實際情況來對其載文量進行相應的調整,載文量的增加,從一個方面反映了期刊稿源的增加,而載文量的減少則是一些期刊為了增加其學術影響力而對進行合理的瘦身(減少載文量),具體一種期刊或者一類期刊最合理的載文量是多少,既避免退稿率大而影響作者的投稿積極性,又不因載文量過大而影響期刊的學術影響力,這是一個有著積極意義的研究論題。
1.2 載文量具體情況分析
為了更詳細的了解各期刊之間載文量的具體情況,又統(tǒng)計了各期刊每年的期均載文量(見表2)。其中月刊7家、雙月刊11家、季刊1家(“b”代表雙月刊、“m”代表月刊、“q”代表季刊),具體中間有變更刊期的也作了相應的標識統(tǒng)計。
從數(shù)據(jù)中來看,每年期均載文量變化不大,2003~2009年均在34.7±3.1之間波動,說明期均載文量每年變化不是很大,而每年期均載文量在數(shù)學期望±標準差之間的期刊數(shù)均在70%左右,也說明這些期刊其期均載文量也較為集中。除變更刊期的個別期刊外,期均載文量變化不大,說明期刊每期的載文量相對穩(wěn)定,一般期刊都有相對固定的欄目,這也說明其相應的欄目載文量具有相應的連續(xù)性和穩(wěn)定性。因此,從這19家入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第五版)的期刊期均載文量來看,呈現(xiàn)2個基本特征:其一是期均載文量的穩(wěn)定性,其二是期均載文量的相對集中性。
2 載文量與學術影響力之間的關系
為了更好地區(qū)分期刊的學術影響力,對這些期刊入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第五版)、CSSCI來源期刊(2004-2005、2006-2007、2008-2009)的排名進行統(tǒng)計,然后對其相應名次進行累加,按照數(shù)值由小到大的順序排序,其中只要有1次沒有入選上述2中評價體系,將不對其進行排序(見表3),并按照排名的先后順序對其進行劃分:學術影響力大(綜合排名1~5)、學術影響力較大(綜合排名6~9)、學術影響力一般(綜合排名11~14)。為了方便比較具體的載文量信息,又對表1中的數(shù)據(jù)進行了如下分段統(tǒng)計,數(shù)學期望值和標準差均為表1中的數(shù)據(jù),具體分為4個階段:0<a≤數(shù)學期望值-標準差,數(shù)學期望值-標準差<b≤數(shù)學期望值,數(shù)學期望值<c≤數(shù)學期望值+標準差,數(shù)學期望值+標準差<d≤∞,(見表4、表5、表6)。
2.1 學術影響力大的圖書館學、情報學期刊載文量情況分析
從表4的統(tǒng)計可以看出,這5家期刊的載文量除S2外,多集中于a,b階段,且載文量偏少。從某種程度上來講,這些期刊所走的是精品路線,它們要在眾多的來稿中優(yōu)中選優(yōu), 把真正的高質量論文刊登出來,從而提高期刊的學術聲譽度,這是一種值得肯定的辦刊模式,不過較少的載文量和過高的退稿率,以及較長的發(fā)表周期,勢必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作者的投稿積極性,如S3期均載文10篇左右,此期刊選擇論文不亞于百里挑一,因此如何在不影響期刊學術影響力的情況下更多的報道科研成果,從而擴大期刊的影響力,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如S2的載文量在這5家期刊中是最多的,甚至是其他期刊載文量的3倍還要多,這種以較多載文量來盡量彌補因退稿率高、發(fā)表周期長而帶來的不利影響,同樣不失為一種有益的辦刊模式嘗試。
2.2 學術影響力較大與一般的圖書館學、情報學期刊載文量情況分析
