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公為何將呂雉嫁給劉邦而不是嫁給沛縣縣令-讀《史記》之二
發(fā)布時間:2017-08-05 14:57
不平凡的人物大概總會遇到一些不尋常的事。呂公把自己的女兒呂雉嫁給劉邦,可以說是最令人匪夷所思的離奇之事了。我們知道,由于劉邦游手好閑,不愿意“事家人生產作業(yè)”,而且還有“好酒及色”的毛病,是一個既無家產財富,又不務正業(yè)的人。雖然當了個小小的亭長,但收入估計也多不到哪里去。所以誰家也不愿把自己的女兒許配給這樣一個人?梢韵胂螅M管其父母費盡心血,托這個媒婆找那個月老,到了四十出頭劉邦還是沒有成家。論長相,劉邦“隆準而龍顏,美須髯”,長得不錯,是個有魅力的男人。但這又有什么用。人都是很實際的。同樣是美男子的陳平,僅僅因為貧窮,不也是長久都沒有人家愿意把女兒許配給他嗎?找不到媳婦,應該主要是劉邦既窮又好喝酒,嫁給他豈不是嫁給了一個窮鬼和酒鬼?如此一來,對于一個女人來說哪還有好日子可以過啊。何況這個窮鬼還好色,對待愛情也不專一,就是再不心疼自己女兒的人也不愿把她托付給這樣的人啊。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當地人家根本看不上的窮鬼,剛從鄰近單父縣遷居而來的呂公,卻對劉邦是大為看重,在自家開的一次宴會上,僅僅初次見面,就毫不猶豫地將自己二十歲左右的寶貝女兒呂雉許配給了劉邦?吹竭@里,我們肯定要問,這姓呂的老頭是喝多了,還是老糊涂了。哪有第一次見面就主動把自己的女兒許配給別人的。而且還是給一個又老又窮的家伙。正常人能這樣做嗎?況且姑娘呂雉長得如花似玉,不愁找不到好人家呀,干嗎非要嫁給各方面條件都不佳的劉邦呢?不但我們要反問,就連呂公的老伴呂老太太聽說后都勃然大怒,指著呂公的鼻子吼道:“你平時不是一直很珍愛很心疼咱們的女兒嗎?把她當成寶貝似的,還說什么一定要給她找一個大富大貴的好人家。沛縣縣令和你的關系不一般,對咱家也不錯。人家可是既當官又有錢,應當算是你所說的大貴人了。他幾次帶著彩禮來向咱家提親,你都沒有答應。你今天怎么瞎胡鬧,竟要把女兒許配給劉季?劉季哪是什么大貴人呀,簡直就是一泡牛糞。你這不是把女兒這朵鮮花插在了牛屎上了嗎?不行!這婚事我當娘的說什么也不答應。”對此,呂公的回答也毫不妥協,他說:“這不是你們這些頭發(fā)長見識短的人所能明了的,女兒的婚事就這么定了。”硬是把女兒給了,在呂老太太看來無論如何也不是什么貴人的劉邦。
從呂老太太的話中我們就能知道,呂雉應該說是長得比較漂亮。如果不是容貌動人,已經二十左右的大齡女青年,是不會讓縣令大人動心的。這就奇怪了,家境好的人來提親,呂公不答應,為什么又非要主動把自己的漂亮女兒,嫁給一個當地人家誰都看不上眼的劉邦呢?你說這是不是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呢?《高祖本紀》上記述了這樁離奇之事的緣由。
說是單父人呂公和沛縣縣令很要好。呂公因為在家鄉(xiāng)單父縣惹了禍,為了躲避仇人,于是舉家離開了單父縣遷移到沛縣定居。沛縣地界的有權勢的人,和大小官吏們聽說縣令有重要的客人降臨,為了討好縣令大人全都拿著財禮前去祝賀。來人中也有蕭何,他作為縣令手下的主要官吏,在宴會上專門負責收受賀禮的事。他對來賓宣布了出席宴會的規(guī)矩。他說:“送禮不到一千塊錢的人,請坐在大堂之下(古時居所為前堂后室,堂下就是屋外)。”這次劉邦也大搖大擺地來了。作為一個亭長,平素他根本不把縣衙中的大小官吏放在眼中,對于蕭何也一樣。他順手寫了一張假禮單并大聲喊道:“我送賀禮一萬塊錢,”實際上他連一分錢都沒帶在身上。劉邦的假禮單被送進去后,呂公大為驚訝,趕忙站起身來,快步走到門前去迎接劉邦。呂公這個人有一項特長,就是善于給人相面,一見劉邦相貌不凡,就極為敬重,二話不說就把他請到了上座?吹絼钣譀]臉沒皮地來騙吃騙喝,蕭何是又好笑又好氣,心里罵道,來騙吃騙喝也就罷了,你不應該沒出一萬卻寫一萬的禮單呀,等我交賬時拿不出那么多錢來,呂公豈不要懷疑我蕭何的人品了,不行我得當眾揭這家伙的短,臊一臊他的臉皮,說:“劉季這家伙,經常好用大話來蒙人,能夠做成的事卻很少。大家都不要把他說的話當真。他這輩子恐怕也甭想掙到一萬塊錢。還什么賀禮一萬。蒙誰呢?”劉邦可不管你蕭何說什么,只要呂老先生抬愛讓我坐我就坐,于是就直接坐在上座,沒向任何人謙讓。要知道,這些人里官職比他劉邦大的,地位比他劉邦高的可是大有人在啊,他這樣做,可以說是對這些人的一種輕蔑啊。所以原文中說“高祖因狎侮諸客,遂坐上坐,無所詘。”酒宴進行到有一半客人都離開后,此時劉邦也覺得喝得差不多了。不管怎么說,今天又白蹭了一頓酒飯,酒足飯飽了就該告辭了。呂老先生見劉邦起身要走,趕緊用目光示意他先別走。劉邦一看既然主人這么盛情,那就留下來再多喝幾杯吧,反正今天是個好日子。到了最后,酒宴結束客人都走完了,呂公這才對劉邦說:“我從小就喜歡給人看相,讓我相過面的都不知道有多少人了,不過還沒有一個人能比得上你劉季的面相,我希望你好好珍惜自己。我有個女兒正待字閨中,我愿意把她嫁給你,作為服侍你的妻妾。”接下來當然就是前面曾提到的,呂老太太對呂公的一通怒罵。但是鐵了心的呂公最終還是把女兒嫁給了劉邦。
這段恰似戲曲情節(jié)的精彩描述,讓我們明白了呂公把女兒嫁給劉邦的原因。會相面的人,特別是相面很準的人,在嫁女兒這件大事上,自然是不能含混的。他們必然要找一個面相能夠預示其未來會大富大貴的人,來做自己的乘龍快婿。日后娘家的人也可能會跟著沾光啊。所以對于會相面的人來說,如果一個人的面相不好,那他現在就是家財萬貫良田千頃,我的女兒也不會嫁給他;蛘哒f,他現在即便是皇親國戚達官顯貴,但是他的面相卻預示著未來將要倒霉,那么對不起,他就是重金相聘、厚禮相贈,我的女兒也不會給他,因為搞不好那會要連累人的。比如說,沛縣縣令就曾向呂公求親,想娶呂雉而被拒絕,大概就是由于縣令大人的面相不被看好。果不其然,數年之后縣令大人的腦袋就被人給砍了下來。這就是相面的作用,它能通過人的面相,預知人的福禍休咎以便讓人及早地去趨利避害。這也就是身為相面師的好處所在。
呂公就有這樣了不起的本事。他能在當地有女兒的父母們都不看好劉邦的時候,一眼就看出了他是個具有超級潛力的人;當人們都看好沛令,認為是個應該高攀的對象時,而呂公已經從該人的骨子里看出了此人前景不妙。所以即便呂公沒有女兒,沒有侄女無法和劉邦結親,但是看出了日后他的前景是一片光明,呂公也一定會將自己的藤蔓,爬伸到這顆眼下看起來還并不茁壯高大的小樹上。
