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我國學術轉型與現代大學制度的建立
發(fā)布時間:2020-11-20 02:27
我國傳統(tǒng)學術的主體是儒學,由于儒學的意識形態(tài)化,傳統(tǒng)學術將真理與政治、知識與實用混為一體。隨著晚清社會的近代化演進和鴉片戰(zhàn)爭以來巨大的民族危機,傳統(tǒng)學術的局限性日益突出。在晚清復興的經世思潮的激蕩下,非儒學派的復興和西方近代學術的進入,改變了經學獨尊的傳統(tǒng)學術格局,傳統(tǒng)學術由“舊學”向“新學”轉變。新學是一種“新實學”,以“中體西用”的體用二元結構配置中西學術知識,這決定了新學是一種過渡性的學術形態(tài)。在甲午戰(zhàn)敗后形成的“尚學”思潮中,新學成為舊教育制度改革和新教育制度建設的思想資源和學術資源。北洋大學堂、南洋公學、京師大學堂等近代大學的創(chuàng)建是新學制度化的結果。這些初創(chuàng)的近代大學在學科設置、教學方法、教學組織等方面都與太學和書院有了巨大的區(qū)別,標志著現代大學制度的肇始。由于受制于新學與生俱來的內在缺陷,初創(chuàng)時期的近代大學帶有濃厚的封建性。在學術現代化趨勢不可逆轉的形勢下,隨著學術轉型的深入和現代學術逐漸成“型”,近代大學制度必然會逐漸完善。 學術分科和科學方法是現代學術的重要特征。我國傳統(tǒng)學術是不分科的“通人之學”。鴉片戰(zhàn)爭后城鄉(xiāng)社會的分化和多種新興行業(yè)的產生,使我國社會生發(fā)出了知識多樣化與專業(yè)化的內在需求。在西方現代學科體制和專門化教學的影響和示范下,晚清新式學堂分科設學,將傳統(tǒng)學術中所缺乏的自然科學各學科和一些社會科學學科移植進來。在分科設學的實踐中,尤其是現代學科體系確立后,傳統(tǒng)學術被迅速地邊緣化。在“藉西學發(fā)明古學”的思路及努力中,傳統(tǒng)學術實現了意義、內涵和結構的現代轉化。史學是傳統(tǒng)學術的重鎮(zhèn),現代史學學科體系的初創(chuàng),說明傳統(tǒng)知識譜系在現代學科制度下得到重新建構。 義理闡發(fā)和訓詁考據是儒家治學的兩大范式。隨著以自然科學為基礎的現代知識體系的確立,學人的思維方式和治學方法必須隨之進行一場根本的變革。晚清新式學堂粗淺的科技教育使普通士子對現代科學方法有了最初的體悟。經由嚴復、康有為等晚清啟蒙學者對經學范式的激烈批評和對西方科學方法的大力譯介,以及民國時期在歐美接受過西方科學方法訓練的歸國留學生的大力宣傳和身體力行,演繹推理、歸納綜合、實驗研究等現代學術方法逐漸為我國學術界所認同和采用,在自然科學教育中確立了實驗教學的范式。與西方類似,從實驗方法提升出來的實證思維也引起了我國社會科學治學范式的一場革命。胡適融合中西的實驗主義方法推翻了經學思維,確立了中國現代學術研究的典范。 與現代社會生產生活相適應的現代知識體系和現代學術規(guī)制的形成,以及現代職業(yè)學者的產生,為現代大學制度的體系化奠定了堅實的學術基礎和社會基礎。在20世紀20年代前后,以蔡元培為代表的現代大學校長群體適應現代學術制度化的要求,改革晚清以來建立的近代大學,建立了體系化的現代大學制度。從形式上看,學術自由、教授治校、院系建制、研究所的建立、教師資格檢定等是照搬西方大學制度的結果。但實質上,這些現代學術制度是根植于我國現代學術的發(fā)展要求的,并在一定程度內是揚棄傳統(tǒng)教育制度的結果。“求真求是”、學術自由的理念是在學術性質由“主德”向“主智”轉變的過程中產生的,F代職業(yè)學人對自由學術的追求和對“學術社會”的向往賦予了大學濃郁的學術性,使大學成為追求真理的場所。學術與政治的分離,使建立在倫理政治型儒學基礎上的政教合一制度走向終結,教授治校制度隨之建立。“廢門建系”既是適應現代學術學科化發(fā)展趨勢的產物,同時也是在繼承傳統(tǒng)通才教育理念的基礎上,整合教學資源,寬口徑培養(yǎng)人才的努力。研究所的建立是對我國學術研究傳統(tǒng)的繼承和超越,是在學術引進階段漸趨結束的背景下,為實現學術獨立發(fā)展的目標,建立學術自主創(chuàng)新機制的結果。在現代學術職業(yè)化的過程中,教師的身份由官師一體的“傳道者”變?yōu)椤耙詫W術為生”的“教育工”。文憑和著述(研究)成為進入現代大學教師行列的“通行證”。在與現代知識傳播、生產和研究要求相適應的現代大學制度的影響下,我國學術轉型的步伐加快,現代學術走上了自主創(chuàng)新、獨立發(fā)展之路。
【學位單位】:華中科技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年份】:2007
