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流對中國北部近海層化的作用
【學位單位】:浙江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年份】:2011
【中圖分類】:P731.2
【部分圖文】:
上述因素中,有些具有明顯的局地特征。因此,研究季節(jié)性層化及其因素必須在一定的時、空背景下才能進行。本文研究的海域主要是28ON以北的渤、黃、東海(本文簡稱“中國北部近!保瑘D1一1)。這是一個緯度上處于溫帶的半封閉的陸架邊緣海,西面和北面是中國大陸,東面從北至南分別是朝鮮半島、九州島、臺灣島,以及九州島與臺灣島之間的琉球島鏈。本海域通過幾個重要水道與外海相連。在朝鮮半島和九州島之間通過朝鮮海峽/對馬海峽與日本海(韓國稱東海)相連;九州以南通過大隅海峽、吐噶喇海峽和琉球島鏈分別與西北太平洋的菲律賓海相連;南面通過臺灣海峽與南海相連。渤、黃海,以及大部分東海均屬寬闊的陸架。海域的潮汐、潮流非常顯著(Fang alldYang, 1985;丁文蘭,1985;Fang,1986)’。受東亞季風影響,風場的強弱和方向均有顯著的季節(jié)變化。在東海陸坡附近有著名的西邊界流一黑潮經過。在海域周邊
他人的后續(xù)研究一般根據有效波高H、來確定表面粗糙度(兩者同量級),譬如z。=1.6·H、 (KanthaandClayson,2004,Appendix)或者z。=0.6·H、(Staeey,1999,該文公式(5)和(6))。圖4一21給出了渤海冬季和夏季的有效波高(AVISO風浪資料),,其中夏季有效波高約為0.sm左右。本文經過試驗之后,ROMS模式中表層粗糙度取為0.巧m較為合適。模擬結果對比如圖4一22和圖4一23所示?紤]波浪之后,表層的垂向混合系數從 0.lm,/S增加到 4mZ/s,變化較明顯,使上混合層厚度增厚lm左右。但是,影響的深度一般在近表層3m之內。與底層的垂向混合系數(潮的作用)相比,表面波浪對混合的增強相對影響較小。41oN41oN40oN40oN39oN39oN38oN37ON一一一38oN 118oE119oE120oE121oE122oE37oN二二二 118oE119OE120oE121oE122oE圖4一21渤海冬季和夏季典型月份的有效波高(單位:m)(資料源自http://www.aviso.oeeanobs.eom/en/data/prod、、cts/wind一waves一prod、:cts八ndex.lltml)源自 http://www.aviso.oeeanobs.eom/en/dat留products/wind一waves一prodL
形成較強的鹽度鋒面。同時,淡水較輕,覆蓋在表層的薄層內,表層淡水可使密度層化增強,垂向混合減弱。由于黃河和遼河的徑流量都較小,因此對于垂向混合較為顯著的影響區(qū)域都較小(圖4一24)。后者影響垂向和水平環(huán)流。首先,形成了河口重力環(huán)流,即表層淡水向外、而底層高鹽水向內補償的現象。其次,對水平環(huán)流也有影響。沖淡水鋒面的存在改變了水平密度分布特征,進而影響水平流場。特別是當徑流量有長期的、較大的改變時,對于環(huán)流空間分布也可造成較明顯的影響。吳德星等(2004)曾利用1958年和2000年的大面觀測溫、鹽對渤海密度流進行了診斷計算,表明這種影響的確是不容忽視的。圖4一25表明考慮徑流后,斷面兩端(即河口附近)和表層鹽度都有明顯的降低,而底層鹽度反而有所升高。圖4一26和圖4一27表明徑流的加入,還對溫度和密度的結構造成了較為明顯的影響。體現了徑流對于混合和環(huán)流兩方面的影響是共存的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浦泳修;夏季長江沖淡水擴展機制的初析[J];東海海洋;1983年01期
2 梁湘三,蘇紀蘭;東海環(huán)流的一個兩層模式[J];東海海洋;1994年01期
3 廖啟煜,郭炳火,劉贊沛;夏季長江沖淡水轉向機制分析[J];黃渤海海洋;2001年03期
4 魏澤勛,李春雁,方國洪,王新怡;渤海夏季環(huán)流和渤海海峽水體輸運的數值診斷研究[J];海洋科學進展;2003年04期
5 鄒建軍;楊剛;劉季花;石學法;方習生;;長江口鄰近海域九月溶解氧的分布特征[J];海洋科學進展;2008年01期
6 張瑩瑩;張經;吳瑩;朱卓毅;;長江口溶解氧的分布特征及影響因素研究[J];環(huán)境科學;2007年08期
7 趙保仁,曹德明,潘海,涂登志;黃海的風、潮混合特征及其對冷水團邊界的影響[J];海洋科學集刊;1994年00期
8 李凡,張秀榮;黃河入海水、沙通量變化對黃河口及鄰近海域環(huán)境資源可持續(xù)利用的影響Ⅰ.黃河入海流量銳減和斷流的成因及其發(fā)展趨勢[J];海洋科學集刊;2001年00期
9 張啟龍,侯一筠,程明華,劉興泉,尹寶樹,王相玉;青島冷水團強度的變化特征[J];海洋科學集刊;2004年00期
10 匡國瑞;張琦;戴煜芝;;渤海中部長期流的觀測與余流分析[J];海洋湖沼通報;1991年02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樊孝鵬;西北太平洋及渤黃東海高分辨率環(huán)流數值模擬[D];浙江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宣基亮;宮古、吐噶喇、大隅海峽通道海流的高分辨率數值模擬[D];浙江大學;2006年
2 呂翠蘭;渤海和北黃海鹽度的年代際變化特征及其對環(huán)流結構的影響[D];中國海洋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2894512
本文鏈接:http://www.wukwdryxk.cn/kejilunwen/haiyang/2894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