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蛇傳傳說是中華民族著名四大民間傳說之一,是為數(shù)不多的“古今發(fā)展一直健旺的民間故事類型”①。白蛇傳因其廣大的受眾群體,悠久的傳承歷史,廣袤的傳播范圍被贊譽為民間文學“經典”。“經典”的建構生成并非一蹴而就,一勞永逸!敖浀浠笔且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是多種因素合力作用的結果。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和工業(yè)社會日趨進發(fā),農耕文明加速現(xiàn)代轉型的歷史語境下,白蛇傳傳說依然保持良好發(fā)展態(tài)勢和“經典地位”的現(xiàn)象,是個值得追尋的問題。這里,筆者主要從經典的“實在本體”、“關系本體”及其經典的“當代承繼”三方面來探討白蛇傳作為“經典”的建構,并結合傳說所承載的具體文化意義來對傳說的“經典化”作出相應的文化闡釋,以期能為當下的民間傳說傳承提供“借鑒”與“參考信息”。 文章首先從“文學經典”概念著手,集各家所長,提出自我對“文學經典”概念與經典特征的認識。繼而,由“文學經典”具化到“民間文學經典”。對白蛇傳的“民間文學”經典定位進行相應分析,從學理角度佐證其“經典”的地位。 本文根據白蛇傳傳說演變發(fā)展、傳播傳承過程中所依憑的傳播媒介對之進行不同階段的劃分與闡釋,指出白蛇傳口頭敘事主要以民間傳說白蛇傳和民間歌謠白蛇傳的形式活躍在民眾生活當中?陬^敘事是白蛇傳敘事的起點,也是其能提升至經典的“根本”。書面敘事白蛇傳在口頭敘事的基礎上,以民間“本事”為依托的文人敘事。其中通俗文學的介入使得傳說的情節(jié)日漸曲折動人,人物形象逐漸飽滿圓潤;精英文學的介入則使傳說具備更多的時代特征和思辨色彩。兩者的融合使得傳說逐步朝著“關風化”和“雅化升格”的方向發(fā)展。影視作品白蛇傳是以白蛇傳為原型,對白蛇傳傳說進行的“現(xiàn)代化”和“影視化”處理。這一演繹模式適應了當代人的娛樂需求,穩(wěn)固了白蛇傳的“經典”地位。網絡敘事白蛇傳雖然興起較晚,但影響巨大。網絡平臺的開放性、虛擬性在某種意義上是對白蛇傳“民間性”的回歸。網絡小說、論壇、續(xù)書、漫畫、惡搞等較為“現(xiàn)代”的形式被運用到白蛇傳的傳播傳承當中,深化、擴展了傳說的代際傳承模式。 傳說承載的文化精神,昭示的文化品格是其“經典化”的精髓和動力。白蛇傳傳說以異類婚戀的故事形態(tài)隱喻了人類的生存狀態(tài)和理想追求。傳說中的“人妖戀”深刻展現(xiàn)了人類對生命、對人性的深度思考,并以具象化的方式展現(xiàn)了人類對自由、對平等、對婚戀、對狂歡等美好事物的追求與向往。 經典的建構生成必然與其藝術路徑有深刻的內在聯(lián)系。白蛇傳晉升“經典”的原因之一:在于對白娘子、許仙、小青、法海等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與刻畫,透過這些典型人物形象可見其背后所展現(xiàn)的人們的悲喜與愛憎。之二:在于傳說的敘事結構,白蛇傳傳說采用了民間常用的二元對立結構:“設禁”與“違禁”;“善”與“惡”;“強”與“弱”等對立結構。這些對立幾乎貫穿了白蛇傳發(fā)展的各個階段。之三:在于傳說的敘事角度,白蛇傳傳說充分體現(xiàn)了原型敘事,“小傳統(tǒng)”敘事與“大傳統(tǒng)”敘事結合的“互動”敘事。三者彼此借鑒,合力推動,最終實現(xiàn)了“三位一體”構造下的“經典”。 毋容置疑,白蛇傳的經典化與其間杰出的創(chuàng)作者有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創(chuàng)作主體創(chuàng)作了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作品。其中較為優(yōu)秀的代表作,成為傳說演變發(fā)展、傳播傳承中不容忽視的組成部分,在整個白蛇傳流變史上具有重大意義。馮夢龍在白蛇傳的演變發(fā)展中起到了串聯(lián)成篇、“節(jié)點”轉換和使傳說趨向“世俗化”的作用。黃圖珌和方成培乃白蛇傳戲劇的奠基人。其中黃圖珌的貢獻主要體現(xiàn)在他對白蛇傳藝術形式的轉化及其“宿緣”和“情太癡”兩大主題的引入與挖掘上。與黃圖珌相比,方成培的貢獻突出表現(xiàn)在對白娘子這一形象的美化上,方成培通過增設“端陽”、“盜草”、“夜話”、“塔圓”等回目,幾乎褪卻了白蛇身上所有的妖性。魯迅和田漢的最大貢獻是將白蛇傳這一古老傳說,拉進了“革命抗爭”的話語體系,為白蛇傳傳說注入了“反抗”主題!缎掳住穭〗M和《青蛇》劇組則是兩種當下不同的書寫范式,前者是對理想和諧生活的想象性表述,后者是對傳統(tǒng)男權話語體系的反擊,以女性的視角重新審視男性,開創(chuàng)了白蛇傳現(xiàn)代情欲書寫模式。 伴隨接受美學的興起,文學作品的接受者逐漸進入了研究者的視野。就白蛇傳來說,接受者不僅在傳說的傳播傳承中發(fā)揮著重大功用,在傳說意義的生成與建構上,也具有重要功能。