【中圖分類】:G322;G647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1 導論
1.1 問題緣起
1.2 研究意義
1.3 文獻綜述
1.4 概念界定
1.5 研究設計
2 學術及其制度化:我國現代大學制度的肇始
2.1 經世思潮與傳統(tǒng)學術的嬗變
2.2 新學及其制度化建設
2.3 本章小結
3 學術分科與我國現代知識的建制化
3.1 傳統(tǒng)學術分類及其現代困境
3.2 分科設學與現代學科制度之初步形成
3.3 學科制度下傳統(tǒng)知識譜系的重新建構
3.4 本章小結
4 科學方法的認同與我國現代學術規(guī)制的形成
4.1 傳統(tǒng)學術規(guī)范及其現代危機
4.2 西學東漸與我國學術規(guī)制的轉型
4.3 胡適的實驗主義方法:我國現代學術范式形成舉例
4.4 本章小結
5 學術與制度的互動:我國現代大學制度的體系化
5.1 “學術社會”之向往
5.2 學科在大學的建制化:學系的建立
5.3 學術權力的制度化:教授治校的實踐
5.4 學術創(chuàng)新的制度設計:研究所的建立
5.5 學術職業(yè)化:大學教師資格的檢定
5.6 本章小結
6 結語
6.1 發(fā)現與結論
6.2 創(chuàng)新與不足
致謝
參考文獻
【引證文獻】
本文編號:2890800
【學位單位】:華中科技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年份】:2007
【中圖分類】:G322;G647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1 導論
1.1 問題緣起
1.2 研究意義
1.3 文獻綜述
1.4 概念界定
1.5 研究設計
2 學術及其制度化:我國現代大學制度的肇始
2.1 經世思潮與傳統(tǒng)學術的嬗變
2.2 新學及其制度化建設
2.3 本章小結
3 學術分科與我國現代知識的建制化
3.1 傳統(tǒng)學術分類及其現代困境
3.2 分科設學與現代學科制度之初步形成
3.3 學科制度下傳統(tǒng)知識譜系的重新建構
3.4 本章小結
4 科學方法的認同與我國現代學術規(guī)制的形成
4.1 傳統(tǒng)學術規(guī)范及其現代危機
4.2 西學東漸與我國學術規(guī)制的轉型
4.3 胡適的實驗主義方法:我國現代學術范式形成舉例
4.4 本章小結
5 學術與制度的互動:我國現代大學制度的體系化
5.1 “學術社會”之向往
5.2 學科在大學的建制化:學系的建立
5.3 學術權力的制度化:教授治校的實踐
5.4 學術創(chuàng)新的制度設計:研究所的建立
5.5 學術職業(yè)化:大學教師資格的檢定
5.6 本章小結
6 結語
6.1 發(fā)現與結論
6.2 創(chuàng)新與不足
致謝
參考文獻
【引證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陳金圣;;學術權力制度安排中的規(guī)范要素與文化—認知[J];高教探索;2013年04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張征;新自由主義背景下大學制度變革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2 顏芳;近代學術轉型視野下的燕京大學國學教育[D];北京師范大學;2011年
3 郭平;我國公辦大學內部治理結構研究[D];西南大學;2012年
4 龔正華;中國大學知識生產的文化自信生成研究[D];西南大學;2012年
5 唐世綱;大學制度價值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徐國萍;京師大學堂教科書編譯研究[D];北京印刷學院;2009年
2 李建;我國現代大學制度建設的歷史發(fā)展與現實選擇[D];蘭州大學;2012年
3 朱杰君;現代大學制度下中國高校學術權力和行政權力關系研究[D];西北大學;2012年
4 程悅;基于大學學術屬性的現代大學制度建設研究[D];河北科技大學;2012年
5 李強;清末民初中國知識分子科學興趣研究[D];東華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2890800
本文鏈接:http://www.wukwdryxk.cn/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890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