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坡塘獅子山306號墓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1-13 16:04
論文以紹興坡塘獅子山306號墓為研究對象,將其墓葬特征與周邊諸侯國墓葬特征進行對比,分析了該墓的墓葬形制與埋葬習俗。通過對紹興坡塘獅子山306號墓階梯墓道、壁龕及隨葬青銅禮器地分析,確定了306號墓的墓葬形制屬于非越國墓葬形制,306號墓的葬俗與越國葬俗不完全相同。進而從形制、紋飾等方面入手,對紹興坡塘獅子山306號墓出土的青銅器、陶器、玉器等隨葬品進行分析,確定了該墓中各類陪葬品的主要文化特征。最后結合文化因素分析法對306號墓出土的青銅器進行文化因素分析,并根據(jù)分析結果對306號墓的文化屬性及國屬問題進行了討論。論文主要內容共分五章:第一章,整理紹興坡塘獅子山306號墓相關研究資料,提出306號墓國屬問題仍存在爭論,明確了論文研究方向,闡述了論文的研究方法。第二章,將紹興306號墓墓葬特征與周邊諸侯國墓葬特征進行對比,表明306號墓中所設階梯墓道及壁龕為楚國墓葬形制而非越國墓葬形制,進一步對紹興306號墓出土隨葬品中包含大量青銅禮器而沒有仿銅陶禮器的現(xiàn)象進行分析,闡述紹興306號墓葬俗與越國葬俗不完全相同。第三章,從形制、紋飾等方面,對紹興306號墓出土的青銅器、陶器、玉器等隨葬品...
【文章來源】:山西大學山西省
【文章頁數(shù)】:50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M306平剖面圖
湯鼎(M306:采 3):有蓋,小口,短直頸,圓肩,肩上兩環(huán)形立耳,球腹,平底,三象首形足。器蓋作平頂覆盤形,蓋中心有雙頭蟠螭鈕,周圍有三個鳳形立鈕,蓋面飾蟠螭紋。器腹中部飾以橫向蟠螭紋為間隔的圓渦紋一周,渦紋上部飾蟠螭紋和绹紋各一周,绹紋上部飾倒三角蟬紋一周;渦紋下部飾蟠螭紋兩周,蟠螭紋下飾三角云紋一周。器蓋內與肩部有相同銘紋五行四十四字:唯正月吉日初庚,徐貝肴阝尹 自作湯鼎……永保用之。小口鼎在徐舒及楚地都有發(fā)現(xiàn),尤以徐舒地區(qū)出現(xiàn)最早,如春秋早期的舒城河口湯鼎(圖 3.1:4)。春秋中期到戰(zhàn)國中晚期楚地開始流行湯鼎,且出土數(shù)量最多,如淅川下寺M1、M2、M3,壽縣蔡侯 6 號墓和曾侯乙墓出土的小口鼎(圖 3.1:2-3),高崇文先生將此類鼎劃分為楚式鼎E型I式①M306:采 3 與九女墩M3:62。舒地早期湯鼎多小且樸素,春秋中后期湯鼎多大且精美,尤以M306 湯鼎最為精致。②(無圖)形制相同,紋飾風格一致,尤其是環(huán)形立耳的設置和器蓋的雙頭蟠螭鈕近乎相同。
紹興坡塘獅子山 306 號墓研究腹部紋飾組合與同出湯鼎相似。M306:8 與淅川下寺M2:27①(圖 3.2:1)和丹徒糧山I式鼎②(圖 3.2:3)形制此類鼎與楚文化CI型凸棱子母口鼎③相似,深腹,足由矮變高,主要流行于春。M306:8 和糧山I式鼎形制更接近,與淅川M2:27 相比,M306:8 和糧山I式耳均外撇、腹部變淺、三足也明顯增高。從考古發(fā)現(xiàn)看,此類鼎是春秋晚期鼎中最為常見的。比如:丹徒北山頂春秋墓④出土的云紋鼎、夔紋鼎和甚六出土的庚兒鼎⑤,都屬此類。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商系壁龕墓葬俗文化初探[J]. 張海濱. 殷都學刊. 2017(02)
[2]石鼓山墓地M3及西周早期壁龕墓淵源及族屬探析[J]. 張海濱,解華頂. 中原文物. 2016(02)
[3]犧首鼎的年代及相關問題[J]. 張愛冰. 考古. 2015(01)
[4]楚墓壁龕與腰坑研究[J]. 王從禮. 湖南省博物館館刊. 2014(00)
[5]青銅獨秀:淮陰高莊戰(zhàn)國墓出土禮器巡禮[J]. 王厚宇,劉振永. 東方收藏. 2012(07)
[6]對紹興地區(qū)出土戰(zhàn)國原始瓷器的幾點認識[J]. 董忠耿. 東方博物. 2011(03)
[7]浙江出土青銅器研究[J]. 俞珊瑛. 東方博物. 2010(03)
[8]越國貴族墓葬制葬俗初步研究[J]. 陳元甫. 東南文化. 2010(01)
[9]吳越貴族墓葬的甄別研究[J]. 張敏. 文物. 2010(01)
[10]紹興306號墓出土的伎樂銅屋再探[J]. 王屹峰. 東方博物. 2009(03)
博士論文
[1]吳越玉器研究[D]. 楊秀侃.復旦大學 2011