那么,呂公給劉邦相面相地準嗎?他不顧家人的強烈反對把女兒嫁給劉邦的做法對嗎?明白劉邦歷史的人當然都會說,呂公的相面術可是準極了,簡直要讓我們這些俗人為之傾倒!他把女兒嫁給劉邦的作法,在全天下所有有女兒的父母們看來無疑是最正確的決定,也是最令人羨慕的決定。道理很簡單,因為劉邦后來真的成了大漢的開國皇帝,而呂公的女兒呂雉也成了大漢,乃至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皇后(秦始皇雖然是第一個自稱皇帝的人,但史書上并無記有他立皇后的事,也未載二世立后之事,所以呂后可以算作是中國皇后系列的第一人)。事情也可以反過來說,當人們看到劉邦現在做了皇帝,誰又會對當初呂公的眼力不佩服得五體投地呢?哪一個又不想擁有呂公那樣的神奇本領呢?即便劉邦這樣的女婿搶不著了,搶個曹參或者周勃來做女婿也成啊。不但當時的人們沒有理由不相信呂公的相面術,就是千百年來不也是幾乎沒有人敢對此提出異議嗎?那么呂公的相面術到底準不準呢?他把女兒嫁給劉邦,真的是因為通過他那百分之百靈驗的相面術,看出其人日后一定會大富大貴,他人無法與之相比擬嗎?面對如此靈驗的相面之術,要是還有人敢說,呂公的相面之術以及全天下所有的相面之術,都是騙人的無稽之談,那他肯定會招致一些人,特別是迷信算命術的人們以及從事這一行當的人們的強烈反駁。他們會拿出歷史記載中的那些十分準確的相面和算命的例子,來駁斥你對這個古老行當的出言不遜。
比如說,他們就會拿出呂公給劉邦相面的例子(因為這個例子太有名了,幾乎很少有人不知道),來駁斥你的責難。他們還會拿出和呂公同時代的,另一個大名鼎鼎的女相面大師——許負的名字,來回應你的挑戰(zhàn):她的相面術可是不容置疑的。許負是何許人也?許負就是那個曾經給劉邦的另一個夫人薄姬相過面的人。當該美人還是別人的老婆而不是劉邦的女人的時候,許負就曾斷言,她一定會生一個天子。后來,薄姬的兒子劉恒還真格地就成了漢朝的第三代皇帝,即漢文帝,成了名副其實的天子。你說,這個相面的神不神!呂老先生只是含糊地說,劉邦的面相沒人能比得上,至于他日后具體會怎樣,并沒有交待。而這位許老太比起呂老先生更厲害,簡直就是個神婆子,竟然能準確地看出,薄姬能生一個當天子的孩子。比起呂公來更是一步到位,直接就告訴你,你將來的事會怎樣怎樣。真是一個國寶級的人物啊。關于薄姬和許負的事情,目前我們暫且擱下,將來會與讀者祥盡討論?傊依松舷挛迩甑幕驶示拗迨分,這類例子那就太多了,簡直不勝枚舉,有時讀來也確實饒有趣味。至于那些不相信什么相面算命術一類的人,面對呂公許負等人的異常精準不容置疑的相術時,就連今人都往往拿不出令人相當信服的論據來反駁。他們只會說一些人云亦云、不著邊際的陳詞濫調來應對,說出來的話幾乎連自己都不能信服,又如何去說服別人呢?因此要想成功地反駁這些荒誕不經的東西,就必須拿出有分量的依據,有內容的東西。而不能只說一些什么后人的附會啦,或者是什么統治者自我編造之類的,言之無物的空話。這樣肯定不能起到很好的反駁效果。
當然,無可置疑的是,相面之術和算命占卜之術都是騙人的。再神的人也不可能從人的面相上,或者掐掐自己的手指頭,就能預知他人的未來。這在過去、今天和未來,都永遠是不可能的。時間機器最多只能夠在人的大腦中產生,而不可能在現實世界中被創(chuàng)造出來。如果呂公真的會相面,并以此能預測未來,那么他就不會不看到,正是他把自己的女兒呂雉嫁給了劉邦,才導致了日后他們呂氏一族被滿門抄斬的悲慘結局。對于會相面的呂公來說,難道只會從劉邦的面相上看出什么大富大貴來,而看不出其面相上對他們整個呂氏一族隱藏的殺機嗎?如果看不出來,那還叫準嗎?比起什么大富大貴來,這可是攸關整個呂氏家族生死存亡的大事啊。然而呂公竟然沒有看出來,這說明了什么問題呢?如此的破綻,兩千多年來卻罕有人捅破。今天即使有人指出了,也僅是點到為止,沒有做進一步的剖析。說明了我們太過于因循守舊,而不善于思辨。你可能會反駁說,呂公雖然沒有看出劉邦的面相上還隱藏著對他們呂氏一家的晦氣,但他還是猜對了劉邦本人會大富大貴啊。我現在告訴你,那不過是他為了把女兒嫁給劉邦,怕家人反對,同時也是為了拒絕沛令的求婚而找的一個借口而已。實際上他根本就沒有能預見他人將來會如何的特異功能,因為他是人不是神。如果他給人相面真的很準,真的那么神的話,那他就不會把呂雉看得那么珍貴無比,用呂老太的話來說就是“公始常欲奇此女,與貴人”。把呂雉一直看得很珍貴,就說明他把呂雉的面相看錯了。把自己女兒的面相都看錯了,又怎么能看對他人的面相呢?由此還可以推論,如果他看相看得真的很準的話,那么能看出呂雉面相上的吉相,也就應該能看出她面相上的兇相;能看出劉邦的貴人相,也就應該能看出他面相上隱藏著對他們整個呂氏家族的殺機。要是真能看出,為了他的后代不被滅絕,那你就是打死他,他也不會把女兒嫁給劉邦的。相反,他會對劉邦唯恐避之不及,或者干脆毫不猶豫地處死呂雉,及早鏟除這個禍根。但他卻沒看出來,你還能說他相面相得很準嗎?
然而,不管怎么說,事實上呂公還真把呂雉嫁給了劉邦。而且他之所以把劉邦的面相吹得如何不同一般,在我看來無非是讓平時被自己捧上天的寶貝女兒,毫無怨言且順從地嫁給各方面條件確實都不怎么樣的劉邦。特別是在各方面條件都非常優(yōu)越的縣令已經向呂雉提親的情況下,讓女兒去接受劉邦這個與自己的期望值根本就不相符的男人,呂公就不得不用相面術的鬼話去應付女兒,同時也是為了讓家人特別是老伴盡可能地同意自己的這個看似荒唐愚蠢的決定。要是這樣說來,難道是他的腦子有問題嗎?當然沒有。難道是他真的把劉邦當成了什么具有開發(fā)潛力的對象嗎?當然也不是。那他到底是為什么呢?那是因為他們呂氏一家,眼下遇到了一個攸關家族前途命運的大難題。而且還在單父縣的時候,經過深思熟慮的呂公就深信,只有劉邦這樣的人才能幫助他們一家人度過這場生死大劫。這就是為什么呂公要把女兒嫁給劉邦的真正的原因。是什么難題呢?這就要從呂公為什么要從原居住地單父縣舉家遷往沛縣說起。
《高祖本紀》上說是因為避仇,呂公才將全家遷到了沛縣。就是說,呂公在他的家鄉(xiāng)惹了禍結了仇人。而且這個仇還結得很深,差不多是那種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深仇大恨。并且仇人的勢力要遠大過呂公在當地的勢力,使得呂公在兩家的較量中不得不處于下風,隨時都有遭到對方毀滅性報復的可能,因為這個呂公才不得不舉家背井離鄉(xiāng)。而且把家遷離,就說明在家鄉(xiāng)已經沒法再呆下去。史書上沒有提及呂公是干什么職業(yè)、什么出身,但從一些跡象上看,很可能是一個主要從事商業(yè)活動和兼做算命先生的大財主?傊隙ㄊ莻很有錢的主,不然怎么會和當官的搞得那么鐵呢?——因為職業(yè)的原因,呂公可能跑過很多地方,結識過很多人,是個活動能力很強的人物。不但沛縣有他的老朋友沛令及其一幫人,估計在周圍各縣肯定也會有一些親朋好友。在這些都有可能被朋友接納的地方,他為什么偏偏選擇到沛縣去避難呢?難道是為了投奔沛縣縣令以求得他的庇護嗎?我認為有那么一點兒,但那肯定不是主要的。因為單父縣離沛縣的直線距離也不過一百五十里路左右,當天徒步就能趕到,這么近的距離,仇家還是隨時能夠前來追殺的。要是仇家偷偷地前來殺人,縣令大人也是無法防范的。我想,在離開家鄉(xiāng)之前,呂公也一定對周圍各縣可以被利用的人物都進行了一番分析,最后得出結論:只有從未謀過面的劉邦才能讓他們一家免遭仇人的追殺,而安然無恙。而且他也想出了用什么樣的方法去抓住這個只有他才能看得見的救命稻草。這就是呂公要把家遷往沛縣的原因。另外,他在原籍畢竟還有家產、土地,有割舍不下的利益,這也是他沒有把家搬得原本可以搬得更遠的一個原因吧。雖然呂公之前并沒有見過劉邦,不過,沒見面不等于對劉邦這個人不了解。由于呂公常常到沛縣拜訪好友縣令時,認識了蕭何、曹參等人,從這些人嘴里肯定聽到了不少關于劉邦的事。只是不湊巧,一直沒有機會見上劉邦。也許有人會說,按照常識沛縣縣令作為一縣之長不是更能保護呂公一家嗎?把女兒嫁給他不是更好嗎?
