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講壇欄目的文化價值與生存之道探析
本文是一篇專業(yè)的畢業(yè)論文,主要是關于電視講壇欄目的文化價值與生存之道探析,詳情請看下面的介紹。
一 電視講壇的興起與頓挫
在中國大陸。首開電視講壇先河的應是湖南經(jīng)視1999年7月推出的《走向21世紀的中國文化》(后改版為《新青年·千年論壇》,湖南衛(wèi)視播出),可是,開路先鋒雖有開拓之勞卻未收廣泛影響之功,而湖南臺又從娛樂節(jié)目中大嘗了甜頭。這首創(chuàng)性的“學術盛宴”便于2003年席終人散。使電視講壇風生水起的卻是后起的《世紀大講堂》(鳳凰衛(wèi)視2001年1月開播)和《百家講壇》(中央電視臺2001年7月開播)。
《世紀大講堂》沿襲著《千年論壇》“思想的盛宴、學術的殿堂”的路子。由于鳳凰衛(wèi)視以不計收視率、犧牲廣告的“悲壯”精神來支持這檔節(jié)目,也由于它對高品位的始終堅持,所以它終于樹起了“學者闡釋獨特思想,展示最新學術成果”的不倒大纛。
《百家講壇》起初也走精英路徑,步履維艱地支撐到2003年,收視率已瀕臨末位淘汰危境.難以堅持遂改弦更張,2004年5月閻崇年開講“清十二帝疑案”,收視率陡然飚升為0.57%,社會效益和經(jīng)濟效益雙豐收,《百家講壇》由此窺見曙光,從此訣別精英路線而走向大眾化之途。到2006年收視率已是穩(wěn)踞央視科教頻道榜首,舉國矚目。2008年坊間盛傳《百家講壇》收視率狂跌至“中下游水平”,甚至斷言它已進人“死亡倒計時”,但這些刻意“唱衰”的傳言很快就被翔實數(shù)據(jù)所否定—— 收視率的實際情況是“在科教頻道綜合排名中。在2008年二、三季度的統(tǒng)計中,百家講壇均排名第一”,而更能顯示其社會影響力的則是它2008、2009蟬聯(lián)“中國電視網(wǎng)絡影響力”排行榜之首。
因其國家級電視欄目地位,《百家講壇》初起即具有示范引領作用,隨后的巨大成功更形成了跟從效應.央視若干頻道以及同級別的中國教育電視臺,很快就跟進推出了《法律講堂》 (CCTV一12)、《中國經(jīng)濟大講堂》(CCTV一2)、《和平年代·周末開講》(CCTV一7)、《國視講堂》(CETV)等講壇欄目;省級電視臺也群起效仿,爭相設壇開講。如北京臺《名師講壇》、《中華文明大講堂》、上海臺《東方大講壇》、重慶臺《重慶掌故》、河北臺《燕趙大講堂》、湖北臺《荊楚講堂》、山東臺《新杏壇》等等,就連湖南臺也“再作馮婦”地推出了《湖湘講堂》(2008年開播);地市級電視臺亦蜂擁而上,如包頭臺《名師講壇》、大理臺《大理講壇》、菏澤臺《百姓講壇》、昭通臺《朱提大講壇》、衡陽臺《湘水明珠講壇》等等。七八年間,全國電視講壇節(jié)目多達近百檔,一派繁盛之狀。
及至近兩年,形勢又起變化,《百家講壇》的收視率未再節(jié)節(jié)攀升,在中國電視網(wǎng)絡影響力排行榜上的名次也由頭兩年的首位下滑至第八位(2010年)。 《百家講壇》是講壇類欄目的領跑者也是代表者.其動向必牽動或影響眾多同類欄目.問題因此當頭而來:央視領頭羊如今滑下巔峰,當年追隨而起的眾多地方臺講壇欄目的生存狀態(tài)又是如何?且該何以自處呢?對此,代表性的看法有兩種:一是認定“電視媒體不適于傳播抽象的學術理論”? ,因而《百家講壇》的收視下滑標志著此類電視講壇必死無疑,諸多地方臺同類欄目的相繼消沉就是佐證;另一種觀點則認為,《百家講壇》已經(jīng)衰微,彌補了它的種種不足的地方臺電視講壇正可乘機崛起并興盛 ,證據(jù)是不少地方臺講壇仍熱鬧紅火且有新開講壇,例如湖南衡陽臺的《湘水明珠講壇》就從2008年持續(xù)至今,且于2010年5月新增了《石鼓書院大講壇》。