[2]江北地區(qū)楚墓研究[D]. 王樂文.吉林大學 2010
碩士論文
[1]商代至漢代牙形玉飾的考古學研究[D]. 韓茗.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 2014
[2]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吳越玉器的影響因素[D]. 黃詩卉.吉林大學 2014
[3]從考古資料看楚、越文化關系[D]. 朱燕英.廈門大學 2007
本文編號:2975156
【文章來源】:山西大學山西省
【文章頁數(shù)】:50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M306平剖面圖
湯鼎(M306:采 3):有蓋,小口,短直頸,圓肩,肩上兩環(huán)形立耳,球腹,平底,三象首形足。器蓋作平頂覆盤形,蓋中心有雙頭蟠螭鈕,周圍有三個鳳形立鈕,蓋面飾蟠螭紋。器腹中部飾以橫向蟠螭紋為間隔的圓渦紋一周,渦紋上部飾蟠螭紋和绹紋各一周,绹紋上部飾倒三角蟬紋一周;渦紋下部飾蟠螭紋兩周,蟠螭紋下飾三角云紋一周。器蓋內與肩部有相同銘紋五行四十四字:唯正月吉日初庚,徐貝肴阝尹 自作湯鼎……永保用之。小口鼎在徐舒及楚地都有發(fā)現(xiàn),尤以徐舒地區(qū)出現(xiàn)最早,如春秋早期的舒城河口湯鼎(圖 3.1:4)。春秋中期到戰(zhàn)國中晚期楚地開始流行湯鼎,且出土數(shù)量最多,如淅川下寺M1、M2、M3,壽縣蔡侯 6 號墓和曾侯乙墓出土的小口鼎(圖 3.1:2-3),高崇文先生將此類鼎劃分為楚式鼎E型I式①M306:采 3 與九女墩M3:62。舒地早期湯鼎多小且樸素,春秋中后期湯鼎多大且精美,尤以M306 湯鼎最為精致。②(無圖)形制相同,紋飾風格一致,尤其是環(huán)形立耳的設置和器蓋的雙頭蟠螭鈕近乎相同。
紹興坡塘獅子山 306 號墓研究腹部紋飾組合與同出湯鼎相似。M306:8 與淅川下寺M2:27①(圖 3.2:1)和丹徒糧山I式鼎②(圖 3.2:3)形制此類鼎與楚文化CI型凸棱子母口鼎③相似,深腹,足由矮變高,主要流行于春。M306:8 和糧山I式鼎形制更接近,與淅川M2:27 相比,M306:8 和糧山I式耳均外撇、腹部變淺、三足也明顯增高。從考古發(fā)現(xiàn)看,此類鼎是春秋晚期鼎中最為常見的。比如:丹徒北山頂春秋墓④出土的云紋鼎、夔紋鼎和甚六出土的庚兒鼎⑤,都屬此類。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商系壁龕墓葬俗文化初探[J]. 張海濱. 殷都學刊. 2017(02)
[2]石鼓山墓地M3及西周早期壁龕墓淵源及族屬探析[J]. 張海濱,解華頂. 中原文物. 2016(02)
[3]犧首鼎的年代及相關問題[J]. 張愛冰. 考古. 2015(01)
[4]楚墓壁龕與腰坑研究[J]. 王從禮. 湖南省博物館館刊. 2014(00)
[5]青銅獨秀:淮陰高莊戰(zhàn)國墓出土禮器巡禮[J]. 王厚宇,劉振永. 東方收藏. 2012(07)
[6]對紹興地區(qū)出土戰(zhàn)國原始瓷器的幾點認識[J]. 董忠耿. 東方博物. 2011(03)
[7]浙江出土青銅器研究[J]. 俞珊瑛. 東方博物. 2010(03)
[8]越國貴族墓葬制葬俗初步研究[J]. 陳元甫. 東南文化. 2010(01)
[9]吳越貴族墓葬的甄別研究[J]. 張敏. 文物. 2010(01)
[10]紹興306號墓出土的伎樂銅屋再探[J]. 王屹峰. 東方博物. 2009(03)
博士論文
[1]吳越玉器研究[D]. 楊秀侃.復旦大學 2011
[2]江北地區(qū)楚墓研究[D]. 王樂文.吉林大學 2010
碩士論文
[1]商代至漢代牙形玉飾的考古學研究[D]. 韓茗.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 2014
[2]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吳越玉器的影響因素[D]. 黃詩卉.吉林大學 2014
[3]從考古資料看楚、越文化關系[D]. 朱燕英.廈門大學 2007
本文編號:2975156
本文鏈接:http://www.wukwdryxk.cn/shekelunwen/kgx/29751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