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環(huán)境下紀錄片制播模式的創(chuàng)新策略
本文選題:新媒體 + 紀錄片; 參考:《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05期
【摘要】:新媒體環(huán)境下紀錄片迎來了新的發(fā)展契機與平臺,新媒體的發(fā)展為紀錄片拓展了一個面向廣大受眾傳播的空間,改變了紀錄片的傳播和接受路徑:紀錄片在選題上由主要表現(xiàn)國家主流價值觀轉(zhuǎn)向了關(guān)注網(wǎng)絡(luò)熱議話題,在傳播方式上由單向傳播變?yōu)榱私换ナ降碾p向傳播,在敘事策略上從長記錄敘事走向了微記錄敘事,在籌資運作上從單一出資走向了眾籌。這些變化暗含著新媒體環(huán)境下紀錄片制播模式的創(chuàng)新,紀錄片策略地應(yīng)對了新媒體帶來的新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走上了新的發(fā)展道路。
[Abstract]:Under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the documentary has ushered in a new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and platform.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media has expanded a space for the documentary film to spread to the audience, and has changed the path of communication and acceptance of the documentary. The one-way communication turns to interactive two-way communication. In the narrative strategy, it moves from the long record narrative to the microrecord narrative. In the fund-raising operation, it moves from a single contribution to the public. These changes imply the innovation of the documentary film production mode under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and the documentary strategy should take the new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rought to the new media. A new way of development.
【作者單位】: 西藏民族大學文學院;
【基金】:西藏自治區(qū)哲學社會科學一般項目“當代西藏電影史研究”(17BZ002)
【分類號】:G206;J952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宇鯤;對紀錄片本質(zhì)的再認識──兼議紀錄片若干認識誤區(qū)[J];電視研究;2000年08期
2 李鍵;從《人與熊》看紀錄片創(chuàng)作理念的變化[J];電視研究;2000年10期
3 孫曾田;紀錄片的價值與創(chuàng)作[J];電視研究;2000年12期
4 劉波;紀錄片創(chuàng)作方法論[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0年01期
5 劉頤靜;紀實與藝術(shù)表現(xiàn)──紀錄片的兩翼[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0年03期
6 王國平;人物紀錄片表現(xiàn)什么[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0年06期
7 劉通國;紀錄片創(chuàng)作的幾點感悟[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0年08期
8 王慶文;電視紀錄片創(chuàng)作的幾點思考[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0年S1期
9 張紅軍,朱梅;“真”的美化與“美”的真化——從美學角度看紀錄片創(chuàng)作的“合法手段”[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6期
10 王慰慈,方方;臺灣紀錄片創(chuàng)作訪談錄[J];現(xiàn)代傳播-北京廣播學院學報;2000年03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董小玉;;紀錄片“真實”性的再解讀[A];求異與趨同——中國影視文化主體性追求與現(xiàn)代性建構(gòu):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第十二屆年會暨第五屆中國影視高層論壇文集[C];2008年
2 趙劍;;試論紀錄片的關(guān)系真實[A];求異與趨同——中國影視文化主體性追求與現(xiàn)代性建構(gòu):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第十二屆年會暨第五屆中國影視高層論壇文集[C];2008年
