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尖端電場畸變的閃電連接過程的數值模擬
發(fā)布時間:2020-11-10 23:50
地閃過程對我們的生產活動會有很大的影響,而閃電的連接過程對地閃又有很大的影響,因此研究閃電連接過程顯得尤為重要。雖然現在閃電實地觀測結果不斷發(fā)展,但是實際觀測有其局限性,因此利用模式來研究閃電連接過程的相關特性不僅有利于提高對于閃電連接過程的理論研究,而且對于建筑物如何采取雷電防護措施有更深的了解。本文首先討論了電場計算的相關研究,然后在電場計算的基礎上建立一套近地面閃電發(fā)展模式,最后對閃電連接過程進行模擬研究。其各部分主要結論如下:通過對建筑物形狀對大氣電場畸變影響的研究發(fā)現:大氣電場的畸變系數與建筑物的寬度之間存在較為復雜的關系。大氣電場的畸變系數隨著建筑物的彎曲度增大呈減小趨勢。其與建筑物的高度之間的關系并不僅是之前發(fā)現的線性關系。在已建立模式的基礎上,改變閃電隨機參數模擬不同的閃電過程來研究地閃的相關特性。模擬結果顯示:閃電隨機性參數的改變會使閃電擊地點、上行先導長度、閃擊距離、閃電水平發(fā)展范圍以及上行先導觸發(fā)時下行先導尖端位置都會產生影響。對閃電的一些基本參量相互之間進行相關性分析,發(fā)現近地面下行先導長度與上行先導長度有一定的線性相關性。最后,通過改變閃電隨機參數模擬不同的閃電過程來研究閃電連接過程形態(tài)。結果顯示:一共模擬出五種不同形態(tài)的閃電連接過程。依次為:下行先導尖端與上行先導尖端相連、下行先導主支與上行先導尖端相連、下行先導尖端與上行先導主支相連、上行先導觸發(fā)但未與下行先導相連以及下行先導與地面觸發(fā)的上行先導相連。對不同形態(tài)的閃電連接過程中閃電參數之間的差異進行討論發(fā)現,不同類型的閃電連接方式,其先導長度等參數有一定的差異。
【學位單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5
【中圖分類】:P427.3
【部分圖文】:
當建筑物高度為30m,寬度分別為60m,30m,20m,建筑物彎曲度在0.?1-30??區(qū)間內的多種情況做了大量模擬,發(fā)現其彎曲度不同,建筑物頂端電場崎變程??度也不同。圖2.4中a圖和6圖建筑物高度都為30m,寬度都為60m,而彎曲度??分別為化5和2。由等電位分布圖可明顯的看出彎曲度為0.5時,建筑物頂??端附近的電位線比彎曲度為2時的要密集,即a圖中建筑物頂端中也的電場強??度比々圖同一位置處的大。??140?二虧=?二與==二?=^=;呈=三量三呈呈=呈|宣=|蘭蘭是^?=?;?;?I??,2?纾芄蓿荦?liimmnyyHH!??I?8。[|霉I賽冀襲豈幫逼逞逞j.y??f?6。障。椋√娑荆蘖糠橇xj??4。段運背轉讀P巧巧皋讀??0?產? ̄? ̄? ̄? ̄?T?'?^? ̄? ̄?二:二3??0?己?0?1〇0?150?200?250?300??誦議議.剛??f?6°巧;-巧f界苗V;-巧畝4|;—yy?jf'g?麵??…障基苗巧巧麵題H!??2云旨苗香苗巧苗/^:錯苗非詞??0?50?100?150?200?250?300??jc/m??圖2.?4不同建筑物彎曲度度附近的電位分布(單化:kV)?(a)圖彎曲度為0.?5化)圖??駕曲度為2??對于所模擬得到的所有結果綜合分析,如圖2.?5所示,從圖2.5中可W明??顯的看出,當建筑物彎曲度在化1-5范圍內,建筑物頂部中必的電場疇變值迅??速變小,而當建筑物彎曲度在5-30區(qū)間內時,建筑物頂部中瓜的電場崎變值變??化則基本趨于平緩。送就是由于當建筑物的彎曲度逐漸變大的同時,建筑物的??形狀逐漸由半楠圓形轉變成矩形
