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明初立法中的刑用重典思想
發(fā)布時間:2020-10-31 03:44
明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承前啟后的年代。在經(jīng)歷了“崖山之后”近百年的異族統(tǒng)治,朱明王朝的建立標志著大量的漢族政權典章制度的重建。在法律制度的構建方面,作為明王朝開國皇帝的朱元璋,極為重視。在吳元年時,“平武昌,即議律令”。明朝建立初期,在丞相李善長等的“宜遵唐舊”的建議下,以唐律為范本,制定律法。之后,朱元璋又多次組織人員,對明律進行修編。除了作為正式國家法律的大明律之外,朱元璋還以“明刑弼教”的名義,頒布了具有律法意義的《大誥》四編和其他大量的律、誥之外的峻令。明律同唐律比較,除了化繁為簡之外,一大特色就是“刑用重典”思想的貫徹。雖然“德主刑輔”思想一直是中華法系儒家刑法觀的基本思想,但是,“刑亂國,用重典”仍然被歷代立法者奉為圭臬。作為中華法系一部集大成的律法,明律中的“重刑”思想一直以來,都是學術研究的重點。根據(jù)曾憲義主持的《法律史學科的研究現(xiàn)狀和發(fā)展趨勢的調(diào)查報告》,明初重典治國問題已經(jīng)成為中國法制史研究中的一系列重大、基本理論問題之一。對明初立法中的“刑用重典”問題的厘清,不僅有助于了解中國法制史的發(fā)展脈絡和中華法系的傳承關系,同時也對當今法制建設和反腐肅貪有相當?shù)慕梃b意義。 本文通過對史料的分析,對唐明律法的比較以及對明律自身發(fā)展的分析,圍繞“刑用重典”這一核心思想在明初律法中的體現(xiàn)問題,展開較為深入的分析與探討。以期發(fā)現(xiàn)這一思想的根源、效果及對后世意義。全文分五個部分對明初立法中的“刑用重典”問題予以討論。 第一部分,導論。這一部分闡釋明律在我國法律史中的承前啟后作用,引出明初在立法方面的“刑亂國,用重典”的思想。在此基礎上,對相關文獻進行梳理,以找到本文的研究起點。 第二部分,對明初的立法狀況進行一個概括介紹。本部分筆者將按照編年體時間順序,將朱元璋自吳王時代至其統(tǒng)治后期的立法狀況做一個梳理性的介紹。以便能夠對明初的立法發(fā)展脈絡有一個清晰的了解。從而引出明初立法中哪些部分是受重刑主義的影響?重刑主義思想在立法發(fā)展的中有哪些變化?導致變化的因素是哪些?這一系列的問題都需要后面的章節(jié)進行討論。 第三部分,具體闡述明初立法中的“刑用重典”的事實。本章通過對明代法律同其所參照的、具有中華法系標志性意義的唐代法律進行縱向的比較,具體分析出明初立法中,在哪些方面比較唐代律法有所加重?在哪些方面有所減緩?從這兩個方面展示明初立法在總體上的“刑用重典”的狀況。同時,將大明律同《大誥》進行橫向的對比,展示朱元璋的重刑思想的進一步發(fā)展的狀況?v向和橫向的對比,可以使讀者清晰地了解到明初立法中的重刑主義思想和其發(fā)展脈絡。 第四部分,朱元璋采用“刑用重典”思想的原因。本章中,筆者力圖通過客觀方面的元末明初的社會現(xiàn)實狀況及刑罰加重的趨勢和主觀方面朱元璋自身的因素兩個大的方面來分析其“刑用重典”思想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其中,客觀方面,主要包含元代后期國家制度的廢弛,明初的農(nóng)民反抗和少數(shù)民族的起義,明初中央功臣勢力的壯大及地方勢力的膨脹,以及明初官員的貪腐,唐以后刑罰加重的趨勢等六個方面。而主觀因素主要包括四個方面。一方面是其農(nóng)民出身所帶來的樸素治理思想,認為“嚴刑重典”就可以保證“吏治澄清”、國泰民安。第二個方面是朱元璋個性猜忌多疑。第三方面是朱元璋強烈的權力欲望,需要嚴刑峻法來實現(xiàn)。第四方面是朱元璋主觀上想為子孫建立一個“萬世不易”的王朝和律法。因此,借由重刑來掃清道路。 第五部分,明初立法中的重刑主義的意義和啟示。明初的重刑主義法律在一定時期和一定程度上起到積極的作用。比如,迅速的平息了元末明初的混亂狀況,使得社會生產(chǎn)得到了恢復。一定程度上限制和嚇阻了官員的貪腐行為,使社會公平在一定的程度上得到了保持。但是,簡單的依靠嚴刑酷法來維持社會的公平和穩(wěn)定,而沒有其余相應的制度和措施來規(guī)范和保障,也只能是緣木求魚。特別是一種完全靠制定和執(zhí)行法律的人本身的權威來保障執(zhí)行,并可以憑執(zhí)法者自身喜好任意改變的法律是不可能取得長久和有效的社會效果的。明代中后期出現(xiàn)的不遜于中國歷史上任何朝代的貪腐現(xiàn)象,以及明末席卷全國并最終推翻明政權的農(nóng)民戰(zhàn)爭都證明了這點。筆者認為這才是我們應該從明初立法“刑用重典”思想的結果中借鑒的意義。
