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光束在不同介質(zhì)中的傳輸動力學研究
【學位單位】:山西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年份】:2020
【中圖分類】:O43
【部分圖文】:
特殊光束在不同介質(zhì)中的傳輸動力學研究2把方程(1.4)代入到方程(1.3)中,通過化解整理,可以得到:.exp,22zxzAzx(1.5)其中21ziz。從方程(1.5)可以看出,雖然在傳播過程中高斯光束的振幅和寬度在不斷變化,但仍然可以用一個高斯函數(shù)來描述其演化行為,這表明高斯光束是一種形式不變的光束。也就是說雖然在不同傳輸位置處強度分布是不同的,但它們的包絡仍是按高斯型分布的。圖1.1給出的是由方程(1.5)所描述的解析結果。從圖中可以看出,高斯光束在傳輸過程中波包寬度越來越大,峰值越來越小,這表明光束在傳輸過程中發(fā)生了衍射。圖1.1(a)高斯光束在自由空間中的演化,(b)在不同傳播位置處的強度分布。從上個世紀60年代世界上第一臺激光器誕生[5-7]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過去60多年了,激光早已被應用到醫(yī)療、通信、國防和科研等諸多領域,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目前,高斯光束已成為檢驗某種系統(tǒng)(介質(zhì))特性的試探光束,如高斯光束在分數(shù)系統(tǒng)中的動力學行為[8]。此外,高斯函數(shù)也經(jīng)常用來調(diào)制某些無限能量的光束,使其能量有限并在實驗上可以實現(xiàn)[1]。從近年來特殊光束的研究趨勢可以看出:光場結構已由單瓣對稱向多瓣非對稱方向發(fā)展。多瓣非對稱光束因其特殊的光場結構而具有更加豐富多樣的傳輸特性,因此其在眾多領域都有廣闊的應用前景。1.1.2貝塞爾光束1979年,Berry和Balazs首次在理論上提出了自由粒子薛定諤方程具有不對稱的艾里波包解[9],并發(fā)現(xiàn)這種不對稱多瓣波包結構具有無衍射的特點。在此之前,
第一章緒論3無衍射波包是由衍射效應和非線性效應平衡導致的。而艾里波包的這種無衍射特性完全是由不對稱的光場結構所引起的,這是第一次提出了結構無衍射波包的概念,刷新了人們對波包衍射的認知。因此這種結構無衍射特性就格外被人關注。1987年,Durnin發(fā)現(xiàn)自由空間標量波動方程支持貝塞爾形式的特解[10]:0exp,JtzitrE(1.6)其中222yx,222/c,0J是第一類零階貝塞爾函數(shù),和分別是橫向和傳播方向上的波數(shù)。圖1.2顯示的是貝塞爾光束的強度分布,從圖中可以看出貝塞爾光束的中心為亮斑,并且周圍由一組同心亮環(huán)環(huán)繞,強度從中心沿半徑向外遞減,形成一個環(huán)狀分布,且每一級亮環(huán)能量與中心亮斑的能量相當[11],這也從另一個方面解釋了強度從中心沿半徑遞減的這一現(xiàn)象。貝塞爾光束實際上可以被認為是由許多等振幅的平面波疊加而成,這些平面波波矢的方向是不同的,但和傳播方向的夾角是相等的[12-13],并且相鄰亮環(huán)之間的相位差為[14]。圖1.2(a)零階貝塞爾光束強度分布圖及(b)在x軸上的強度分布剖面圖。從方程(1.6)可以看出,理想貝塞爾光束在傳播過程中強度分布保持不變,因此貝塞爾光束是一種無衍射光束。事實上現(xiàn)實中不可能存在理想貝塞爾光束,因此Gori等人引進了貝塞爾高斯光束[16],發(fā)現(xiàn)在傳播過程中光束仍可無衍射地傳播較長的距離。隨后貝塞爾光束的這種無衍射特性在實驗上得到了驗證[15]。另外,實驗上可以通過環(huán)縫-透鏡法[15]、軸棱鏡法[17-18]和球面相差法[19]等去產(chǎn)生貝塞爾光束。貝塞爾光束的另一個重要特性是自愈合。當貝塞爾光束的部分光場結構被遮擋后,光場經(jīng)過一定傳輸距離后就得到了恢復[20-22]。2011年,Vyas等人研究了矢量
特殊光束在不同介質(zhì)中的傳輸動力學研究4貝塞爾高斯光束的自愈合特性[23],結果顯示:徑向和角向偏振貝塞爾高斯光束被扇形物體遮擋后,通過大孔徑聚焦透鏡聚焦后可在焦平面呈現(xiàn)出自愈合的特性。不僅總的光場結構得到了恢復,角向和徑向偏振分量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恢復,與標量貝塞爾高斯光束的自愈合情況相比,矢量情況下的自愈合能力更強。圖1.3顯示的是角向偏振貝塞爾高斯光束在焦平面上的自愈合情況。從圖1.3可以看到下面一行的總強度分布和角向分布幾乎與上邊無障礙的情況是完全一致的,這表明矢量貝塞爾光束有較強的自愈合能力。圖1.3矢量貝塞爾光束的自愈合特性。第一行和第二行分別是在無遮擋和有遮擋情況下角向偏振貝塞爾高斯光束的各成分在焦平面的強度分布[23]。圖1.4(a)類貝塞爾的曲線自加速軌跡,(b)具有螺旋相位光束的演化[24]。眾所周知,貝塞爾光束具有對稱的光場結構,一般情況下只能沿直線傳輸,同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張澤;胡毅;趙娟瑩;張鵬;陳志剛;;艾里光束研究進展與應用前景[J];科學通報;2013年34期
2 張澤;張鵬;Matthew Mills;陳志剛;D. N. Christodoulides;劉京郊;;Trapping aerosols with optical bottle arrays generated through a superposition of multiple Airy beams[J];Chinese Optics Letters;2013年03期
3 張澤;劉京郊;張鵬;倪培根;Prakash Jai;胡洋;姜東升;Christodoulides Demetrios N;陳志剛;;多艾里光束合成自聚焦光束的實驗實現(xiàn)[J];物理學報;2013年03期
4 陳志剛;奇妙的空間光孤子[J];物理;2001年12期
5 蔣志平,陸啟生,劉澤金;貝塞爾光束與激光打孔[J];光學技術;1996年01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陳衛(wèi)軍;光折變表面波及艾里光束的非線性調(diào)制研究[D];天津工業(yè)大學;2018年
2 趙娟瑩;自加速類貝塞爾光束的產(chǎn)生與應用研究[D];北京理工大學;2014年
3 馬秀波;貝塞爾光束傳播與散射特性研究[D];天津大學;2012年
4 張華峰;非局域介質(zhì)中光束的傳輸控制與光纖系統(tǒng)中超短脈沖串的傳輸特性研究[D];山西大學;2009年
5 李祿;光脈沖在光纖中傳輸特性的理論研究[D];山西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楊小波;Pearcey光束的傳輸特性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2874848
本文鏈接:http://www.wukwdryxk.cn/shoufeilunwen/jckxbs/2874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