從表5的統(tǒng)計可以看出,這5家期刊的載文量多集中于b,c階段,除S5外,其他4家期刊的載文量較為集中。這些學術影響力較大的期刊,他們擁有較多的相似度,除S5(月刊)外均為雙月刊,且這4家期刊的載文量大多集中在b階段,他們所堅持的辦刊思路是試圖在載文量和學術影響力之間找到一個契合點,既不刻意求少(減少載文量),也不片面追大(增加載文量),從而盡可能的增加其學術影響力,這是一種較為溫和的辦刊思路。
從表6的統(tǒng)計可以看出,除S15外,其他3家期刊載文量均集中在c,d階段,且載文量較多。他們所走的是較為明顯的“以量取勝” 辦刊模式,其顯著特點是載文量占優(yōu)勢,有以數(shù)量(載文量)優(yōu)勢來彌補質量(學術影響力)劣勢的嫌疑[7]。這種模式從目前國內幾種影響力較大的來源期刊遴選情況來看,似乎有一定的可行性,如較為明顯的S15,從2003~2007年的較少載文量,到2008年以后的較多載文量,這是一種通過綜合各種情況所作出的一個選擇,從而使得該類期刊趨于一個共同的特點——大載文量。不過,隨著越來越多的評價機構在逐漸淡化期刊大載文量所占的優(yōu)勢,也使得期刊不得不根據(jù)自身的稿源實際情況而做出合理的取舍,進而,確保期刊的學術影響力不受其載文量的負面影響。
本文編號:713
本文中評價期刊學術影響力大小有以下2個條件:(1)《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第五版)的排名;(2)CSSCI來源期刊的排名(2004-2005、2006-2007、2008-2009),對其相應排名進行加權平均,得出最后的排名,其中只要有一次沒有進入上述的評價體系,此期刊將被排除在此次研究范圍外。本文來自筆耕文化圖書檔案。
1 載文量的統(tǒng)計及分析
首先,以2008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中19家圖書、情報類期刊為研究對象,通過查詢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統(tǒng)計了這19家期刊2003~2009年的載文量(見表1)。
1.1 載文量整體情況分析
對所統(tǒng)計到的載文量數(shù)據(jù)進行了如下處理,首先求取各年的數(shù)學期望值,然后為了進一步揭示各年單個數(shù)據(jù)對數(shù)學期望值的偏離程度,又求取其標準差(見表1)。
從數(shù)據(jù)可以看到,這19家期刊的載文量呈先增后減再增的態(tài)勢,出現(xiàn)2006、2009年兩個波峰,并在2009年達到最大值,從樣本標準差的數(shù)值來看,其離散程度較大,說明各期刊之間的載文量有較大的差異。一般而言,期刊會根據(jù)自身稿源的實際情況來對其載文量進行相應的調整,載文量的增加,從一個方面反映了期刊稿源的增加,而載文量的減少則是一些期刊為了增加其學術影響力而對進行合理的瘦身(減少載文量),具體一種期刊或者一類期刊最合理的載文量是多少,既避免退稿率大而影響作者的投稿積極性,又不因載文量過大而影響期刊的學術影響力,這是一個有著積極意義的研究論題。
1.2 載文量具體情況分析
為了更詳細的了解各期刊之間載文量的具體情況,又統(tǒng)計了各期刊每年的期均載文量(見表2)。其中月刊7家、雙月刊11家、季刊1家(“b”代表雙月刊、“m”代表月刊、“q”代表季刊),具體中間有變更刊期的也作了相應的標識統(tǒng)計。
從數(shù)據(jù)中來看,每年期均載文量變化不大,2003~2009年均在34.7±3.1之間波動,說明期均載文量每年變化不是很大,而每年期均載文量在數(shù)學期望±標準差之間的期刊數(shù)均在70%左右,也說明這些期刊其期均載文量也較為集中。除變更刊期的個別期刊外,期均載文量變化不大,說明期刊每期的載文量相對穩(wěn)定,一般期刊都有相對固定的欄目,這也說明其相應的欄目載文量具有相應的連續(xù)性和穩(wěn)定性。因此,從這19家入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第五版)的期刊期均載文量來看,呈現(xiàn)2個基本特征:其一是期均載文量的穩(wěn)定性,其二是期均載文量的相對集中性。