不是這樣的,縣令雖然有權,但總不能動用公家的經費,派幾個保鏢一天到晚守在你呂家的周圍吧。況且,仇家要是派一些蒙面殺手殺你呂家的幾個人,放一把火燒了你呂家,縣令大人總不能派獄吏捕快到單父縣去抓人吧。就算能派人到單父縣去,被仇家早已收買的單父縣令肯定會出面阻攔。你沛縣憑什么派人到我單父縣來抓人,你有證據嗎?沒證據也敢在我的一畝三分地上抓人?就算能到單父縣去抓人,可是我們呂家的人已經被殺了,說什么也都為時已晚。所以我想呂公正是有這樣的顧慮,才感到關鍵時刻沛令是指望不上的。再想想劉邦就不同了。劉邦的身邊有一大群各式各樣的人物。這些人圍繞在劉邦身邊,已經自發(fā)地形成了以劉邦為核心的,具有震懾力的、能夠擾動地方的一大民間勢力。在縣衙中,有蕭何、曹參、夏侯嬰、任敖等這樣一些與劉邦關系密切的官吏做保護傘;在民間,則有樊噲、盧綰、周勃等敢于兩肋插刀的兄弟作鐵哥們。誰敢惹這樣的勢力,那不是找死嗎?如果能得到這股勢力的保護,不但今后可以在沛縣安然立足,就是仇家聽說后也會不得不放棄報仇的念頭。所以這也就是呂公為什么把大女兒嫁給了劉邦之后,又把小女兒嫁給了社會地位更加低下的殺狗匠樊噲的真正原因。
不管怎樣,面對隨時都會被仇家追殺這個迫在眉睫的大問題,當然是保命重要了。透過呂公打著相面術的幌子,把女兒嫁給劉邦一事,讓人可以看到的是,一個商賈之人的精明打算。沛令之所以能令縣中豪杰官吏為之所趨,那是因為權勢的作用,人們不得不聽其驅使。如果該沛令一旦失去權勢,恐怕也不會再有什么人聽他的。但劉邦就不同了。在見劉邦之前,呂公肯定早已從蕭何等人的口中對劉邦有了深刻的認知。他雖然比較貧窮,沒有官方付與的很大權勢,但他人緣極廣。無論官吏(至少在沛縣中),還是社會上的各類人物,他都和他們關系密切。可以說該人掌握了一手非常寶貴的民間資源,而這卻是沛令所不具備的。因此和沛令比較起來,劉邦的價值要遠大于他。這就好比做生意,一般人會把資金投在縣令身上,畢竟人家有權有勢呀。但呂公把沛令和劉邦兩人進行對比分析后,卻看到,沛令雖然和自己的關系不錯,但他的權勢是不牢靠的。因為當時的法律很嚴酷,社會矛盾也比較尖銳,搞不好隨時有可能丟官罷職。一旦失去權勢,不但連個街痞混混都不如,而且處境也很危險,甚至會累及族人。劉邦就不同了。首先他是土生土長的當地人,雖然沒有沛令那樣的表面權力,但由于他是當地官方和民間兩方都通交的人物,在當地有著很大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呂家如果要想在當地扎根立足,要想使單父縣的仇家不敢到沛縣來報復呂家,就沒有比與劉邦這樣的人結成共同體更好的了。同時為了不正面得罪沛令,也為了搪塞家人的反對,呂公只好抬出他的相面術,來遮掩他把女兒嫁給劉邦的真實意圖。
做為游走于社會各階層,交往很廣的呂公也不會體驗不到,劉邦所具有的能量,是他所生存的土壤環(huán)境中滋生出來的,有著極深刻的社會基礎。如果這個基礎不被鏟除,那劉邦這類人的能量也就不會被削弱。而現實是,沛縣的這個現實社會是根本不存在被鏟除的問題。所以,劉邦所具有的能量在當地的環(huán)境中就不可能不存在下去。這就是劉邦的價值所在,也是沛令根本無法與之相比擬的。這就是呂公這類精明商人的獨到眼光之所在。否則,在沛縣的地界,他是不會干也不敢干那種因為把女兒嫁給劉邦,而得罪沛令的事。
特別是在古代,政權建構還不完善,控制力還沒有伸入到社會的各個角落的情況下,民間勢力往往具有很大的影響。因此那種在民間具有相當影響力的人物,在關鍵時刻(或者說在非常時刻)也往往比官員對人民具有更大的動員能力和號召能力。例如后來當劉邦率領了一百多人攻打到沛縣城下時,劉邦射向城中的一封號召造反的書信,就讓城中的官吏和百姓共同把沛令給殺了。另外秦朝實行的是嚴刑峻法,而沛令就算本質上不壞,但在沛縣也不得不推行秦廷制定的各項苛政,因此他和廣大民眾的關系自然很緊張,矛盾隨時都處在一觸即發(fā)的狀態(tài)。跟沛令搞好關系是為了尋求保護,不把女兒嫁給他,是為了避免因與其關系過于親密而最終會禍及自己。我想這大概也是呂公不把女兒嫁給他的原因之一。特別是,當劉邦得知沛令早就向呂家提親要娶呂雉時,還敢當仁不讓,就更讓呂公堅信,劉邦在沛縣如果沒有能與沛令相抗衡的實力,是不敢與之爭高下的。僅憑這一點,呂公就認準了自己的選擇?傊,呂公之所以能夠在沛令和劉邦之間做出“正確”的抉擇,完全是他在對各方面的情況進行實事求是的分析后,得出的正確判斷,而決不是靠了他那套什么荒誕不經的相面術。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已經弄明白了,呂公為什么把女兒嫁給劉邦的真正原因,F在我們再看看,劉邦又是如何面對這個突然降臨的意外之喜呢?不用說,劉邦聽了之后,一定是連自己的耳朵都不相信了。初次一見面,喝了人家的幾碗酒,人家就把女兒給了自己做老婆,天下竟有如此的好事?別說你不信,任誰誰聽了都不會相信。簡直就是天方夜譚啊。就連呂老太太不都大為震驚嗎?當然身為當事人的劉邦,更是無論如何也不知道此時呂公內心的真正想法,所以心花怒放之后,可能多少又有點擔心和顧慮。擔心的是,由于呂老太的反對,再加上有縣令這么個各方面條件都優(yōu)于自己的競爭對手,呂老頭要是一后悔,呂雉這只還沒煮熟的鴨子,不是又從自己的鍋里飛走了嗎?再說,誰又敢肯定那不是老家伙的酒后醉話,過后就不會不認賬,就不會反悔?酒場上的話牢靠嗎?懸!自己不就是酒后常說大話嗎?如果也像我一樣是酒后說大話,那到頭來不是讓我空歡喜一場嗎?顧慮的是,就眼下自己這副寒酸相,已經一個半老頭子的人,就是娶了呂雉這個如花似玉的大姑娘,她能跟你好好過嗎?況且自己連份像樣的聘禮都拿不出手,婚后呂雉能不小看自己,能服服帖帖地跟自己過嗎?我們想想,劉邦興奮之余能不會想到這些嗎?這些事對劉邦來說不都是要解決的難題嗎?就目前他的處境來說,又如何能解決好這些難題呢?