為了進一步詳細的描述建筑物彎曲度對電場崎變帶來的影響,選取彎曲度??6在0.1-2區(qū)間內,對之進行更細致的研究,對彎曲度在化1-2范圍內的建筑??物彎曲度每變化化1就做20組模擬。圖2.?6詳細的描述了在建筑物彎曲度&取??化1-2區(qū)間內,不同建筑物寬度下,大氣電場崎變系數的變化情況。從中可^^^??看出,建筑物形狀逐漸由針形變成王角形再變?yōu)榘腴獔A形,建筑物頂端中私的??電場崎變系數公不斷減小,并且最終電場崎變的減小有逐漸減緩的趨勢,這就??是由于當6大于2時,電場最大崎變的位置在逐漸往建筑物頂端中也的兩邊移??動,而建筑物頂端中也位置的電場趨于不變。這和耿雪莖相關研究的結論類??似。另外,當6趨近于0時,S條曲線的崎變系數片都趨近于一個常數,這是??由于6足夠小時,雖然建筑物寬度不同,但建筑物形狀逐漸庭于相似。之間的??電場崎變差異就會逐漸變小。另外
x/m??圖2.?7不同建筑物高度附近的電位分布(單位:(a)圖高度為40m?(b)固高度為80m??圖2.8是建筑物高度與崎變系數之間關系的散點圖。從圖2.8中可明顯??看出,建筑物高度越大,崎變系數公就越大。同樣高度的情況下,建筑物彎曲??度越大,崎變系數就越小。當&為1時(即H巧形情況)和A為2時(即半圓??形情況),崎變系數;0明顯呈線性增大趨勢,兩者間差距逐漸拉大,而當占為??0.5,崎變系數隨高度的變化不能簡單的看成是線性變化,這與之前研究得出的??結論有所不同[14]。當在1/ZT30/77范圍內時,崎變系數女與&為1時的崎變??系數的差異逐漸拉大,而當/?在30/?t100/?7時,其增長的趨勢幾乎和A為1時的??崎變系數增長趨勢平行。??20??
【參考文獻】
本文編號:2878474
【學位單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5
【中圖分類】:P427.3
【部分圖文】:
當建筑物高度為30m,寬度分別為60m,30m,20m,建筑物彎曲度在0.?1-30??區(qū)間內的多種情況做了大量模擬,發(fā)現其彎曲度不同,建筑物頂端電場崎變程??度也不同。圖2.4中a圖和6圖建筑物高度都為30m,寬度都為60m,而彎曲度??分別為化5和2。由等電位分布圖可明顯的看出彎曲度為0.5時,建筑物頂??端附近的電位線比彎曲度為2時的要密集,即a圖中建筑物頂端中也的電場強??度比々圖同一位置處的大。??140?二虧=?二與==二?=^=;呈=三量三呈呈=呈|宣=|蘭蘭是^?=?;?;?I??,2?纾芄蓿荦?liimmnyyHH!??I?8。[|霉I賽冀襲豈幫逼逞逞j.y??f?6。障。椋√娑荆蘖糠橇xj??4。段運背轉讀P巧巧皋讀??0?產? ̄? ̄? ̄? ̄?T?'?^? ̄? ̄?二:二3??0?己?0?1〇0?150?200?250?300??誦議議.剛??f?6°巧;-巧f界苗V;-巧畝4|;—yy?jf'g?麵??…障基苗巧巧麵題H!??2云旨苗香苗巧苗/^:錯苗非詞??0?50?100?150?200?250?300??jc/m??圖2.?4不同建筑物彎曲度度附近的電位分布(單化:kV)?(a)圖彎曲度為0.?5化)圖??駕曲度為2??對于所模擬得到的所有結果綜合分析,如圖2.?5所示,從圖2.5中可W明??顯的看出,當建筑物彎曲度在化1-5范圍內,建筑物頂部中必的電場疇變值迅??速變小,而當建筑物彎曲度在5-30區(qū)間內時,建筑物頂部中瓜的電場崎變值變??化則基本趨于平緩。送就是由于當建筑物的彎曲度逐漸變大的同時,建筑物的??形狀逐漸由半楠圓形轉變成矩形
