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陸地表面溫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是地表能量平衡組分中的一個重要參數,是區(qū)域和全球尺度地表物理過程的關鍵因子,在全球氣候變化、城市熱環(huán)境以及旱情監(jiān)測等領域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全球陸地約有30%的地區(qū)為干旱-半干旱地區(qū),綠洲作為干旱區(qū)獨特而又非常重要的組成單元,是人們賴以生產和生活的基礎。近幾十年來,受人類活動和氣候變化等因素的影響導致綠洲植被萎縮、土地退化,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十分突出。遙感技術在大范圍生態(tài)環(huán)境監(jiān)測中具有獨特優(yōu)勢,開展綠洲區(qū)地表溫度和冷島效應景觀格局的遙感監(jiān)測及其空間分布格局研究,對于西部地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本文以內蒙古自治區(qū)額濟納綠洲作為研究區(qū),采用Landsat-7和Landsat-8遙感影像,針對研究區(qū)的實際情況,建立了大氣水汽含量和透過率之間的定量關系,利用單窗算法反演了額濟納綠洲2009年、2013年和2017年的地表溫度,分析了地表溫度的空間分布特征以及時空變化特征;計算了額濟納綠洲的冷島比例指數,探討了三個時期冷島比例指數的變化過程;基于歸一化差值植被指數(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和改進的歸一化水體差異指數(Modified Normalized Difference Water Index,MNDWI),分析了植被和水體對地表溫度的影響;利用歸一化地表溫度計算了景觀指數,分析了三個時期冷島效應景觀格局的時空變化特征;構建了CA-Markov預測模型,對額濟納綠洲2021年的地表溫度進行了預測,主要結論如下:(1)空間尺度上,地表溫度呈現出水體林地草地鹽堿地裸地的分布特征,表現出以綠洲為中心的“冷島效應”分布格局。時間尺度上,2009年~2017年每類土地利用類型地表溫度均有增加,并且裸地、鹽堿地的面積逐年增加,說明了研究區(qū)土地沙化、鹽堿化嚴重,導致地表溫度增加。(2)2009年、2013年和2017年的冷島比例指數分別為0.0031、0.0020和0.0051,呈現出先減后增的趨勢。地表溫度與NDVI、MNDWI均呈負相關關系,NDVI和MNDWI每增加0.1單位,地表溫度分別降低4.46K和4.34K,表明植被和水體對地表溫度均具有一定的降溫調控作用,同時植被對冷島效應的影響大于水體。(3)將額濟納地表溫度劃分為7級,2009年~2017年次高溫區(qū)、高溫區(qū)和特高溫區(qū)的面積逐年增加,優(yōu)勢斑塊向高溫區(qū)發(fā)展;多樣性和聚散度指標顯示,2009年高溫區(qū)聚合度呈現高值,分布最集中,2013年破碎化程度最高,復雜程度最低,2017年破碎化程度最低,復雜程度最高。特高溫區(qū)的增大,導致2017年各景觀指數偏高,2009年到2017年各景觀指數呈現出先降后升的趨勢,與冷島效應的趨勢相同。(4)2021年預測結果顯示,綠洲內部的次中溫區(qū)、中溫區(qū)和外圍的高溫區(qū)、特高溫區(qū)面積均有所減少,綠洲外圍次中溫區(qū)面積增大。因此,2021年冷島效應比2017年有所降低,特高溫區(qū)的分布明顯增多,導致2021年冷島效應景觀格局更為復雜,各溫度斑塊類型聚集度和結合度均較差,說明2021年各溫度斑塊類型分布破碎,且豐富程度高。
【圖文】: 技術路線圖
究區(qū)概況自然地理條件區(qū)額濟納綠洲區(qū),隸屬于內蒙古自治區(qū)的阿拉善盟,位于額濟納旗東域下游,南鄰巴丹吉林沙漠,西鄰穆林河,東接戈壁灘,北抵阿爾泰于東經 100°26′12″~102°07′53″,北緯 41°28′27″~42°31′11″之間,海1070 米之間。東西距離長 117.52 公里,南北距離長達 136.27 公里, 平方公里,占全額濟納旗的 14%。研究區(qū)示意圖如圖 2.1 所示,研究林河兩條河流,其中穆林河終點站是嘎順淖爾,,由于穆林河流經戈壁發(fā)較大,嘎順淖爾基本干涸;納林河流經綠洲,并在綠洲內部分為兩淖爾,另一只流向天鵝湖,蘇古淖爾和天鵝湖水量較充沛。額濟納旗洲區(qū)西南角的達來呼布鎮(zhèn),也是額濟納綠洲區(qū)唯一的城鎮(zhèn)。
【學位授予單位】:長安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9
【分類號】:P423;P901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金珊合;張育慶;楊俊;;城市局部氣候分區(qū)對地表溫度的影響——以大連市區(qū)為例[J];測繪通報;2019年04期
2 李召良;唐伯惠;唐榮林;吳驊;段四波;冷佩;張仁華;;地表溫度熱紅外遙感反演理論與方法[J];科學觀察;2017年06期
3 李軍;龔圍;辛曉洲;高陽華;;重慶地表溫度的遙感反演及其空間分異特征[J];遙感技術與應用;2018年05期
4 吳曉娜;孫照渤;;歐亞大陸夏季地表溫度的氣候特征及與大氣環(huán)流的聯系[J];大氣科學學報;2015年02期
5 屈創(chuàng);馬金輝;夏燕秋;田菲;;基于MODIS數據的石羊河流域地表溫度空間分布[J];干旱區(qū)地理;2014年01期
6 李曉萌;孫永華;孟丹;余潔;李小娟;;近10年北京極端高溫天氣條件下的地表溫度變化及其對城市化的響應[J];生態(tài)學報;2013年20期
7 王宇;全球地表溫度100年內將上升1.4至5.8攝氏度[J];生態(tài)經濟;2004年06期
8 黃永芳;曹冀魯;;試論冬季北京城市地表溫度環(huán)境[J];環(huán)境保護;1987年12期
9 錢永甫;地表熱平衡溫度的一種計算方法[J];氣象科學;1988年04期
10 本條毅;高倉直;王茂新;;綠地對城市熱量條件的影響——用遙感解譯綠地并分析地表溫度[J];氣象科技;1988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素英;王冉;周輿;吳佳佳;任麗娟;常英;劉建國;;錫林郭勒地區(qū)的地表溫度研究[A];2018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科學技術年會論文集(第四卷)[C];2018年
2 李紅;高v
本文編號:2672792
本文鏈接:http://www.wukwdryxk.cn/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2672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