劉邦這個人的最大優(yōu)點就在于,遇到問題不回避、不放棄,而是想辦法解決。自己解決不了,就請別人幫著解決。其后的歷史也證明了這一點。劉邦的這一優(yōu)點,為其日后能夠得到天下,可以說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下面為了更好地說明事情,我們不妨來個虛構性的推測。
——就在呂公向劉邦提出把女兒許給他后的某一天,一刻也不敢耽擱的劉邦,立刻找到一個巧舌如簧的媒婆來到呂家正式提親。
她說:“呂公啊,你可真是好眼力。∧阋灰姷絼⒓揪涂闯隽怂拿嫦喾浅H四鼙。真是了不起啊。你們知道嗎?”說到這里,她兩眼又盯著呂老太略微壓低了聲音,神兮兮地說:“劉季可真是神龍下生的,他不是我們一般的俗人呀。他娘生他前曾在村外的田里干活,累了就躺在大水塘邊上困了一會兒。就在這時天陰了起來,還打著雷閃著電,眼看著就要下雨了。劉季他爹就趕緊跑到村外去找老伴,遠遠看見正在睡覺的劉媼身上趴著一條蛟龍。他爹快走到跟前時,那條蛟龍突然就不見了。劉媼醒來后,說自己夢見剛才曾和一條神龍相交。后來劉媼還真有了身孕,再后來就生下了劉季。你說,劉季不是神龍下生的是什么?而且,前段時間武負和王媼兩個開酒店的老婆子,都說劉季在她們的店中喝醉酒的時候,身上就曾出現過龍。她倆看到不止一次兩次了,已經有好多次了。現在我們沛縣沒有人不知道這件事的。不信你可以找人問問呀。聽說縣令也向你們提親了。嗨,縣令算什么呀,他不過是一個凡人,能有多大出息?劉季可就了不得啦,他是下凡的神龍啊。你們別看他現在還不怎么地,估計快顯靈了。前些日子酒店老板娘不是已經看到劉季身上顯龍了嗎?這可是要顯靈的預兆啊,用不了多久他就要大富大貴了,到時候你們呂家想不沾光都不行了。而且我也算了,劉季的生辰八字和你們家大姑娘的正好合上。如果不是老天爺暗中有意撮合,那他倆的八字咋對得那么準呢?您二老說,是不是呢?嘻嘻。”呂公一聽就明白了,心想這準是劉邦教的。
我認為,《高祖本紀》開篇的第一段話,就是劉邦在這個時候炮制出來的。它既不是什么后人的后人附會,也不是什么劉邦稱帝后為美化自己君權神授,而進行的自我杜撰。把一個看似神奇的東西,動不動就說成是后人的附會,我認為這通常是個回避問題的簡單說法,實際上等于什么也沒說。我們完全可以對此種說法嗤之以鼻。至于有人之所以說是劉邦稱帝后的自我杜撰,是認為劉邦意在告訴大家,他能夠最終取得天下是因為他是神,而不是你們蕓蕓眾生的普通一員。目的就是借以宣揚他的皇權是上天、是神授予的。但是這種看法,我認為根本就站不住腳,它的可信度甚至還不如附會說,在《高祖本紀》里我們就能找到確鑿的證據,給予這種看法以有力的駁斥。證據有兩個。一個是劉邦在消滅了項羽,天下基本上歸于太平時,他的諸侯和將相們共同請求他即皇帝位。劉邦是怎樣應對的呢?我們不妨引用一下原文,看看事實到底是什么。原文說:
“正月,諸侯及將相相與共請尊漢王為皇帝。漢王曰:‘吾聞帝賢者有也,空言虛語,非所守也,吾不敢當帝位。’群臣皆曰:‘大王起細微,誅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輒裂地而封為王侯。大王不尊號,皆疑不信。臣等以死守之。’漢王三讓,不得已,曰:‘諸君必以為便,便國家。’甲午,乃即皇帝位氾水(古水名,在今山東省菏澤境內)之陽。”
這段話的意思,用現代話來說就是,諸侯和將相們一起共同請求劉邦做皇帝。劉邦說:“我聽說皇帝的稱號,是具有賢德的人才能擁有。沒有賢德徒具虛表的人,是擁有不了的。我不敢僭取帝位。”群臣們于是就說:“大王從一介平民起事,誅戮暴逆,平定四海。對于有功的人都分給土地、封予王侯。大王如果不接受皇帝的尊號,那么我們這些功臣們對大王的封賞,就會懷疑而不相信。只有您居于天子之位,我們才敢相信您的封賞。所以我們誓死也要大王接受皇帝的稱號。”劉邦推讓再三,不得已,然后說:“你們都假若肯定地認為,我作為皇帝會有利于國家,那么為了對國家有利,我就不客氣了,就當皇帝吧。”甲午這一天,劉邦就在氾水的北岸宣布稱帝。
從這段記述中我們知道,劉邦當皇帝時是被眾大臣們一致推上皇位的。這么順順利利地在大家一致地擁戴下就當上了皇帝,他劉邦還用得著費盡心機地,去編個什么神話故事來蒙人嗎?沒有必要啊。而當劉邦接受大臣們的建議后,也只是說為了國家的利益,國家的需要,他就當皇帝吧。他沒說我是神,或者我有神的幫助,就是沒有你們這些諸侯將相的擁戴,我也能當這個皇帝啊?梢娔欠N說劉邦稱帝后將自己神話,以此來說明自己是君臨天下的神,或者是自己的皇權為神授,意在警告他人不得染指的說法,根本就不能成立。
二是劉邦曾明確地把自己取得天下的原因,歸功于手下的功臣,而不是自己有什么特別了不起的本事,更不關什么神的事。原文是這樣說的:
“高祖置酒洛陽南宮。高祖曰:‘列侯諸將無敢隱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對曰:‘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zhàn)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zhèn)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zhàn)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從這段君臣之間的對話中可以看出,劉邦把自己能夠得天下的原因,歸結于自己能重用人才。項羽不能得天下的原因,亦在于不重用人才,根本就連神的影子都沒提。有這兩個猶如鐵板釘釘的實實在在的記述,請問你還有理由認為那是劉邦稱帝后,為美化自己的皇權神授而自我杜撰的騙人故事嗎?我當然傾向于,關于劉邦的神話實際上是他本人自我杜撰的說法。但這些所謂的杜撰,不應該是在他處于順境和成功的時候編造的,因為實在沒有那個必要去費腦筋。只有在他遇到了某種困難,或者為了實現某種愿望,或者是兩者兼而有之,憑著自身現有的條件,以及直來直去的行事方法,根本無法解決所面臨的難題,或者想要實現某種愿望的時候,他就不得不替自己編造個神話把自己武裝起來。所以我認為《高祖本紀》里,闡述劉邦是其母與神龍相交所生的那段有名的開篇,就是在這個時候被劉邦本人杜撰出來的,目的就是為了使自己能夠順利圓滿地達成與呂雉的喜結連理。
因為,這樁婚姻對劉邦實在太重要了。如果最后化為泡影,那對他的打擊也將太大了。因此對這件事,他不能不大費心思。有了上次為免除債務而在酒店耍把戲的啟示,劉邦肯定會聯想到神或許能再次幫助自己。他不能不暗自驚喜,當這個神再次附著在自己身上的時候,自己就不再是那個又窮又老的劉季了,也不是那個比起沛令來官階更小的劉亭長了。把自己武裝起來的神,不但會解除呂老太的反對,免除自己缺乏聘禮的尷尬,而且無形中也提高了自己的身價,掃除了自己面對一個美女時的自卑感。他可以不用像一個被施舍的乞討者那樣,低三下四地去對施舍者感恩戴德,也用不著小心謹慎地去俯就這個大家閨秀。(如果那樣,自己作為大老爺們的顏面還有嗎?)相反,他可以反客為主,通過這個故事,理直氣壯地告訴呂雉,你大家閨秀又怎么了?嫁給老子你難道不爽嗎?覺得虧了嗎?我劉季可不是你們一般的俗人,我是神!娶你那是抬舉你,你懂嗎?是你祖上積了德,才讓你來服侍我。
從與項羽的爭斗中,我們就能強烈地感受到,劉邦那種要強不愿輸人一等的性格,在娶呂雉為妻的這件事上,是不會不有所表現的。就這樣,在呂公的別有用心和劉邦的一番糊弄之下,本來就很迷信的呂老太也就將信將疑,不再反對了。而少不更事的呂雉,不管爽與不爽,也就只好從媒妁之言,聽父母之命了。
關于媒人之事,我在這里還想再多說幾句,好進一步說明,劉邦娶呂雉是極有可能讓媒人出面正式提親的。而媒人提親時的說辭,很可能就是劉邦所教。因為這關系到他能不能順利成功地娶到呂雉,能不能成就自己美滿婚姻的大事。對此,媒人的說辭可以說太重要了。他對媒人所說的內容,不能不事先過問,不能不有所參與。也許會有人反駁說,劉邦是一個不拘禮數,不拘小節(jié)的人。更何況呂公已表示要嫁女給他,因此他已沒有必要去請媒人。我認為持這種觀點的人,要么對于古代禮法禮制下的婚姻不了解,要么就是對其還不甚了解。
