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沖帶巖漿巖和冰磧巖的釩同位素研究
【學位單位】: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8
【中圖分類】:P597
【部分圖文】:
(2)測定巖石學標樣的V、Fe同位素組成,共8種,17件(包括重復包括由芝加哥大學Nicolas?Dauphas教授提供的BCR-2巖石學標樣,來驗室BCR-2標樣的V同位素測試值與文獻報道值存在差異的原因。??(3)俯沖帶巖漿巖V、Fe同位素分析:V同位素47件,Fe同位素30(4)古老冰磧巖樣品V同位素分析:溶樣24件,完整分析20件。溶樣用30%v/vH2O2+濃HN03、馬弗爐灰化、微波消解法三種條件實驗處品。??(5)測試化學提純之后的基質(zhì)元素含量并計算回收率。??注:以上同位素測定工作在中國科大超凈實驗室和Neptune?plus?MC-ICP室完成,元素含量測定工作在ICP-MS實驗室完成。??(4)參加國內(nèi)和國際會議共3次:2016年在北京舉辦的第三屆中國地合學術(shù)年會,2017年在青島舉辦的“地球化學進展”研討會,2017年在爾良舉辦的美國地球物理聯(lián)合會秋季會議。??(5)文獻調(diào)研不少于100篇。??
〇?Paleozoic?tillitas?^?Neoproterozoic?Ulliles??@?Paleoproterozolctillitcs?@?M??oarch?an?tlllitvs??圖2.2本論文中俯沖帶巖楽巖(勘察加、Kick’em?Jenny火山巖,阿留申侵入巖)和冰磧巖??樣品在全球的位置圖,圖片修改自Huang?et?aL?(2016)和Gaschnig?et?al.?(2014)。??33??
?25??Runs?number??圖2.1馬里亞納島弧火山巖樣品的V同位素測量精度(2SD)與測量次數(shù)(Runs?number)??的關(guān)系圖,數(shù)據(jù)來自Prytulaketa丨.(2017)。??Subductionzone?8pr??ding?ridg??offset?by?lr?n?r〇rm?faults??Subductlon?>on??lavas?Subduction?xona?intrusive?rocks??〇?Paleozoic?tillitas?^?Neoproterozoic?Ulliles??@?Paleoproterozolctillitcs?@?M??oarch?an?tlllitvs??圖2.2本論文中俯沖帶巖楽巖(勘察加、Kick’em?Jenny火山巖,阿留申侵入巖)和冰磧巖??樣品在全球的位置圖,圖片修改自Huang?et?aL?(2016)和Gaschnig?et?al.?(2014)。??33??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姜輝;鄧志輝;高祥林;陳梅花;楊竹轉(zhuǎn);;日本俯沖帶地震發(fā)生過程的數(shù)值模擬研究[J];地球物理學報;2013年07期
2 宋茂雙,謝鴻森,徐有生;俯沖帶熱結(jié)構(gòu)的影響因素及其研究意義[J];礦物巖石地球化學通報;1995年04期
3 懷斯;王沛;;俯沖帶大地震的研究[J];國際地震動態(tài);1993年09期
4 洪漢凈,羅煥炎;西太平洋俯沖帶對中國東部構(gòu)造的影響[J];中國地震;1989年04期
5 M.K.Mcnutt ,李紅梅;大陸俯沖帶彈性板塊厚度的變化[J];地球物理學進展;1989年03期
6 冷偉;毛偉;;俯沖帶熱結(jié)構(gòu)的動力學模型研究[J];中國科學:地球科學;2015年06期
7 姜輝;;俯沖帶斷層粘滑運動機制數(shù)值模擬研究——以日本俯沖帶為例[J];國際地震動態(tài);2013年11期
8 周留煜;;大洋板塊俯沖帶角度的變化特征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自然科學.醫(yī)學版);2012年01期
9 羅志立;試評A-俯沖帶術(shù)語在中國大地構(gòu)造學中應(yīng)用[J];石油實驗地質(zhì);1994年04期
10 黃德志,高俊,戴塔根;俯沖帶流體作用的地球化學示蹤[J];地學前緣;2001年03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姜輝;俯沖帶斷層粘滑運動機制數(shù)值模擬研究[D];中國地震局地質(zhì)研究所;2012年
2 段永紅;中國東北西太平洋俯沖帶火山區(qū)地殼上地幔結(jié)構(gòu)研究[D];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5年
3 尚繼宏;馬尼拉海溝中北段俯沖帶特征對比及區(qū)域構(gòu)造動力學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4 劉鑫;西北太平洋俯沖帶構(gòu)造特征及其對弧前大地震成因的影響[D];中國海洋大學;2013年
5 黃建;大陸俯沖帶Nb/Ta分異和元素遷移:大別山超高壓變質(zhì)巖及變質(zhì)脈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2013年
6 張斌;馬里亞納俯沖帶分段性及其成因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5年
7 薛艷;巨大地震活動特征及其動力學機制探討[D];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2年
8 曾云川;拉薩地塊晚三疊紀-晚侏羅紀巖漿-構(gòu)造演化[D];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2017年
9 范建柯;菲律賓海板塊西邊緣的地震層析成像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3年
10 陳傳緒;板塊邊界及板塊內(nèi)部地震火山活動區(qū)的地震層析成像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5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田笙諭;俯沖帶巖漿巖和冰磧巖的釩同位素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2018年
2 楊新格;俯沖帶板間地震的位移譜阻尼比修正系數(shù)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8年
3 鄭旭;俯沖帶地震動衰減關(guān)系探討[D];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2017年
4 馬鵬斐;侏羅紀華北克拉通巖石圈演化的地球動力學模擬[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14年
5 胡珊;東亞大陸邊緣俯沖帶的重力異常特征及俯沖模式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5年
6 徐永江;俯沖帶高壓—超高壓變質(zhì)作用中的元素活動性[D];西北大學;2014年
7 黃驥超;基于地震觀測資料的構(gòu)造應(yīng)力場反演方法與應(yīng)用研究[D];中國地震局蘭州地震研究所;2015年
8 郝彥春;俯沖帶地震動特性及衰減規(guī)律初步研究[D];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2015年
9 郭愛軍;增生楔構(gòu)造變形數(shù)值模擬[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09年
10 毛偉;俯沖帶熱結(jié)構(gòu)的動力學模型約束[D];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2016年
本文編號:2890679
本文鏈接:http://www.wukwdryxk.cn/kejilunwen/diqiudizhi/2890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