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村落—客家的教育精神與道德文化
發(fā)布時間:2020-09-19 20:56
客家五次大遷移的經歷造就了他們獨特的文化。在上下一千多年的遷徙歷史中,客家先民以其深厚的中原文化底蘊,與遷徙途經地、定居地人民進行了廣泛的交流,吸收了各地文化的精華,形成了在語言、民情、風俗、精神特質等方面有顯著特點的博大精深的客家文化。這特殊而豐富的客家文化造就了客家人獨特的精神特質,影響了整個宋代及以后中國上千年的思想和文化?图椅幕侵性幕瘎(chuàng)造性的移植,是中原文化的活化石,也是中原文化的再創(chuàng)造。這充分說明教育是文化遺傳,教育是社會遺傳。 從客家文化、教育事業(yè)的蓬勃興旺且長盛不衰來看,客家宗族的文教功能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文化是靠教育來傳遞的,文化傳播過程也是教育過程,發(fā)現文化就是發(fā)現教育。直到今天,中國絕大多數人口還定居于鄉(xiāng)村,鄉(xiāng)土本色依然沒有發(fā)生根本變化,仍是鄉(xiāng)土社會色彩濃厚的社會。但當下中國的教育研究做出的假設和理論基本上不是基于中國社會結構和中國社會文化背景,而是對某些抽象概念玩弄式的注解,這種教育理論無法解釋中國的鄉(xiāng)土社會,對傳統(tǒng)教育的描述也背離了鄉(xiāng)土社會的真相,造成了理論的虛假和蒼白無力(和實際的隔膜)。更嚴重的是,當下的教育理論基本上是一場沒有文化味道的乏味的、甚至有幾分裝腔作勢的游戲。 于此,本文研究主要以小別村,江西省石城縣一個普通的贛南客家村落為重點。本研究致力于對一個村落社會、文化與教育進行描述。在描述的過程中,也反思了長期以來流行的對農村社會、文化與教育的事實假設或判斷、概念和發(fā)展的看法,從而更真實反映客家農村社會、文化與教育軌跡,挖掘其社會、文化與教育的特殊性。本文選取了一個折射客家文化的倫理道德視角,從客家農村普遍的生活場景入手,探討客家道德教育的場所、方法與途徑,挖掘和發(fā)現客家的道德教育本質,探討了傳統(tǒng)的客家社會、文化(教育)如何走向現代化。 基于中國和農村的現實,文章提出中國農村復興要以梁漱溟的鄉(xiāng)村建設為榜樣,從鄉(xiāng)村組織入手,重振中國固有的倫理情誼和道德精神,并吸取西方文化中的科學技術與科學精神。通過鄉(xiāng)村建設、農村教育,不僅解決農民生計問題,穩(wěn)定社會結構,而且重振農村固有的倫理情義和道德精神,從而不僅實現人際關系的和諧,人們的道德生活要符合社會制度的規(guī)范,遵從社會制度,維護社會秩序。更在于創(chuàng)造出現代化的農村文化,農村生活,農村道德倫理?图以泟(chuàng)造出了新文化,在新時代,也一定有智慧與德性創(chuàng)造出新文化、新生活與新道德倫理。這個創(chuàng)造過程,就是社會教育過程。
【學位單位】:福建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08
【中圖分類】:K28;G529
本文編號:2822981
【學位單位】:福建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08
【中圖分類】:K28;G529
【引證文獻】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張麗;海西客家文化旅游開發(fā)的價值、前景與發(fā)展對策[D];江西師范大學;2011年
2 張文濤;客家宗族的教育習俗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2822981
本文鏈接:http://www.wukwdryxk.cn/shekelunwen/zgmzsz/2822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