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北部不同植被恢復模式對土壤肥力的影響
發(fā)布時間:2024-10-05 03:01
本文以四川盆地北部地震災區(qū)不同植被恢復模式(慈竹林、茶樹林、喜樹林、柳杉林和農(nóng)耕地)為對象,研究土壤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和生物學特性,并探討各土壤肥力指標之間的關系。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1)植被恢復后總體上使土壤容重增加,土壤變得緊實;土壤干篩和濕篩條件下>0.25mm的團聚體含量增加,土壤特征微團聚體組成比例降低,有利于土壤結構的改善和土壤肥力調控能力的提高。各植被恢復模式土壤干篩和濕篩條件下>0.25mm團聚體含量、非毛管孔隙、毛管孔隙、總孔隙、土壤自然含水率、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最小持水量均為慈竹林>茶樹林>喜樹林>柳杉林,而土壤容重和特征微團聚體組成比例為慈竹林<茶樹林<喜樹林<柳杉林。 (2)植被恢復后土壤有機質、全氮、堿解氮和銨態(tài)氮含量均高于農(nóng)耕地。土壤硝態(tài)氮、總無機氮、有效磷和速效鉀含量均低于農(nóng)耕地,這與農(nóng)耕地施用化學肥料有關。各植被恢復模式的土壤有機質、全氮、堿解氮、銨態(tài)氮、硝態(tài)氮、總無機氮、有效磷和速效鉀含量均呈現(xiàn)出慈竹林>茶樹林>喜樹林>柳杉林的變化規(guī)律。土壤有機質、全氮、堿解氮和銨態(tài)氮與總...
【文章頁數(shù)】:43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文獻綜述
1.1 植被恢復研究進展
1.2 土壤肥力研究概況
1.3 植被恢復對土壤肥力影響研究
1.3.1 土壤物理性質
1.3.2 土壤化學性質
1.3.3 土壤生物指標
1.3.3.1 土壤微生物
1.3.3.2 土壤酶活性
2 研究內容與方法
2.1 主要研究內容
2.2 研究區(qū)自然概況
2.3 研究方法
3 結果與分析
3.1 不同模式對土壤物理性質及持水性的影響
3.1.1 土壤容重和孔隙度
3.1.2 土壤持水性能
3.2 不同模式對土壤團聚體組成的影響
3.3 不同模式對土壤微團聚體組成的影響
3.4 不同模式對土壤養(yǎng)分含量的影響
3.4.1 土壤有機質和全氮
3.4.2 土壤堿解氮和無機氮
3.4.3 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鉀
3.4.4 土壤養(yǎng)分與土壤物理性質的關系
3.5 不同模式對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響
3.5.1 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
3.5.2 土壤微生物數(shù)量及其組成
3.5.3 土壤微生物與土壤理化性質的關系
3.5.4 不同模式對土壤酶活性的影響
3.5.5 土壤酶活性與土壤養(yǎng)分和微生物的關系
4 討論
5 結論
6 參考文獻
致謝
本文編號:4007466
【文章頁數(shù)】:43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文獻綜述
1.1 植被恢復研究進展
1.2 土壤肥力研究概況
1.3 植被恢復對土壤肥力影響研究
1.3.1 土壤物理性質
1.3.2 土壤化學性質
1.3.3 土壤生物指標
1.3.3.1 土壤微生物
1.3.3.2 土壤酶活性
2 研究內容與方法
2.1 主要研究內容
2.2 研究區(qū)自然概況
2.3 研究方法
3 結果與分析
3.1 不同模式對土壤物理性質及持水性的影響
3.1.1 土壤容重和孔隙度
3.1.2 土壤持水性能
3.2 不同模式對土壤團聚體組成的影響
3.3 不同模式對土壤微團聚體組成的影響
3.4 不同模式對土壤養(yǎng)分含量的影響
3.4.1 土壤有機質和全氮
3.4.2 土壤堿解氮和無機氮
3.4.3 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鉀
3.4.4 土壤養(yǎng)分與土壤物理性質的關系
3.5 不同模式對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響
3.5.1 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
3.5.2 土壤微生物數(shù)量及其組成
3.5.3 土壤微生物與土壤理化性質的關系
3.5.4 不同模式對土壤酶活性的影響
3.5.5 土壤酶活性與土壤養(yǎng)分和微生物的關系
4 討論
5 結論
6 參考文獻
致謝
本文編號:4007466
本文鏈接:http://www.wukwdryxk.cn/projectlw/zrdllw/400746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