為了進一步詳細的描述建筑物彎曲度對電場崎變帶來的影響,選取彎曲度??6在0.1-2區(qū)間內,對之進行更細致的研究,對彎曲度在化1-2范圍內的建筑??物彎曲度每變化化1就做20組模擬。圖2.?6詳細的描述了在建筑物彎曲度&取??化1-2區(qū)間內,不同建筑物寬度下,大氣電場崎變系數的變化情況。從中可^^^??看出,建筑物形狀逐漸由針形變成王角形再變?yōu)榘腴獔A形,建筑物頂端中私的??電場崎變系數公不斷減小,并且最終電場崎變的減小有逐漸減緩的趨勢,這就??是由于當6大于2時,電場最大崎變的位置在逐漸往建筑物頂端中也的兩邊移??動,而建筑物頂端中也位置的電場趨于不變。這和耿雪莖相關研究的結論類??似。另外,當6趨近于0時,S條曲線的崎變系數片都趨近于一個常數,這是??由于6足夠小時,雖然建筑物寬度不同,但建筑物形狀逐漸庭于相似。之間的??電場崎變差異就會逐漸變小。另外
x/m??圖2.?7不同建筑物高度附近的電位分布(單位:(a)圖高度為40m?(b)固高度為80m??圖2.8是建筑物高度與崎變系數之間關系的散點圖。從圖2.8中可明顯??看出,建筑物高度越大,崎變系數公就越大。同樣高度的情況下,建筑物彎曲??度越大,崎變系數就越小。當&為1時(即H巧形情況)和A為2時(即半圓??形情況),崎變系數;0明顯呈線性增大趨勢,兩者間差距逐漸拉大,而當占為??0.5,崎變系數隨高度的變化不能簡單的看成是線性變化,這與之前研究得出的??結論有所不同[14]。當在1/ZT30/77范圍內時,崎變系數女與&為1時的崎變??系數的差異逐漸拉大,而當/?在30/?t100/?7時,其增長的趨勢幾乎和A為1時的??崎變系數增長趨勢平行。??20??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7條
1 周璧華;姜慧;楊波;郭建明;朱凱鄂;;地物環(huán)境對地面大氣電場測量的影響[J];電波科學學報;2010年05期
2 郭飛;周璧華;高成;;飛機閃電間接效應數值仿真分析[J];電波科學學報;2012年06期
3 楊波;邱實;高太長;;大氣電場儀聯網數據一致性及預警方式的改進[J];解放軍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年04期
4 楊仲江;朱浩;唐宏科;楊天琦;;地面電場儀測量數據的誤差來源及分析處理[J];大氣科學學報;2010年06期
5 張義軍;周秀驥;;雷電研究的回顧和進展[J];應用氣象學報;2006年06期
6 任曉毓;張義軍;呂偉濤;陶善昌;德慶措姆;;雷擊建筑物的先導連接過程模擬[J];應用氣象學報;2010年04期
7 任曉毓;張義軍;呂偉濤;陶善昌;;閃電先導隨機模式的建立與應用[J];應用氣象學報;2011年02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康春華;基于引雷空間的建筑物雷擊特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2878474
本文鏈接:http://www.wukwdryxk.cn/projectlw/qxxlw/2878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