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IP5模式對歐亞阻塞高壓模擬能力檢驗及阻高變化趨勢預估
發(fā)布時間:2020-12-05 18:34
自20世紀中葉以來,全球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強度和頻率發(fā)生明顯變化。相關研究表明,災害性天氣氣候事件的發(fā)生往往與持續(xù)的阻塞高壓事件有緊密的聯系,如何準確地預估未來阻高的可能變化趨勢是一個值得研究的科學問題。本文首先利用NCEP/NCAR再分析資料分析了北半球阻塞高壓頻發(fā)區(qū)不同強度、不同生命期阻塞高壓的變化特征,以及近50年(1956-2005年)歐亞阻高的3個關鍵區(qū)不同阻高事件的發(fā)生頻次及長生命期阻高的高度場、環(huán)流場特征,在此基礎上,檢驗了CMIP5 (phase 5 of the 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的13個氣候模式對歐亞阻高的模擬能力,并根據未來的不同排放情景,預估了歐亞阻高的可能變化趨勢。主要研究結果如下:(1)就北半球而言,主要有三個阻高頻發(fā)區(qū)(歐亞阻高區(qū)、太平洋阻高區(qū)和大西洋阻高區(qū)),其中,大西洋阻高出現總次數最多,歐亞阻高區(qū)發(fā)生總次數最少;三個阻高頻發(fā)區(qū)強阻高次數均有減少趨勢,以大西洋區(qū)最為顯著;三個區(qū)弱阻高變化趨勢均不明顯。三個區(qū)長生命期阻高發(fā)生次數自2000年以來增加明顯;短生命期阻高在太平洋區(qū)和歐亞阻高區(qū)增加,而...
【文章來源】:蘭州大學甘肅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69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圖3.3?1968-2010年歐亞阻高|x:不間強度、塵命期阻塞離度發(fā)生次數的年際變化特征,(a)、??(C)分別為中巧強度、弱強度,(b)、(d)分別為中生命朋、短生命期??上,,亞生
平均高度場距平合成圖,圖中黒色實點區(qū)域表示通過95%顯著性檢驗的區(qū)域??對于烏拉爾山關鍵區(qū)長生命期阻高發(fā)生典型月份北半球500h化平均風場距??平合成結果進行了分析,如圖4.2所示。從圖中可W得出,在冬半年的2月份長??生命阻高發(fā)生期,在中高諱度的歐亞大陸存在一個很強的反氣旋環(huán)流,反氣旋中??必位于60°E附近的烏拉爾山地區(qū),與其對應,在中國東北部有一個冷低渦;中??國大部分地區(qū)此時盛行偏北氣流,此外,其上游的北美地區(qū)存在一個較弱的反氣??旋環(huán)流與氣旋環(huán)流。對于夏季的7月,整個北半球在歐亞大陸50化化存在2個??反氣旋環(huán)流,其中較強環(huán)流中也位于30°E附近,而弱的反氣旋環(huán)流在鄂霍次克??海-北太平洋地區(qū);位于歐亞地區(qū)的反氣旋環(huán)流中也,夏半年比冬半年更靠西。??整體上,烏拉爾山關鍵區(qū)高度場與風場距平的配置較一致,冬半年的2月份高度??場及風場跑平中也強度比夏半年的7月份更顯著。??21??
平均高度場距平合成圖,圖中黒色實點區(qū)域表示通過95%顯著性檢驗的區(qū)域??從鄂霍次克海關鍵區(qū)長生命期發(fā)生典型月份北半球50化化平均風場距平合??成結果來看(圖4.6)。從圖中可W得出,與高度場的分布相一致,在鄂霍次克??海-北太平洋地區(qū)存在一個很強的反氣旋環(huán)流,反氣旋中也50化化的位阿留申低??壓地區(qū),這樣使中國東北及華北盛行西南氣流,與其對應,在西北太平洋為一個??氣旋環(huán)流;此外,其上游的北美地區(qū)-北大西洋地區(qū)存在氣旋環(huán)流。對于夏季的7??月,歐亞大陸的環(huán)流呈反氣旋、氣旋、反氣旋的分布特征。兩個反氣旋中也分別??在歐洲東部、俄羅斯東部地區(qū),而氣旋中必位于貝加爾湖W西,這與歐亞大陸夏??季多發(fā)的"雙阻型"是一致的。??25??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CMIP5氣候模式對北半球夏季阻塞的評估[J]. 吳靜,刁一娜,莊緒宗. 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5(02)
[2]2011年6月江淮梅雨暴雨主要影響系統(tǒng)特征[J]. 張瑞萍,馬旭林,盛文斌,徐瑞國. 大氣科學學報. 2014(03)
[3]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關于氣候變化影響的檢測和歸因主要結論的解讀[J]. 蘇布達,王騰飛,尹宜舟. 氣候變化研究進展. 2014(03)
[4]長期氣候變化——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解讀[J]. 董思言,高學杰. 氣候變化研究進展. 2014(01)
[5]CMIP5模式對中國年平均氣溫模擬及其與CMIP3模式的比較[J]. 郭彥,董文杰,任福民,趙宗慈,黃建斌. 氣候變化研究進展. 2013(03)
[6]亞洲阻塞高壓分類及其與東北冷渦活動和東北夏季低溫的聯系[J]. 劉剛,沈柏竹,廉毅,李尚鋒,曹玲,劉平. 地理科學. 2012(10)
[7]8個CMIP5模式對中國極端氣溫的模擬和預估[J]. 姚遙,羅勇,黃建斌. 氣候變化研究進展. 2012(04)