2 載文量與學術影響力之間的關系
為了更好地區(qū)分期刊的學術影響力,對這些期刊入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第五版)、CSSCI來源期刊(2004-2005、2006-2007、2008-2009)的排名進行統(tǒng)計,然后對其相應名次進行累加,按照數(shù)值由小到大的順序排序,其中只要有1次沒有入選上述2中評價體系,將不對其進行排序(見表3),并按照排名的先后順序對其進行劃分:學術影響力大(綜合排名1~5)、學術影響力較大(綜合排名6~9)、學術影響力一般(綜合排名11~14)。為了方便比較具體的載文量信息,又對表1中的數(shù)據(jù)進行了如下分段統(tǒng)計,數(shù)學期望值和標準差均為表1中的數(shù)據(jù),具體分為4個階段:0<a≤數(shù)學期望值-標準差,數(shù)學期望值-標準差<b≤數(shù)學期望值,數(shù)學期望值<c≤數(shù)學期望值+標準差,數(shù)學期望值+標準差<d≤∞,(見表4、表5、表6)。
2.1 學術影響力大的圖書館學、情報學期刊載文量情況分析
從表4的統(tǒng)計可以看出,這5家期刊的載文量除S2外,多集中于a,b階段,且載文量偏少。從某種程度上來講,這些期刊所走的是精品路線,它們要在眾多的來稿中優(yōu)中選優(yōu), 把真正的高質量論文刊登出來,從而提高期刊的學術聲譽度,這是一種值得肯定的辦刊模式,不過較少的載文量和過高的退稿率,以及較長的發(fā)表周期,勢必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作者的投稿積極性,如S3期均載文10篇左右,此期刊選擇論文不亞于百里挑一,因此如何在不影響期刊學術影響力的情況下更多的報道科研成果,從而擴大期刊的影響力,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如S2的載文量在這5家期刊中是最多的,甚至是其他期刊載文量的3倍還要多,這種以較多載文量來盡量彌補因退稿率高、發(fā)表周期長而帶來的不利影響,同樣不失為一種有益的辦刊模式嘗試。
2.2 學術影響力較大與一般的圖書館學、情報學期刊載文量情況分析
從表5的統(tǒng)計可以看出,這5家期刊的載文量多集中于b,c階段,除S5外,其他4家期刊的載文量較為集中。這些學術影響力較大的期刊,他們擁有較多的相似度,除S5(月刊)外均為雙月刊,且這4家期刊的載文量大多集中在b階段,他們所堅持的辦刊思路是試圖在載文量和學術影響力之間找到一個契合點,既不刻意求少(減少載文量),也不片面追大(增加載文量),從而盡可能的增加其學術影響力,這是一種較為溫和的辦刊思路。
從表6的統(tǒng)計可以看出,除S15外,其他3家期刊載文量均集中在c,d階段,且載文量較多。他們所走的是較為明顯的“以量取勝” 辦刊模式,其顯著特點是載文量占優(yōu)勢,有以數(shù)量(載文量)優(yōu)勢來彌補質量(學術影響力)劣勢的嫌疑[7]。這種模式從目前國內幾種影響力較大的來源期刊遴選情況來看,似乎有一定的可行性,如較為明顯的S15,從2003~2007年的較少載文量,到2008年以后的較多載文量,這是一種通過綜合各種情況所作出的一個選擇,從而使得該類期刊趨于一個共同的特點——大載文量。不過,隨著越來越多的評價機構在逐漸淡化期刊大載文量所占的優(yōu)勢,也使得期刊不得不根據(jù)自身的稿源實際情況而做出合理的取舍,進而,確保期刊的學術影響力不受其載文量的負面影響。
本文編號:713
本文鏈接:http://www.wukwdryxk.cn/tushudanganlunwen/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