有周以前,“男女雜游,不媒不聘”(《列子·湯問》)。就是說在周朝以前,男女之間可以隨便往來結合,沒有人說三道四,出面干涉。但是周朝建立后,統治者們就制定了一系列規(guī)范人們關系和行為的禮法禮制,這其中就包括有對婚姻行為的規(guī)范。在古代人們一直都非常重視媒人的作用,甚至把媒人看作是,構成婚姻關系上的一個必不可少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古老的《詩經》里就曾多次提到媒人的作用。例如《詩經·氓》中就有“匪我愆期,子無良媒”、《詩經·南山》和《詩經·伐柯》也都有“取妻如何,匪媒不得”的詩句。意思都是說,要娶妻子沒有媒人是不行的。就連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也曾情緒激動地宣稱:“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則父母國人皆賤之。”(《孟子·滕文公下》)還有一則真實的小故事,更能說明媒人在當時的婚姻構建中,是多么的重要!稇(zhàn)國策·齊六》載:“齊閔王之遇殺,其子法章,變姓名,為莒太史家庸夫。太史敫女奇法章之狀貌,以為非常人,憐而常竊衣食之,與私焉。莒中及齊亡臣相聚,求閔王子,欲立之。法章乃自言于莒,共立法章為襄王。襄王立,以太史氏女為王后,生子建。太史敫曰:‘女無媒而嫁者,非吾種也。污吾世矣!’終身不睹。”此事《史記·田敬仲完世家》也有記載。太史敫認為自己的女兒沒有經過媒人的介紹,就與人私通的行為,是對自己的莫大侮辱,那怕和女兒私通的是本國的國王也不行。為此他不惜與女兒徹底決裂,終身不與其相見?梢姰敃r“媒妁之言”比“父母之命”還要重要。因為有的當事人其父母可能已不在世,或者是不在跟前。但是沒有媒妁之言卻是萬萬不可的,是不被社會習俗和禮法精神所接受的。而齊襄王時代離劉邦成婚時,也就僅隔了大約七十年,沛縣也緊靠齊地,風俗應該大致相同。
不錯,呂雉嫁給劉邦是其父主動許女于他,但讓媒人提親是那個時代的重要習俗,也是禮法禮制上的成規(guī)。再說,你不讓媒人去提親,人家怎么知道你到底接受沒有接受這樁婚事?就算劉邦敢于蔑視習俗,不為禮節(jié)所累。但呂家畢竟是體面人家,不似尋常百姓、粗俗市井,面子上的事總還是要講的吧。況且其母還不樂意此婚事,他劉邦再怎么著也不能不顧及呂母的情緒吧。因此無論從當時的禮法禮制、社會風俗,以及出于對呂家的尊重來看,劉邦都必須請媒人前去提親。而且做為劉邦本人的終生大事,他也不能草率從事,而不尊重當時的各種規(guī)矩。
反過來說,如果劉邦一開始就知道,呂公嫁女給他的真實意圖,明白了他葫蘆里賣的原來是如此之藥,那他就不會煞費心機地將自己如此編排一番了。那樣他倒是完全可以輕輕松松地躺在家里,等著呂家人把一個如花似玉的大姑娘,像進貢品一樣抬進自己的家門。即便如此,起碼的禮數、必要的程序,他也不可能不顧。
本文編號:625459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當地人家根本看不上的窮鬼,剛從鄰近單父縣遷居而來的呂公,卻對劉邦是大為看重,在自家開的一次宴會上,僅僅初次見面,就毫不猶豫地將自己二十歲左右的寶貝女兒呂雉許配給了劉邦?吹竭@里,我們肯定要問,這姓呂的老頭是喝多了,還是老糊涂了。哪有第一次見面就主動把自己的女兒許配給別人的。而且還是給一個又老又窮的家伙。正常人能這樣做嗎?況且姑娘呂雉長得如花似玉,不愁找不到好人家呀,干嗎非要嫁給各方面條件都不佳的劉邦呢?不但我們要反問,就連呂公的老伴呂老太太聽說后都勃然大怒,指著呂公的鼻子吼道:“你平時不是一直很珍愛很心疼咱們的女兒嗎?把她當成寶貝似的,還說什么一定要給她找一個大富大貴的好人家。沛縣縣令和你的關系不一般,對咱家也不錯。人家可是既當官又有錢,應當算是你所說的大貴人了。他幾次帶著彩禮來向咱家提親,你都沒有答應。你今天怎么瞎胡鬧,竟要把女兒許配給劉季?劉季哪是什么大貴人呀,簡直就是一泡牛糞。你這不是把女兒這朵鮮花插在了牛屎上了嗎?不行!這婚事我當娘的說什么也不答應。”對此,呂公的回答也毫不妥協,他說:“這不是你們這些頭發(fā)長見識短的人所能明了的,女兒的婚事就這么定了。”硬是把女兒給了,在呂老太太看來無論如何也不是什么貴人的劉邦。
從呂老太太的話中我們就能知道,呂雉應該說是長得比較漂亮。如果不是容貌動人,已經二十左右的大齡女青年,是不會讓縣令大人動心的。這就奇怪了,家境好的人來提親,呂公不答應,為什么又非要主動把自己的漂亮女兒,嫁給一個當地人家誰都看不上眼的劉邦呢?你說這是不是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呢?《高祖本紀》上記述了這樁離奇之事的緣由。
說是單父人呂公和沛縣縣令很要好。呂公因為在家鄉(xiāng)單父縣惹了禍,為了躲避仇人,于是舉家離開了單父縣遷移到沛縣定居。沛縣地界的有權勢的人,和大小官吏們聽說縣令有重要的客人降臨,為了討好縣令大人全都拿著財禮前去祝賀。來人中也有蕭何,他作為縣令手下的主要官吏,在宴會上專門負責收受賀禮的事。他對來賓宣布了出席宴會的規(guī)矩。他說:“送禮不到一千塊錢的人,請坐在大堂之下(古時居所為前堂后室,堂下就是屋外)。”這次劉邦也大搖大擺地來了。作為一個亭長,平素他根本不把縣衙中的大小官吏放在眼中,對于蕭何也一樣。他順手寫了一張假禮單并大聲喊道:“我送賀禮一萬塊錢,”實際上他連一分錢都沒帶在身上。劉邦的假禮單被送進去后,呂公大為驚訝,趕忙站起身來,快步走到門前去迎接劉邦。呂公這個人有一項特長,就是善于給人相面,一見劉邦相貌不凡,就極為敬重,二話不說就把他請到了上座?吹絼钣譀]臉沒皮地來騙吃騙喝,蕭何是又好笑又好氣,心里罵道,來騙吃騙喝也就罷了,你不應該沒出一萬卻寫一萬的禮單呀,等我交賬時拿不出那么多錢來,呂公豈不要懷疑我蕭何的人品了,不行我得當眾揭這家伙的短,臊一臊他的臉皮,說:“劉季這家伙,經常好用大話來蒙人,能夠做成的事卻很少。大家都不要把他說的話當真。他這輩子恐怕也甭想掙到一萬塊錢。還什么賀禮一萬。蒙誰呢?”劉邦可不管你蕭何說什么,只要呂老先生抬愛讓我坐我就坐,于是就直接坐在上座,沒向任何人謙讓。要知道,這些人里官職比他劉邦大的,地位比他劉邦高的可是大有人在啊,他這樣做,可以說是對這些人的一種輕蔑啊。所以原文中說“高祖因狎侮諸客,遂坐上坐,無所詘。”酒宴進行到有一半客人都離開后,此時劉邦也覺得喝得差不多了。不管怎么說,今天又白蹭了一頓酒飯,酒足飯飽了就該告辭了。呂老先生見劉邦起身要走,趕緊用目光示意他先別走。劉邦一看既然主人這么盛情,那就留下來再多喝幾杯吧,反正今天是個好日子。到了最后,酒宴結束客人都走完了,呂公這才對劉邦說:“我從小就喜歡給人看相,讓我相過面的都不知道有多少人了,不過還沒有一個人能比得上你劉季的面相,我希望你好好珍惜自己。我有個女兒正待字閨中,我愿意把她嫁給你,作為服侍你的妻妾。”接下來當然就是前面曾提到的,呂老太太對呂公的一通怒罵。但是鐵了心的呂公最終還是把女兒嫁給了劉邦。
這段恰似戲曲情節(jié)的精彩描述,讓我們明白了呂公把女兒嫁給劉邦的原因。會相面的人,特別是相面很準的人,在嫁女兒這件大事上,自然是不能含混的。他們必然要找一個面相能夠預示其未來會大富大貴的人,來做自己的乘龍快婿。日后娘家的人也可能會跟著沾光啊。所以對于會相面的人來說,如果一個人的面相不好,那他現在就是家財萬貫良田千頃,我的女兒也不會嫁給他;蛘哒f,他現在即便是皇親國戚達官顯貴,但是他的面相卻預示著未來將要倒霉,那么對不起,他就是重金相聘、厚禮相贈,我的女兒也不會給他,因為搞不好那會要連累人的。比如說,沛縣縣令就曾向呂公求親,想娶呂雉而被拒絕,大概就是由于縣令大人的面相不被看好。果不其然,數年之后縣令大人的腦袋就被人給砍了下來。這就是相面的作用,它能通過人的面相,預知人的福禍休咎以便讓人及早地去趨利避害。這也就是身為相面師的好處所在。
呂公就有這樣了不起的本事。他能在當地有女兒的父母們都不看好劉邦的時候,一眼就看出了他是個具有超級潛力的人;當人們都看好沛令,認為是個應該高攀的對象時,而呂公已經從該人的骨子里看出了此人前景不妙。所以即便呂公沒有女兒,沒有侄女無法和劉邦結親,但是看出了日后他的前景是一片光明,呂公也一定會將自己的藤蔓,爬伸到這顆眼下看起來還并不茁壯高大的小樹上。