3 譚俐莎;;底層紀錄與時代見證(摘要)——中國獨立紀錄片掠影[A];求異與趨同——中國影視文化主體性追求與現(xiàn)代性建構(gòu):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第十二屆年會暨第五屆中國影視高層論壇文集[C];2008年
4 邢虹文;;紀錄片編導人才素質(zhì)與培養(yǎng)方式的創(chuàng)新(摘要)——以紀錄片的制作過程為視角[A];求異與趨同——中國影視文化主體性追求與現(xiàn)代性建構(gòu):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第十二屆年會暨第五屆中國影視高層論壇文集[C];2008年
5 孫紅云;;中國第一人稱紀錄片的發(fā)展及其特征[A];新世紀新十年:中國影視文化的形勢、格局與趨勢——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第十三屆年會暨第六屆中國影視高層論壇論文集[C];2010年
6 石屹;;白玉蘭國際紀錄片評獎活動的發(fā)展格局與趨勢[A];新世紀新十年:中國影視文化的形勢、格局與趨勢——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第十三屆年會暨第六屆中國影視高層論壇論文集[C];2010年
7 吳國慶;;借鑒國際紀錄片風尚 打造傳播精品[A];中國科技新聞學會第九次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7年
8 何蘇六;;加快紀錄片改革發(fā)展,凝練和提升文化氣質(zhì)[A];北京精神:構(gòu)建精神家園 提升文化軟實力——第五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論文集[C];2011年
9 何白;;基于“鉆石體系”的我國紀錄片產(chǎn)業(yè)競爭力研究[A];2013福建省傳播學年會論文集[C];2013年
10 徐展勤;;關(guān)于紀錄片影視產(chǎn)業(yè)市場狀況的研究[A];論北京文化產(chǎn)業(yè)發(fā)展——2009北京文化論壇文集[C];2009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黃海貝;紀錄片:如何完成“紀錄”的使命[N];中國文化報;2007年
2 黃海貝;紀錄片:如何完成紀錄使命[N];今日信息報;2007年
3 本報記者 李舫;人文紀錄片:尋找失落的文化精神[N];人民日報;2006年
4 曾林;思維的品格:關(guān)于紀錄片的思考[N];中華新聞報;2008年
5 本報記者 王臻青;紀錄片為啥沒有院線觀眾?[N];遼寧日報;2010年
6 本報記者 英子;青海是紀錄片創(chuàng)作的高地[N];青海日報;2010年
7 深圳商報記者 劉瑜;紀錄片,賠本賺吆喝?[N];深圳商報;2010年
8 本報記者 陳原;電影紀錄片,期待喝彩[N];人民日報;2011年
9 喻德術(shù);國產(chǎn)紀錄片現(xiàn)狀艱難出路何方?[N];中國文化報;2011年
10 實習生 毛君 本報記者 張樹偉;推動紀錄片人才自覺發(fā)展[N];中國教育報;2011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陸敏;紀錄片藝術(shù)傳播研究[D];武漢大學;2012年
2 劉伽茵;敘事鏈思維在紀錄片創(chuàng)作中的應(yīng)用[D];北京電影學院;2017年
3 趙曦;紀錄片邊界問題研究[D];中國傳媒大學;2008年
4 余權(quán);宣傳性紀錄片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5 黃瑛;“狂喜的真實”:沃納·赫爾佐格的紀錄片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3年
6 盤旋;人類學視閾下的電視紀錄片創(chuàng)作[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7 羅鋒;“歷史的細語”:新紀錄運動中的底層影像研究(1991-2010)[D];復旦大學;2011年
8 李靈革;紀錄片下的中國[D];浙江大學;2004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謝杰;中國獨立紀錄片生存與發(fā)展初探[D];中南大學;2008年
2 羅娟;海外華人題材紀錄片的文化價值[D];暨南大學;2008年
3 石琳;紀錄片市場營銷為王[D];復旦大學;2008年
4 師歡歡;我國大陸?yīng)毩⒓o錄片傳播方式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5 張苗苗;試論紀錄片中商業(yè)利益和人文價值的統(tǒng)一對立[D];廈門大學;2009年
6 安麗平;中國獨立紀錄片研究[D];蘭州大學;2009年
7 王增偉;新紀實主義紀錄片[D];重慶大學;2009年
8 周菲菲;新虛構(gòu)紀錄片的美學特質(zhì)研究[D];河南大學;2009年
9 王潤田;論大型歷史考古紀錄片《巴人之謎》與《遠祖之謎》對“渝派紀錄片”的建構(gòu)作用[D];西南大學;2010年
10 唐莉;作為“民間記憶”的中國獨立紀錄片分析[D];安徽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2090704
本文鏈接:http://www.wukwdryxk.cn/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2090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