但究其實,衡陽的講壇增設無關乎《百家講壇》的興衰,若干電視講壇的關閉也并非緣于該內(nèi)容不適于電視媒體,上述看法、觀點與現(xiàn)象、論據(jù)之間并無實然聯(lián)系。應具體考察地方臺電視講壇生長狀況.才有可能得出切合實情的認識或結論。在此,試以重慶電視臺的《重慶掌故》為例,考察其得失利弊、總結其經(jīng)驗教訓,或能有助于探尋地方臺電視講壇的生存之道。
二 《重慶掌故》的定位策略
《重慶掌故》是重慶電視臺首檔講壇式社教欄目.2006年l1月開播。該欄目的題材、功能的定位是通過講述重慶的“名人、名事、名景、名品”,筆耕文化傳播,讓觀眾認知、認同重慶的文化形象和特殊風骨,從而提升地方文化軟實力、建樹地方文化品牌。欄目開播以來,其選題專注于重慶地域獨特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人文精神和自然資源,推出了諸如巴人逸史、恐龍遺存、三峽文化、三國史實、釣魚城之戰(zhàn)、辛亥風云、抗戰(zhàn)文化、統(tǒng)戰(zhàn)淵源、紅巖英烈、地方先賢、碼頭文化、巴渝風俗、大足石刻、方言趣談、地域經(jīng)典、本土奇觀等專題;對這些選題的處理并非“炒冷飯”式的文獻復述,而重在史料的挖掘和整合,提供了鮮為人知或知之不詳?shù)氖穼,并從文化的視角和主講人專長的學識領域予以透視和通俗闡釋。由此,該欄目確具本土特色而頗富親和力,有較高文化品位而非只重娛樂的野史閑談,有效地實現(xiàn)了傳播、傳承重慶文化的初衷。
該欄目形式、風格的定位為:
(1)設壇開講式:主講人為本市各界“術業(yè)有專攻”的廣義學者(高校教授、文史學者、作家、音樂家、文化官員等),以講座樣式來詮釋、演繹這座城市的特殊內(nèi)涵。
(2)大眾化的講述方式:強調(diào)以“故事性和趣味性”
的講述方式傳播其“知識性、學術性、史實性”內(nèi)容。一是注重懸念的設置、結構的情節(jié)化,如文史專家楊耀建的“巴渝實業(yè)家傳奇”系列、市警察博物館館長劉彥的“紅色緝捕令”系列。均妙設懸疑、巧掀波瀾以引人人勝;二是注重學術、知識性內(nèi)容的趣味化,如重慶師范大學教授董味甘的《“聯(lián)圣”
鐘云舫》、西南大學教授藍勇的《湖廣填四川I》、雜文家藍錫麟的“巫山人與巫山文化”系列、劇作家王逸虹的“辛亥風云”系列,均講究趣談專深學識,以情趣、理趣、諧趣、樂趣而耐人尋味。(3)視聽元素的有機嵌入:講述過程中適時運用片插,以相關影像資料、動漫畫面、特殊字幕、背景音樂、旁白解說等視聽手段促進傳播。
以上定位策略,仿效《百家講壇》,只是在范圍上作了“縮微”調(diào)整:《百家講壇》利用全國專家資源講中國文化,《重慶掌故》則“縮微”為以本土專家資源講地域特色文化。但如此仿效并非盲目跟風,而是自覺的跟進和順應傳播時勢.以滿足當今國人對歷史文化的求知需求以及《百家講壇》這樣的先行者行之有效的傳播內(nèi)容和傳播策略所養(yǎng)成的觀眾的心理定勢及期待心理。由此,《重慶掌故》獲得了不俗的收視率,最高收視率曾達2% (收視份額為16%),開播兩年內(nèi)平均收視率保持在0.7%左右。
本文編號:5122
本文鏈接:http://www.wukwdryxk.cn/qitalunwen/5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