那么,呂公給劉邦相面相地準嗎?他不顧家人的強烈反對把女兒嫁給劉邦的做法對嗎?明白劉邦歷史的人當然都會說,呂公的相面術可是準極了,簡直要讓我們這些俗人為之傾倒!他把女兒嫁給劉邦的作法,在全天下所有有女兒的父母們看來無疑是最正確的決定,也是最令人羨慕的決定。道理很簡單,因為劉邦后來真的成了大漢的開國皇帝,而呂公的女兒呂雉也成了大漢,乃至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皇后(秦始皇雖然是第一個自稱皇帝的人,但史書上并無記有他立皇后的事,也未載二世立后之事,所以呂后可以算作是中國皇后系列的第一人)。事情也可以反過來說,當人們看到劉邦現在做了皇帝,誰又會對當初呂公的眼力不佩服得五體投地呢?哪一個又不想擁有呂公那樣的神奇本領呢?即便劉邦這樣的女婿搶不著了,搶個曹參或者周勃來做女婿也成啊。不但當時的人們沒有理由不相信呂公的相面術,就是千百年來不也是幾乎沒有人敢對此提出異議嗎?那么呂公的相面術到底準不準呢?他把女兒嫁給劉邦,真的是因為通過他那百分之百靈驗的相面術,看出其人日后一定會大富大貴,他人無法與之相比擬嗎?面對如此靈驗的相面之術,要是還有人敢說,呂公的相面之術以及全天下所有的相面之術,都是騙人的無稽之談,那他肯定會招致一些人,特別是迷信算命術的人們以及從事這一行當的人們的強烈反駁。他們會拿出歷史記載中的那些十分準確的相面和算命的例子,來駁斥你對這個古老行當的出言不遜。
比如說,他們就會拿出呂公給劉邦相面的例子(因為這個例子太有名了,幾乎很少有人不知道),來駁斥你的責難。他們還會拿出和呂公同時代的,另一個大名鼎鼎的女相面大師——許負的名字,來回應你的挑戰(zhàn):她的相面術可是不容置疑的。許負是何許人也?許負就是那個曾經給劉邦的另一個夫人薄姬相過面的人。當該美人還是別人的老婆而不是劉邦的女人的時候,許負就曾斷言,她一定會生一個天子。后來,薄姬的兒子劉恒還真格地就成了漢朝的第三代皇帝,即漢文帝,成了名副其實的天子。你說,這個相面的神不神!呂老先生只是含糊地說,劉邦的面相沒人能比得上,至于他日后具體會怎樣,并沒有交待。而這位許老太比起呂老先生更厲害,簡直就是個神婆子,竟然能準確地看出,薄姬能生一個當天子的孩子。比起呂公來更是一步到位,直接就告訴你,你將來的事會怎樣怎樣。真是一個國寶級的人物啊。關于薄姬和許負的事情,目前我們暫且擱下,將來會與讀者祥盡討論?傊依松舷挛迩甑幕驶示拗迨分,這類例子那就太多了,簡直不勝枚舉,有時讀來也確實饒有趣味。至于那些不相信什么相面算命術一類的人,面對呂公許負等人的異常精準不容置疑的相術時,就連今人都往往拿不出令人相當信服的論據來反駁。他們只會說一些人云亦云、不著邊際的陳詞濫調來應對,說出來的話幾乎連自己都不能信服,又如何去說服別人呢?因此要想成功地反駁這些荒誕不經的東西,就必須拿出有分量的依據,有內容的東西。而不能只說一些什么后人的附會啦,或者是什么統治者自我編造之類的,言之無物的空話。這樣肯定不能起到很好的反駁效果。
當然,無可置疑的是,相面之術和算命占卜之術都是騙人的。再神的人也不可能從人的面相上,或者掐掐自己的手指頭,就能預知他人的未來。這在過去、今天和未來,都永遠是不可能的。時間機器最多只能夠在人的大腦中產生,而不可能在現實世界中被創(chuàng)造出來。如果呂公真的會相面,并以此能預測未來,那么他就不會不看到,正是他把自己的女兒呂雉嫁給了劉邦,才導致了日后他們呂氏一族被滿門抄斬的悲慘結局。對于會相面的呂公來說,難道只會從劉邦的面相上看出什么大富大貴來,而看不出其面相上對他們整個呂氏一族隱藏的殺機嗎?如果看不出來,那還叫準嗎?比起什么大富大貴來,這可是攸關整個呂氏家族生死存亡的大事啊。然而呂公竟然沒有看出來,這說明了什么問題呢?如此的破綻,兩千多年來卻罕有人捅破。今天即使有人指出了,也僅是點到為止,沒有做進一步的剖析。說明了我們太過于因循守舊,而不善于思辨。你可能會反駁說,呂公雖然沒有看出劉邦的面相上還隱藏著對他們呂氏一家的晦氣,但他還是猜對了劉邦本人會大富大貴啊。我現在告訴你,那不過是他為了把女兒嫁給劉邦,怕家人反對,同時也是為了拒絕沛令的求婚而找的一個借口而已。實際上他根本就沒有能預見他人將來會如何的特異功能,因為他是人不是神。如果他給人相面真的很準,真的那么神的話,那他就不會把呂雉看得那么珍貴無比,用呂老太的話來說就是“公始常欲奇此女,與貴人”。把呂雉一直看得很珍貴,就說明他把呂雉的面相看錯了。把自己女兒的面相都看錯了,又怎么能看對他人的面相呢?由此還可以推論,如果他看相看得真的很準的話,那么能看出呂雉面相上的吉相,也就應該能看出她面相上的兇相;能看出劉邦的貴人相,也就應該能看出他面相上隱藏著對他們整個呂氏家族的殺機。要是真能看出,為了他的后代不被滅絕,那你就是打死他,他也不會把女兒嫁給劉邦的。相反,他會對劉邦唯恐避之不及,或者干脆毫不猶豫地處死呂雉,及早鏟除這個禍根。但他卻沒看出來,你還能說他相面相得很準嗎?
然而,不管怎么說,事實上呂公還真把呂雉嫁給了劉邦。而且他之所以把劉邦的面相吹得如何不同一般,在我看來無非是讓平時被自己捧上天的寶貝女兒,毫無怨言且順從地嫁給各方面條件確實都不怎么樣的劉邦。特別是在各方面條件都非常優(yōu)越的縣令已經向呂雉提親的情況下,讓女兒去接受劉邦這個與自己的期望值根本就不相符的男人,呂公就不得不用相面術的鬼話去應付女兒,同時也是為了讓家人特別是老伴盡可能地同意自己的這個看似荒唐愚蠢的決定。要是這樣說來,難道是他的腦子有問題嗎?當然沒有。難道是他真的把劉邦當成了什么具有開發(fā)潛力的對象嗎?當然也不是。那他到底是為什么呢?那是因為他們呂氏一家,眼下遇到了一個攸關家族前途命運的大難題。而且還在單父縣的時候,經過深思熟慮的呂公就深信,只有劉邦這樣的人才能幫助他們一家人度過這場生死大劫。這就是為什么呂公要把女兒嫁給劉邦的真正的原因。是什么難題呢?這就要從呂公為什么要從原居住地單父縣舉家遷往沛縣說起。
《高祖本紀》上說是因為避仇,呂公才將全家遷到了沛縣。就是說,呂公在他的家鄉(xiāng)惹了禍結了仇人。而且這個仇還結得很深,差不多是那種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深仇大恨。并且仇人的勢力要遠大過呂公在當地的勢力,使得呂公在兩家的較量中不得不處于下風,隨時都有遭到對方毀滅性報復的可能,因為這個呂公才不得不舉家背井離鄉(xiāng)。而且把家遷離,就說明在家鄉(xiāng)已經沒法再呆下去。史書上沒有提及呂公是干什么職業(yè)、什么出身,但從一些跡象上看,很可能是一個主要從事商業(yè)活動和兼做算命先生的大財主?傊隙ㄊ莻很有錢的主,不然怎么會和當官的搞得那么鐵呢?——因為職業(yè)的原因,呂公可能跑過很多地方,結識過很多人,是個活動能力很強的人物。不但沛縣有他的老朋友沛令及其一幫人,估計在周圍各縣肯定也會有一些親朋好友。在這些都有可能被朋友接納的地方,他為什么偏偏選擇到沛縣去避難呢?難道是為了投奔沛縣縣令以求得他的庇護嗎?我認為有那么一點兒,但那肯定不是主要的。因為單父縣離沛縣的直線距離也不過一百五十里路左右,當天徒步就能趕到,這么近的距離,仇家還是隨時能夠前來追殺的。要是仇家偷偷地前來殺人,縣令大人也是無法防范的。我想,在離開家鄉(xiāng)之前,呂公也一定對周圍各縣可以被利用的人物都進行了一番分析,最后得出結論:只有從未謀過面的劉邦才能讓他們一家免遭仇人的追殺,而安然無恙。而且他也想出了用什么樣的方法去抓住這個只有他才能看得見的救命稻草。這就是呂公要把家遷往沛縣的原因。另外,他在原籍畢竟還有家產、土地,有割舍不下的利益,這也是他沒有把家搬得原本可以搬得更遠的一個原因吧。雖然呂公之前并沒有見過劉邦,不過,沒見面不等于對劉邦這個人不了解。由于呂公常常到沛縣拜訪好友縣令時,認識了蕭何、曹參等人,從這些人嘴里肯定聽到了不少關于劉邦的事。只是不湊巧,一直沒有機會見上劉邦。也許有人會說,按照常識沛縣縣令作為一縣之長不是更能保護呂公一家嗎?把女兒嫁給他不是更好嗎?
