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認同.夢想:城市形象宣傳片符號構建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06-30 12:13
【摘要】:伴隨著改革開放,國民經濟的日益騰飛,城市化已經是一個日趨明顯的趨勢。城市規(guī)模的擴大,經濟的增長,都顯得日益緊迫。然而在追求經濟總量增長的基礎之上,城市品牌化,標簽化,多元化的風格戰(zhàn)也在日益打響。作為樹立品牌,提高軟實力的重要手段,城市形象宣傳片擔負著不容忽視的作用。一個時長幾分鐘甚至幾十秒的城市形象宣傳片,如何在較短的時間完成符碼的構建,實現城市人文理念的傳達?不同地區(qū)在符碼建構的過程中又彰顯出怎樣的地域特色、文化特色?城市形象宣傳片在構建城市形象的過程中又是依據怎樣的隱性敘事線索構建的城市形象?本文從符號學理論入手,分別選取我們國家東西南北中即上海、西安、深圳、北京和武漢五座城市的形象宣傳片作為研究對象,對各個城市形象宣傳片的符號及符號構建進行分析。通過對城市形象宣傳片的符號類型、符號特征和符號寓意幾個方面,從城市形象宣傳片符號敘事的內在線索即對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符號表征中,隱喻性地表達了關于城市記憶、認同和夢想的敘事象征及其路徑和策略,進而闡明城市形象宣傳片的敘事功能及其表意特征。對宣傳片本身建構的符碼進行分解釋義,通過這一過程研究城市形象宣傳片是如何通過符號、符號的組合、符號的象征和隱喻來講述城市的故事,構建不同的城市形象。
【學位授予單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8
【分類號】:J959
【圖文】:
武漢在城市形象的構建上,并不僅僅突出了武漢在近代變革起到的關鍵作用時還借助古跡突出了武漢的人文底蘊。在宣傳片6分12s出現的“黃鶴樓”,無疑給這座了歷史滄桑巨變的城市增添了幾絲文人的詩情畫意。許多詩人都曾在此留下著名的詩篇鶴樓與岳陽樓和滕王閣序并成為“江南三大名樓”,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都是文人墨格外青睞的地方,也都曾留下千古名篇。
鶴樓與岳陽樓和滕王閣序并成為“江南三大名樓”,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都是文人墨客的格外青睞的地方,也都曾留下千古名篇。圖2.1.1武漢城市形象宣傳片“黃鶴樓”場景同類型的建筑景觀還有“晴川閣”、“盤龍城”、“古琴臺”,它們與前面出現的“漢陽鐵廠”、“京漢火車站”,共同構建了武漢城市的歷史人文底蘊。武漢城市形象宣傳片中出現的這些古跡,無疑給武漢這座城市增添了些許的歷史風韻,是既包含著對歷史中風雨的武漢的重新書寫,記錄了武漢的發(fā)展。同時又是對武漢這座現代化城市注入了幾絲詩書筆墨香。如果說武漢的古跡紀錄著武漢這座城市的詩意和改變,那么西安則是紀錄著這座古城的滄桑和古老。在西安城市形象宣傳片《榮耀西安》中,出現的出土的歷史文物符號次數高達十四次。城市形象宣傳片運用了較多的特寫鏡頭,呈現了不同的文物的樣貌。在兵馬俑的場景中
本文編號:2735296
【學位授予單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8
【分類號】:J959
【圖文】:
武漢在城市形象的構建上,并不僅僅突出了武漢在近代變革起到的關鍵作用時還借助古跡突出了武漢的人文底蘊。在宣傳片6分12s出現的“黃鶴樓”,無疑給這座了歷史滄桑巨變的城市增添了幾絲文人的詩情畫意。許多詩人都曾在此留下著名的詩篇鶴樓與岳陽樓和滕王閣序并成為“江南三大名樓”,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都是文人墨格外青睞的地方,也都曾留下千古名篇。
鶴樓與岳陽樓和滕王閣序并成為“江南三大名樓”,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都是文人墨客的格外青睞的地方,也都曾留下千古名篇。圖2.1.1武漢城市形象宣傳片“黃鶴樓”場景同類型的建筑景觀還有“晴川閣”、“盤龍城”、“古琴臺”,它們與前面出現的“漢陽鐵廠”、“京漢火車站”,共同構建了武漢城市的歷史人文底蘊。武漢城市形象宣傳片中出現的這些古跡,無疑給武漢這座城市增添了些許的歷史風韻,是既包含著對歷史中風雨的武漢的重新書寫,記錄了武漢的發(fā)展。同時又是對武漢這座現代化城市注入了幾絲詩書筆墨香。如果說武漢的古跡紀錄著武漢這座城市的詩意和改變,那么西安則是紀錄著這座古城的滄桑和古老。在西安城市形象宣傳片《榮耀西安》中,出現的出土的歷史文物符號次數高達十四次。城市形象宣傳片運用了較多的特寫鏡頭,呈現了不同的文物的樣貌。在兵馬俑的場景中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梅文慶;李立;;《大城崛起》:打造城市視覺新名片[J];對外傳播;2015年09期
2 肖雅靜;;影視作品中燈籠文化傳播研究[J];東南傳播;2015年07期
3 倪秋利;;圖像敘事的意識形態(tài)編碼[J];視聽界(廣播電視技術);2015年03期
4 魯莎莎;關興良;方創(chuàng)琳;武紅;;武漢城市群交通地理格局評價與時空演進特征[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年05期
5 彭國斌;;城市形象宣傳片與城市形象要素[J];新聞愛好者;2011年22期
6 劉新鑫;;城市形象塑造中文化符號的運用[J];當代傳播;2011年03期
7 蔣海兵;徐建剛;祁毅;;京滬高鐵對區(qū)域中心城市陸路可達性影響[J];地理學報;2010年10期
8 孫湘明;成寶平;;城市符號的視覺語義探析[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9 閆杰;;陜南民居建筑及其文化特征[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09年04期
10 涂文學;;“勢”之使然:武漢城市盛衰的歷史解讀[J];理論月刊;2008年06期
本文編號:2735296
本文鏈接:http://www.wukwdryxk.cn/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2735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