他們甚至可以左右白蛇傳的發(fā)展方向。更為重要的是,白蛇傳中存在“創(chuàng)作接受同體”的現(xiàn)象。即此時此地的接受者,可以成為彼時彼地的講述者、書寫者。更甚者,作為接受者中的少數(shù)人可能成為傳說的“發(fā)現(xiàn)人”,他們可以憑借自己的社會地位、學術威望、個人魅力等促進白蛇傳的“經典化”進程。 在世界范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熱潮影響下,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也如火如茶地展開。2006年白蛇傳傳說經江蘇鎮(zhèn)江、浙江杭州兩地聯(lián)合申報,成功登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如此,一來提升了白蛇傳的知名度;二來進一步擴大了傳說的影響,于潛移默化間促進了傳說的傳播傳承。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時代背景下,白蛇傳的“當下”意義與價值具體體現(xiàn)在“文化精神”、“歷史存在”、“物質財富存在”等幾個方面。對于白蛇傳經典延續(xù),政府、民眾和產業(yè)等相關層面已做出了具體努力。政府以行政律令、法律法規(guī)的形式在“大層面”上引導社會輿論、規(guī)范社會行為,并在必要時對需要支持的項目提供相應經濟支持;民眾以“自發(fā)”“行為敘事”和“自覺”組織等形式維系傳說的傳承;產業(yè)則以經濟收益為動力,將這一古老傳說與現(xiàn)代科技手段緊密結合,使之再度融入民眾生活。 在漫長的發(fā)展演變、傳播傳承過程中,白蛇傳受到來自社會各界的影響。白蛇傳的“經典地位”是各種力量相互博弈、角逐的結果?梢哉f,白蛇傳的“經典化”是民間文學、通俗文學、精英文學——“三位一體”合力建構的結果;是民間話語、主流話語、甚至宗教話語等各種社會力量相互滲透的結局;是白蛇傳以“海納百川”、“與時俱進”品格采納各種演繹方式與包容各種書寫范式的成果。 同時,作為文化原型,白蛇傳“還有旺盛的生命力,它還沒有被定型,它還等待著有創(chuàng)造力的顛覆者,從顛覆《白蛇傳》,解構《白蛇傳》為傳統(tǒng)原型找到新活力”;作為民眾生活實踐的組成部分,它還有“與民同在”的親和力,亦然活躍在民眾生活當中,繼續(xù)演變發(fā)展、傳播傳承;作為文化資源,它所蘊含的文化精神和品格還有待進一步的挖掘與轉化,實現(xiàn)其由資源向資本的轉化,于經濟效益的生成中實現(xiàn)傳說的保護傳承。
【學位單位】:華中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年份】:2014
【中圖分類】:I207.7
【文章目錄】:摘要
Abstract
目錄
緒論
第一節(jié) 選題意義
第二節(jié) 研究資料來源、方法與重難點
一、資料來源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重點、難點、創(chuàng)新點
第三節(jié) 相關研究述評
一、關于白蛇傳的研究述評
二、關于“經典”的研究
第四節(jié) 主要理論和術語的說明
一、運用的理論
二、關鍵術語界定
第一章 經典的意義:文學經典及其經典化
第一節(jié) 經典及其經典化
一、闡釋“經典”
二、“經典化”
第二節(jié) 文學經典的特征
一、實在本體之“經典”
二、關系本體之“經典”
第三節(jié) 白蛇傳之為民間文學經典
一、民間文學經典
二、白蛇傳作為民間文學經典的特征
小結 經典與民間文學經典解讀
第二章 經典的敘事:白蛇傳的歷史形態(tài)
第一節(jié) 口頭敘事經典及形成
一、白蛇傳傳說
二、白蛇傳歌謠
第二節(jié) 書面敘事經典及形成
一、書面敘事中的通俗文學
二、書面文學中的精英文學
第三節(jié) 表演形態(tài)經典及形成
一、戲劇白蛇傳
二、其他表演形式的白蛇傳
第四節(jié) 影視敘事經典及形成
一、影視改編的必然性
二、改編方式
三、影視作品中的音樂
第五節(jié) 網絡敘事經典及形成
一、網絡文學的發(fā)展與特征
二、網絡白蛇傳的類型
三、網絡白蛇傳的傳承特征
小結 白蛇傳歷史形態(tài)解讀
第三章 經典的品格:白蛇傳的文化內涵
第一節(jié) 婚戀與人性自由的追求
一、婚戀與人性
二、平等意識
三、狂歡意識
第二節(jié) 異類婚的想象與神秘性
一、“異類婚”界定及結構
二、異類婚產生原因
三、異類婚表現(xiàn)形式
第三節(jié) 生命價值與文化意義
一、生存意識的表達
二、對“情”與“理”的思索
三、對“自我”的思索
小結 白蛇傳文化品格解讀
第四章 經典的建構:白蛇傳的藝術路徑
第一節(jié) 經典人物形象
一、白娘子
二、青蛇
三、許仙
四、法海
第二節(jié) 經典結構
一、二元對立結構
二、單線式、三段式
三、封閉式團圓結局
第三節(jié) 多維敘事
一、原型敘事
二、“小傳統(tǒng)”敘事
三、“大傳統(tǒng)”敘事