[8]我國南方低溫雨雪冰凍災害期間阻塞高壓異常特征分析[J]. 李艷,王式功,金榮花,王金艷,李江萍. 高原氣象. 2012(01)
[9]2008年1月烏拉爾阻塞高壓異;顒拥姆治鲅芯縖J]. 李崇銀,顧薇. 大氣科學. 2010(05)
[10]東亞地區(qū)500 hPa位勢高度場NCEP/NCAR再分析資料與ERA-40資料的比較[J]. 方之芳,雷俊,呂曉娜,瞿婞,李茜. 氣象學報. 2010(02)
博士論文
[1]BCC_CSM氣候系統(tǒng)模式檢驗評估及外強迫作用數值模擬研究[D]. 李景鑫.蘭州大學 2013
[2]歐亞大陸關鍵區(qū)阻塞高壓及其與我國冬季災害性天氣氣候關系的研究[D]. 李艷.蘭州大學 2010
本文編號:2899899
【文章來源】:蘭州大學甘肅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69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圖3.3?1968-2010年歐亞阻高|x:不間強度、塵命期阻塞離度發(fā)生次數的年際變化特征,(a)、??(C)分別為中巧強度、弱強度,(b)、(d)分別為中生命朋、短生命期??上,,亞生
平均高度場距平合成圖,圖中黒色實點區(qū)域表示通過95%顯著性檢驗的區(qū)域??對于烏拉爾山關鍵區(qū)長生命期阻高發(fā)生典型月份北半球500h化平均風場距??平合成結果進行了分析,如圖4.2所示。從圖中可W得出,在冬半年的2月份長??生命阻高發(fā)生期,在中高諱度的歐亞大陸存在一個很強的反氣旋環(huán)流,反氣旋中??必位于60°E附近的烏拉爾山地區(qū),與其對應,在中國東北部有一個冷低渦;中??國大部分地區(qū)此時盛行偏北氣流,此外,其上游的北美地區(qū)存在一個較弱的反氣??旋環(huán)流與氣旋環(huán)流。對于夏季的7月,整個北半球在歐亞大陸50化化存在2個??反氣旋環(huán)流,其中較強環(huán)流中也位于30°E附近,而弱的反氣旋環(huán)流在鄂霍次克??海-北太平洋地區(qū);位于歐亞地區(qū)的反氣旋環(huán)流中也,夏半年比冬半年更靠西。??整體上,烏拉爾山關鍵區(qū)高度場與風場距平的配置較一致,冬半年的2月份高度??場及風場跑平中也強度比夏半年的7月份更顯著。??21??
平均高度場距平合成圖,圖中黒色實點區(qū)域表示通過95%顯著性檢驗的區(qū)域??從鄂霍次克海關鍵區(qū)長生命期發(fā)生典型月份北半球50化化平均風場距平合??成結果來看(圖4.6)。從圖中可W得出,與高度場的分布相一致,在鄂霍次克??海-北太平洋地區(qū)存在一個很強的反氣旋環(huán)流,反氣旋中也50化化的位阿留申低??壓地區(qū),這樣使中國東北及華北盛行西南氣流,與其對應,在西北太平洋為一個??氣旋環(huán)流;此外,其上游的北美地區(qū)-北大西洋地區(qū)存在氣旋環(huán)流。對于夏季的7??月,歐亞大陸的環(huán)流呈反氣旋、氣旋、反氣旋的分布特征。兩個反氣旋中也分別??在歐洲東部、俄羅斯東部地區(qū),而氣旋中必位于貝加爾湖W西,這與歐亞大陸夏??季多發(fā)的"雙阻型"是一致的。??25??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CMIP5氣候模式對北半球夏季阻塞的評估[J]. 吳靜,刁一娜,莊緒宗. 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5(02)
[2]2011年6月江淮梅雨暴雨主要影響系統(tǒng)特征[J]. 張瑞萍,馬旭林,盛文斌,徐瑞國. 大氣科學學報. 2014(03)
[3]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關于氣候變化影響的檢測和歸因主要結論的解讀[J]. 蘇布達,王騰飛,尹宜舟. 氣候變化研究進展. 2014(03)
[4]長期氣候變化——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解讀[J]. 董思言,高學杰. 氣候變化研究進展. 2014(01)
[5]CMIP5模式對中國年平均氣溫模擬及其與CMIP3模式的比較[J]. 郭彥,董文杰,任福民,趙宗慈,黃建斌. 氣候變化研究進展. 2013(03)
[6]亞洲阻塞高壓分類及其與東北冷渦活動和東北夏季低溫的聯系[J]. 劉剛,沈柏竹,廉毅,李尚鋒,曹玲,劉平. 地理科學. 2012(10)
[7]8個CMIP5模式對中國極端氣溫的模擬和預估[J]. 姚遙,羅勇,黃建斌. 氣候變化研究進展. 2012(04)
[8]我國南方低溫雨雪冰凍災害期間阻塞高壓異常特征分析[J]. 李艷,王式功,金榮花,王金艷,李江萍. 高原氣象. 2012(01)
[9]2008年1月烏拉爾阻塞高壓異;顒拥姆治鲅芯縖J]. 李崇銀,顧薇. 大氣科學. 2010(05)
[10]東亞地區(qū)500 hPa位勢高度場NCEP/NCAR再分析資料與ERA-40資料的比較[J]. 方之芳,雷俊,呂曉娜,瞿婞,李茜. 氣象學報. 2010(02)
博士論文
[1]BCC_CSM氣候系統(tǒng)模式檢驗評估及外強迫作用數值模擬研究[D]. 李景鑫.蘭州大學 2013
[2]歐亞大陸關鍵區(qū)阻塞高壓及其與我國冬季災害性天氣氣候關系的研究[D]. 李艷.蘭州大學 2010
本文編號:2899899
本文鏈接:http://www.wukwdryxk.cn/projectlw/qxxlw/2899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