不是這樣的,縣令雖然有權,但總不能動用公家的經費,派幾個保鏢一天到晚守在你呂家的周圍吧。況且,仇家要是派一些蒙面殺手殺你呂家的幾個人,放一把火燒了你呂家,縣令大人總不能派獄吏捕快到單父縣去抓人吧。就算能派人到單父縣去,被仇家早已收買的單父縣令肯定會出面阻攔。你沛縣憑什么派人到我單父縣來抓人,你有證據嗎?沒證據也敢在我的一畝三分地上抓人?就算能到單父縣去抓人,可是我們呂家的人已經被殺了,說什么也都為時已晚。所以我想呂公正是有這樣的顧慮,才感到關鍵時刻沛令是指望不上的。再想想劉邦就不同了。劉邦的身邊有一大群各式各樣的人物。這些人圍繞在劉邦身邊,已經自發(fā)地形成了以劉邦為核心的,具有震懾力的、能夠擾動地方的一大民間勢力。在縣衙中,有蕭何、曹參、夏侯嬰、任敖等這樣一些與劉邦關系密切的官吏做保護傘;在民間,則有樊噲、盧綰、周勃等敢于兩肋插刀的兄弟作鐵哥們。誰敢惹這樣的勢力,那不是找死嗎?如果能得到這股勢力的保護,不但今后可以在沛縣安然立足,就是仇家聽說后也會不得不放棄報仇的念頭。所以這也就是呂公為什么把大女兒嫁給了劉邦之后,又把小女兒嫁給了社會地位更加低下的殺狗匠樊噲的真正原因。
不管怎樣,面對隨時都會被仇家追殺這個迫在眉睫的大問題,當然是保命重要了。透過呂公打著相面術的幌子,把女兒嫁給劉邦一事,讓人可以看到的是,一個商賈之人的精明打算。沛令之所以能令縣中豪杰官吏為之所趨,那是因為權勢的作用,人們不得不聽其驅使。如果該沛令一旦失去權勢,恐怕也不會再有什么人聽他的。但劉邦就不同了。在見劉邦之前,呂公肯定早已從蕭何等人的口中對劉邦有了深刻的認知。他雖然比較貧窮,沒有官方付與的很大權勢,但他人緣極廣。無論官吏(至少在沛縣中),還是社會上的各類人物,他都和他們關系密切。可以說該人掌握了一手非常寶貴的民間資源,而這卻是沛令所不具備的。因此和沛令比較起來,劉邦的價值要遠大于他。這就好比做生意,一般人會把資金投在縣令身上,畢竟人家有權有勢呀。但呂公把沛令和劉邦兩人進行對比分析后,卻看到,沛令雖然和自己的關系不錯,但他的權勢是不牢靠的。因為當時的法律很嚴酷,社會矛盾也比較尖銳,搞不好隨時有可能丟官罷職。一旦失去權勢,不但連個街痞混混都不如,而且處境也很危險,甚至會累及族人。劉邦就不同了。首先他是土生土長的當地人,雖然沒有沛令那樣的表面權力,但由于他是當地官方和民間兩方都通交的人物,在當地有著很大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呂家如果要想在當地扎根立足,要想使單父縣的仇家不敢到沛縣來報復呂家,就沒有比與劉邦這樣的人結成共同體更好的了。同時為了不正面得罪沛令,也為了搪塞家人的反對,呂公只好抬出他的相面術,來遮掩他把女兒嫁給劉邦的真實意圖。
做為游走于社會各階層,交往很廣的呂公也不會體驗不到,劉邦所具有的能量,是他所生存的土壤環(huán)境中滋生出來的,有著極深刻的社會基礎。如果這個基礎不被鏟除,那劉邦這類人的能量也就不會被削弱。而現實是,沛縣的這個現實社會是根本不存在被鏟除的問題。所以,劉邦所具有的能量在當地的環(huán)境中就不可能不存在下去。這就是劉邦的價值所在,也是沛令根本無法與之相比擬的。這就是呂公這類精明商人的獨到眼光之所在。否則,在沛縣的地界,他是不會干也不敢干那種因為把女兒嫁給劉邦,而得罪沛令的事。
特別是在古代,政權建構還不完善,控制力還沒有伸入到社會的各個角落的情況下,民間勢力往往具有很大的影響。因此那種在民間具有相當影響力的人物,在關鍵時刻(或者說在非常時刻)也往往比官員對人民具有更大的動員能力和號召能力。例如后來當劉邦率領了一百多人攻打到沛縣城下時,劉邦射向城中的一封號召造反的書信,就讓城中的官吏和百姓共同把沛令給殺了。另外秦朝實行的是嚴刑峻法,而沛令就算本質上不壞,但在沛縣也不得不推行秦廷制定的各項苛政,因此他和廣大民眾的關系自然很緊張,矛盾隨時都處在一觸即發(fā)的狀態(tài)。跟沛令搞好關系是為了尋求保護,不把女兒嫁給他,是為了避免因與其關系過于親密而最終會禍及自己。我想這大概也是呂公不把女兒嫁給他的原因之一。特別是,當劉邦得知沛令早就向呂家提親要娶呂雉時,還敢當仁不讓,就更讓呂公堅信,劉邦在沛縣如果沒有能與沛令相抗衡的實力,是不敢與之爭高下的。僅憑這一點,呂公就認準了自己的選擇?傊,呂公之所以能夠在沛令和劉邦之間做出“正確”的抉擇,完全是他在對各方面的情況進行實事求是的分析后,得出的正確判斷,而決不是靠了他那套什么荒誕不經的相面術。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已經弄明白了,呂公為什么把女兒嫁給劉邦的真正原因,F在我們再看看,劉邦又是如何面對這個突然降臨的意外之喜呢?不用說,劉邦聽了之后,一定是連自己的耳朵都不相信了。初次一見面,喝了人家的幾碗酒,人家就把女兒給了自己做老婆,天下竟有如此的好事?別說你不信,任誰誰聽了都不會相信。簡直就是天方夜譚啊。就連呂老太太不都大為震驚嗎?當然身為當事人的劉邦,更是無論如何也不知道此時呂公內心的真正想法,所以心花怒放之后,可能多少又有點擔心和顧慮。擔心的是,由于呂老太的反對,再加上有縣令這么個各方面條件都優(yōu)于自己的競爭對手,呂老頭要是一后悔,呂雉這只還沒煮熟的鴨子,不是又從自己的鍋里飛走了嗎?再說,誰又敢肯定那不是老家伙的酒后醉話,過后就不會不認賬,就不會反悔?酒場上的話牢靠嗎?懸!自己不就是酒后常說大話嗎?如果也像我一樣是酒后說大話,那到頭來不是讓我空歡喜一場嗎?顧慮的是,就眼下自己這副寒酸相,已經一個半老頭子的人,就是娶了呂雉這個如花似玉的大姑娘,她能跟你好好過嗎?況且自己連份像樣的聘禮都拿不出手,婚后呂雉能不小看自己,能服服帖帖地跟自己過嗎?我們想想,劉邦興奮之余能不會想到這些嗎?這些事對劉邦來說不都是要解決的難題嗎?就目前他的處境來說,又如何能解決好這些難題呢?
劉邦這個人的最大優(yōu)點就在于,遇到問題不回避、不放棄,而是想辦法解決。自己解決不了,就請別人幫著解決。其后的歷史也證明了這一點。劉邦的這一優(yōu)點,為其日后能夠得到天下,可以說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下面為了更好地說明事情,我們不妨來個虛構性的推測。
——就在呂公向劉邦提出把女兒許給他后的某一天,一刻也不敢耽擱的劉邦,立刻找到一個巧舌如簧的媒婆來到呂家正式提親。
她說:“呂公啊,你可真是好眼力。∧阋灰姷絼⒓揪涂闯隽怂拿嫦喾浅H四鼙。真是了不起啊。你們知道嗎?”說到這里,她兩眼又盯著呂老太略微壓低了聲音,神兮兮地說:“劉季可真是神龍下生的,他不是我們一般的俗人呀。他娘生他前曾在村外的田里干活,累了就躺在大水塘邊上困了一會兒。就在這時天陰了起來,還打著雷閃著電,眼看著就要下雨了。劉季他爹就趕緊跑到村外去找老伴,遠遠看見正在睡覺的劉媼身上趴著一條蛟龍。他爹快走到跟前時,那條蛟龍突然就不見了。劉媼醒來后,說自己夢見剛才曾和一條神龍相交。后來劉媼還真有了身孕,再后來就生下了劉季。你說,劉季不是神龍下生的是什么?而且,前段時間武負和王媼兩個開酒店的老婆子,都說劉季在她們的店中喝醉酒的時候,身上就曾出現過龍。她倆看到不止一次兩次了,已經有好多次了。現在我們沛縣沒有人不知道這件事的。不信你可以找人問問呀。聽說縣令也向你們提親了。嗨,縣令算什么呀,他不過是一個凡人,能有多大出息?劉季可就了不得啦,他是下凡的神龍啊。你們別看他現在還不怎么地,估計快顯靈了。前些日子酒店老板娘不是已經看到劉季身上顯龍了嗎?這可是要顯靈的預兆啊,用不了多久他就要大富大貴了,到時候你們呂家想不沾光都不行了。而且我也算了,劉季的生辰八字和你們家大姑娘的正好合上。如果不是老天爺暗中有意撮合,那他倆的八字咋對得那么準呢?您二老說,是不是呢?嘻嘻。”呂公一聽就明白了,心想這準是劉邦教的。
我認為,《高祖本紀》開篇的第一段話,就是劉邦在這個時候炮制出來的。它既不是什么后人的后人附會,也不是什么劉邦稱帝后為美化自己君權神授,而進行的自我杜撰。把一個看似神奇的東西,動不動就說成是后人的附會,我認為這通常是個回避問題的簡單說法,實際上等于什么也沒說。我們完全可以對此種說法嗤之以鼻。至于有人之所以說是劉邦稱帝后的自我杜撰,是認為劉邦意在告訴大家,他能夠最終取得天下是因為他是神,而不是你們蕓蕓眾生的普通一員。目的就是借以宣揚他的皇權是上天、是神授予的。但是這種看法,我認為根本就站不住腳,它的可信度甚至還不如附會說,在《高祖本紀》里我們就能找到確鑿的證據,給予這種看法以有力的駁斥。證據有兩個。一個是劉邦在消滅了項羽,天下基本上歸于太平時,他的諸侯和將相們共同請求他即皇帝位。劉邦是怎樣應對的呢?我們不妨引用一下原文,看看事實到底是什么。原文說:
“正月,諸侯及將相相與共請尊漢王為皇帝。漢王曰:‘吾聞帝賢者有也,空言虛語,非所守也,吾不敢當帝位。’群臣皆曰:‘大王起細微,誅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輒裂地而封為王侯。大王不尊號,皆疑不信。臣等以死守之。’漢王三讓,不得已,曰:‘諸君必以為便,便國家。’甲午,乃即皇帝位氾水(古水名,在今山東省菏澤境內)之陽。”
這段話的意思,用現代話來說就是,諸侯和將相們一起共同請求劉邦做皇帝。劉邦說:“我聽說皇帝的稱號,是具有賢德的人才能擁有。沒有賢德徒具虛表的人,是擁有不了的。我不敢僭取帝位。”群臣們于是就說:“大王從一介平民起事,誅戮暴逆,平定四海。對于有功的人都分給土地、封予王侯。大王如果不接受皇帝的尊號,那么我們這些功臣們對大王的封賞,就會懷疑而不相信。只有您居于天子之位,我們才敢相信您的封賞。所以我們誓死也要大王接受皇帝的稱號。”劉邦推讓再三,不得已,然后說:“你們都假若肯定地認為,我作為皇帝會有利于國家,那么為了對國家有利,我就不客氣了,就當皇帝吧。”甲午這一天,劉邦就在氾水的北岸宣布稱帝。
從這段記述中我們知道,劉邦當皇帝時是被眾大臣們一致推上皇位的。這么順順利利地在大家一致地擁戴下就當上了皇帝,他劉邦還用得著費盡心機地,去編個什么神話故事來蒙人嗎?沒有必要啊。而當劉邦接受大臣們的建議后,也只是說為了國家的利益,國家的需要,他就當皇帝吧。他沒說我是神,或者我有神的幫助,就是沒有你們這些諸侯將相的擁戴,我也能當這個皇帝啊?梢娔欠N說劉邦稱帝后將自己神話,以此來說明自己是君臨天下的神,或者是自己的皇權為神授,意在警告他人不得染指的說法,根本就不能成立。
二是劉邦曾明確地把自己取得天下的原因,歸功于手下的功臣,而不是自己有什么特別了不起的本事,更不關什么神的事。原文是這樣說的:
“高祖置酒洛陽南宮。高祖曰:‘列侯諸將無敢隱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對曰:‘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zhàn)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zhèn)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zhàn)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從這段君臣之間的對話中可以看出,劉邦把自己能夠得天下的原因,歸結于自己能重用人才。項羽不能得天下的原因,亦在于不重用人才,根本就連神的影子都沒提。有這兩個猶如鐵板釘釘的實實在在的記述,請問你還有理由認為那是劉邦稱帝后,為美化自己的皇權神授而自我杜撰的騙人故事嗎?我當然傾向于,關于劉邦的神話實際上是他本人自我杜撰的說法。但這些所謂的杜撰,不應該是在他處于順境和成功的時候編造的,因為實在沒有那個必要去費腦筋。只有在他遇到了某種困難,或者為了實現某種愿望,或者是兩者兼而有之,憑著自身現有的條件,以及直來直去的行事方法,根本無法解決所面臨的難題,或者想要實現某種愿望的時候,他就不得不替自己編造個神話把自己武裝起來。所以我認為《高祖本紀》里,闡述劉邦是其母與神龍相交所生的那段有名的開篇,就是在這個時候被劉邦本人杜撰出來的,目的就是為了使自己能夠順利圓滿地達成與呂雉的喜結連理。
因為,這樁婚姻對劉邦實在太重要了。如果最后化為泡影,那對他的打擊也將太大了。因此對這件事,他不能不大費心思。有了上次為免除債務而在酒店耍把戲的啟示,劉邦肯定會聯想到神或許能再次幫助自己。他不能不暗自驚喜,當這個神再次附著在自己身上的時候,自己就不再是那個又窮又老的劉季了,也不是那個比起沛令來官階更小的劉亭長了。把自己武裝起來的神,不但會解除呂老太的反對,免除自己缺乏聘禮的尷尬,而且無形中也提高了自己的身價,掃除了自己面對一個美女時的自卑感。他可以不用像一個被施舍的乞討者那樣,低三下四地去對施舍者感恩戴德,也用不著小心謹慎地去俯就這個大家閨秀。(如果那樣,自己作為大老爺們的顏面還有嗎?)相反,他可以反客為主,通過這個故事,理直氣壯地告訴呂雉,你大家閨秀又怎么了?嫁給老子你難道不爽嗎?覺得虧了嗎?我劉季可不是你們一般的俗人,我是神!娶你那是抬舉你,你懂嗎?是你祖上積了德,才讓你來服侍我。
從與項羽的爭斗中,我們就能強烈地感受到,劉邦那種要強不愿輸人一等的性格,在娶呂雉為妻的這件事上,是不會不有所表現的。就這樣,在呂公的別有用心和劉邦的一番糊弄之下,本來就很迷信的呂老太也就將信將疑,不再反對了。而少不更事的呂雉,不管爽與不爽,也就只好從媒妁之言,聽父母之命了。
關于媒人之事,我在這里還想再多說幾句,好進一步說明,劉邦娶呂雉是極有可能讓媒人出面正式提親的。而媒人提親時的說辭,很可能就是劉邦所教。因為這關系到他能不能順利成功地娶到呂雉,能不能成就自己美滿婚姻的大事。對此,媒人的說辭可以說太重要了。他對媒人所說的內容,不能不事先過問,不能不有所參與。也許會有人反駁說,劉邦是一個不拘禮數,不拘小節(jié)的人。更何況呂公已表示要嫁女給他,因此他已沒有必要去請媒人。我認為持這種觀點的人,要么對于古代禮法禮制下的婚姻不了解,要么就是對其還不甚了解。
有周以前,“男女雜游,不媒不聘”(《列子·湯問》)。就是說在周朝以前,男女之間可以隨便往來結合,沒有人說三道四,出面干涉。但是周朝建立后,統治者們就制定了一系列規(guī)范人們關系和行為的禮法禮制,這其中就包括有對婚姻行為的規(guī)范。在古代人們一直都非常重視媒人的作用,甚至把媒人看作是,構成婚姻關系上的一個必不可少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古老的《詩經》里就曾多次提到媒人的作用。例如《詩經·氓》中就有“匪我愆期,子無良媒”、《詩經·南山》和《詩經·伐柯》也都有“取妻如何,匪媒不得”的詩句。意思都是說,要娶妻子沒有媒人是不行的。就連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也曾情緒激動地宣稱:“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則父母國人皆賤之。”(《孟子·滕文公下》)還有一則真實的小故事,更能說明媒人在當時的婚姻構建中,是多么的重要!稇(zhàn)國策·齊六》載:“齊閔王之遇殺,其子法章,變姓名,為莒太史家庸夫。太史敫女奇法章之狀貌,以為非常人,憐而常竊衣食之,與私焉。莒中及齊亡臣相聚,求閔王子,欲立之。法章乃自言于莒,共立法章為襄王。襄王立,以太史氏女為王后,生子建。太史敫曰:‘女無媒而嫁者,非吾種也。污吾世矣!’終身不睹。”此事《史記·田敬仲完世家》也有記載。太史敫認為自己的女兒沒有經過媒人的介紹,就與人私通的行為,是對自己的莫大侮辱,那怕和女兒私通的是本國的國王也不行。為此他不惜與女兒徹底決裂,終身不與其相見?梢姰敃r“媒妁之言”比“父母之命”還要重要。因為有的當事人其父母可能已不在世,或者是不在跟前。但是沒有媒妁之言卻是萬萬不可的,是不被社會習俗和禮法精神所接受的。而齊襄王時代離劉邦成婚時,也就僅隔了大約七十年,沛縣也緊靠齊地,風俗應該大致相同。
不錯,呂雉嫁給劉邦是其父主動許女于他,但讓媒人提親是那個時代的重要習俗,也是禮法禮制上的成規(guī)。再說,你不讓媒人去提親,人家怎么知道你到底接受沒有接受這樁婚事?就算劉邦敢于蔑視習俗,不為禮節(jié)所累。但呂家畢竟是體面人家,不似尋常百姓、粗俗市井,面子上的事總還是要講的吧。況且其母還不樂意此婚事,他劉邦再怎么著也不能不顧及呂母的情緒吧。因此無論從當時的禮法禮制、社會風俗,以及出于對呂家的尊重來看,劉邦都必須請媒人前去提親。而且做為劉邦本人的終生大事,他也不能草率從事,而不尊重當時的各種規(guī)矩。
反過來說,如果劉邦一開始就知道,呂公嫁女給他的真實意圖,明白了他葫蘆里賣的原來是如此之藥,那他就不會煞費心機地將自己如此編排一番了。那樣他倒是完全可以輕輕松松地躺在家里,等著呂家人把一個如花似玉的大姑娘,像進貢品一樣抬進自己的家門。即便如此,起碼的禮數、必要的程序,他也不可能不顧。
本文編號:625459
本文鏈接:http://www.wukwdryxk.cn/qitalunwen/625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