小結 白蛇傳藝術路徑解讀
第五章 經典的塑造:白蛇傳的創(chuàng)作主體
第一節(jié) 馮夢龍:白蛇傳的完善和“節(jié)點”轉換者
一、完善成篇
二、“節(jié)點”轉換
三、“世俗化”回歸
第二節(jié) 黃圖秘與方成培:白蛇傳戲曲的奠基人
一、黃圖珌《雷峰塔》傳奇
二、方成培《雷峰塔》傳奇
第三節(jié) 魯迅《論雷峰塔的倒掉》與田漢的京劇《白蛇傳》
一、魯迅《論雷峰塔的倒掉》
二、田漢京劇本《白蛇傳》
第四節(jié) 《新白娘子傳奇》劇組與《青蛇》劇組
一、《新白娘子傳奇》劇組
二、《青蛇》劇組
小結 白蛇傳創(chuàng)作主體解讀
第六章 經典的接受者:白蛇傳的承續(xù)力量
第一節(jié) 接受者
一、口承敘事的接受者
二、傳統(tǒng)媒介視閾下的接受者
第二節(jié) 接受者對經典化的推動
一、方向的“引導者”
二、“發(fā)現(xiàn)人”的推介
小結 白蛇傳接受主體功用解讀
第七章 經典的承續(xù):白蛇傳的當代傳承
第一節(jié) 白蛇傳經典的當代意義
一、作為“文化精神”的存在
二、作為“歷史”的存在
三、作為物質財富的存在
第二節(jié) 白蛇傳經典當代承繼
一、政府層面
二、民間層面
三、產業(yè)層面
小結 白蛇傳的當代價值與傳承解讀
結語 經典的永恒:民間經典與文化重述
參考文獻
附錄
附錄一:以白蛇傳為原型的影視改編作品
附錄二:白蛇傳相關文學作品
博士在讀期間科研成果
致謝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東軍;白蛇傳故事在中日兩國的嬗變[J];蘇州絲綢工學院學報;2000年06期
2 唐霞;;試析白蛇傳故事的民俗文化內涵[J];新鄉(xiāng)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年03期
3 王娟;;白蛇傳[J];新語文學習.小學低年級;2006年Z2期
4 黃曉鋆;;“白蛇傳”故事的白蛇形象演變研究——兼論白素貞身份變化的一種可能解釋[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3年17期
5 秦文軍;;試論白娘子形象與蛇圖騰崇拜的關系[J];魅力中國;2008年21期
6 王寧;;論白蛇故事演變中蘊含的情感寄托[J];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7年24期
7 袁益梅;;白蛇傳故事溯源[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8 劉曉嘉;;試論白蛇傳的流變[J];新課程學習(下);2011年04期
9 朱大可;;白蛇傳:蛇愛的不能承受之重[J];飛.奇幻世界;2006年11期
10 王永恩;;色戒·情理·對抗——從題材的演變看“白蛇故事”主題的變遷及意義[J];戲曲藝術;2009年03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高艷芳;中國白蛇傳經典的建構與闡釋[D];華中師范大學;2014年
2 李斌;“白蛇傳”的現(xiàn)代詮釋[D];蘇州大學;2010年
3 余紅艷;景觀生產與景觀敘事[D];華東師范大學;201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寶奎;“白蛇傳”故事在不同文體傳播中的形態(tài)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7年
2 張麗;白蛇傳故事探微[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3 李耘;白蛇傳故事嬗變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2年
4 王菲;論白蛇傳的神話重述[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許靖淼;李銳《人間》與白蛇傳的重述問題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6年
6 袁益梅;方成培《雷峰塔》傳奇研究[D];鄭州大學;2003年
7 文藝喬;神話的新世紀重述[D];東北師范大學;2019年
8 吳嘉俐;“白蛇傳”傳說中的形象塑造與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D];南京師范大學;2018年
9 徐晨;“白蛇”故事的現(xiàn)代傳播[D];遼寧大學;2015年
10 王旗;“白蛇傳”的跨媒介改寫[D];復旦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
2879955
本文鏈接:http://www.wukwdryxk.cn/shoufeilunwen/rwkxbs/2879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