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張力分期針刺治療中風偏癱臨床療效觀察
發(fā)布時間:2024-06-28 03:09
目的:比較基于肌張力分期針刺法與常規(guī)針刺法治療中風偏癱的臨床療效,進一步優(yōu)化治療中風后偏癱的針刺方案。方法:將62例中風后偏癱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1例。觀察組根據肌張力分期針刺治療,參照Brunnstrom六階段分期(BRSS)分為弛緩期和痙攣期。弛緩期采用醒腦開竅結合手足陽明經穴刺法,穴取水溝、合谷、曲池、手三里、足三里、梁丘、上巨虛、解溪、肩髃;痙攣期以手足少陽經及太陽經穴為主,穴取陽池、外關、天井、肩髎、后溪、申脈、承山、環(huán)跳、陽陵泉、懸鐘、丘墟。對照組參照石學敏主編的《針灸學》,針刺治療方案不考慮分期,以手厥陰經、督脈及足太陰經穴為主,穴取水溝、極泉、內關、合谷、手三里、尺澤、委中、三陰交、環(huán)跳、陽陵泉。兩組均每日治療1次,連續(xù)治療4周。依據神經缺損程度評分(NDS)進行療效評定,將兩組臨床療效進行比較。治療結束時兩組各脫落1例,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完成整個研究過程,進入數據分析。結果:1.NDS:兩組患者治療后NDS均較治療前降低(均P<0.05),且治療后觀察組較對照組評分下降明顯(P<0.05)。2.臨床療效:觀察組愈顯率66.7%(20/30...
【文章頁數】:44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縮略語表
中文摘要
ARSTRACT
引言
文獻綜述
1 中醫(yī)對中風偏癱的認識及治療
1.1 病名溯源
1.2 病因病機
1.3 中醫(yī)治療方法
2 西醫(yī)對中風偏癱的認識及治療
2.1 腦卒中后弛緩性癱瘓的認識
2.2 腦卒中后痙攣性癱瘓的認識
2.3 現(xiàn)代醫(yī)學對中風偏癱的治療
臨床研究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1.2 診斷標準
1.3 納入標準
1.4 排除標準
1.5 脫落標準
2 研究方案
2.1 病例分組
2.2 針具選擇
2.3 基礎治療
2.4 分組治療
2.5 針刺意外的預防
3 療效觀察
3.1 觀察指標
3.2 療效判定標準
4 統(tǒng)計方法
5 研究結果
5.1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比較
5.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討論
1 立題依據
2 量表的選擇
3 穴位處方依據
4 臨床療效分析
5 影響中風偏癱預后因素分析
5.1 偏癱患者的肌張力
5.2 心理因素
6 問題及展望
結論
致謝
參考文獻
附錄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所發(fā)表的論文
個人簡歷
本文編號:3996345
【文章頁數】:44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縮略語表
中文摘要
ARSTRACT
引言
文獻綜述
1 中醫(yī)對中風偏癱的認識及治療
1.1 病名溯源
1.2 病因病機
1.3 中醫(yī)治療方法
2 西醫(yī)對中風偏癱的認識及治療
2.1 腦卒中后弛緩性癱瘓的認識
2.2 腦卒中后痙攣性癱瘓的認識
2.3 現(xiàn)代醫(yī)學對中風偏癱的治療
臨床研究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1.2 診斷標準
1.3 納入標準
1.4 排除標準
1.5 脫落標準
2 研究方案
2.1 病例分組
2.2 針具選擇
2.3 基礎治療
2.4 分組治療
2.5 針刺意外的預防
3 療效觀察
3.1 觀察指標
3.2 療效判定標準
4 統(tǒng)計方法
5 研究結果
5.1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比較
5.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討論
1 立題依據
2 量表的選擇
3 穴位處方依據
4 臨床療效分析
5 影響中風偏癱預后因素分析
5.1 偏癱患者的肌張力
5.2 心理因素
6 問題及展望
結論
致謝
參考文獻
附錄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所發(fā)表的論文
個人簡歷
本文編號:3996345
本文鏈接:http://www.wukwdryxk.cn/zhongyixuelunwen/3996345.html
上一篇:輸刺法與溫針灸相結合治療原發(fā)性三叉神經痛的臨床療效觀察
下一篇:沒有了
下一篇:沒有了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