【學位單位】:西南財經(jīng)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4
【中圖分類】:D929;D924;K248.1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0. 導論
0.1 問題的提出
0.2 文獻綜述
0.3 研究方法和創(chuàng)新點
0.4 主要內(nèi)容
1. 明初立法概況
1.1 明初三律的概況
1.1.1 吳元年律的制定概況
1.1.2 洪武七年律的制定概況
1.1.3 洪武三十年律的制定概況
1.2 《大誥》及其他條例的概況
1.2.1 《大誥》四編的制定概況
1.2.2 其他條例的概況
2. “刑用重典”思想在立法中的具體體現(xiàn)
2.1 明律同唐律的縱向比較
2.1.1 明律比較唐律加重的方面
2.1.2 明律比較唐律減輕的方面
2.1.3 總結
2.2 明律同《大誥》的橫向比較
2.3 “刑用重典”思想發(fā)展的脈絡
3. 朱元璋采用“刑用重典”思想的原因
3.1 客觀方面:元末明初的社會狀況及刑罰加重的趨勢
3.1.1 元代中后期社會管理制度的廢弛
3.1.2 明初的農(nóng)民反抗和少數(shù)民族起義
3.1.3 明初中央功臣勢力的壯大
3.1.4 明初地方豪強勢力的膨脹
3.1.5 明初官員的貪腐嚴重
3.1.6 唐以后刑罰加重的趨勢
3.2 主觀方面:朱元璋自身的因素
3.2.1 農(nóng)民出身的樸素法律觀念
3.2.2 個性的猜疑
3.2.3 強烈的權力欲望
3.2.4 打造一個萬世不易的王朝和律法的愿望
4. 明初“刑用重典”思想的意義和啟示
4.1 明初“刑用重典”思想的積極意義
4.1.1 平息元末混亂狀況、恢復社會秩序
4.1.2 限制官員貪腐、保持一定程度的社會公平公正
4.2 “刑用重典”思想的啟示
4.2.1 “刑用重典”思想失敗的原因
4.2.2 教訓和啟示
參考文獻
后記
致謝
【參考文獻】
本文編號:2863402
【學位單位】:西南財經(jīng)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4
【中圖分類】:D929;D924;K248.1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0. 導論
0.1 問題的提出
0.2 文獻綜述
0.3 研究方法和創(chuàng)新點
0.4 主要內(nèi)容
1. 明初立法概況
1.1 明初三律的概況
1.1.1 吳元年律的制定概況
1.1.2 洪武七年律的制定概況
1.1.3 洪武三十年律的制定概況
1.2 《大誥》及其他條例的概況
1.2.1 《大誥》四編的制定概況
1.2.2 其他條例的概況
2. “刑用重典”思想在立法中的具體體現(xiàn)
2.1 明律同唐律的縱向比較
2.1.1 明律比較唐律加重的方面
2.1.2 明律比較唐律減輕的方面
2.1.3 總結
2.2 明律同《大誥》的橫向比較
2.3 “刑用重典”思想發(fā)展的脈絡
3. 朱元璋采用“刑用重典”思想的原因
3.1 客觀方面:元末明初的社會狀況及刑罰加重的趨勢
3.1.1 元代中后期社會管理制度的廢弛
3.1.2 明初的農(nóng)民反抗和少數(shù)民族起義
3.1.3 明初中央功臣勢力的壯大
3.1.4 明初地方豪強勢力的膨脹
3.1.5 明初官員的貪腐嚴重
3.1.6 唐以后刑罰加重的趨勢
3.2 主觀方面:朱元璋自身的因素
3.2.1 農(nóng)民出身的樸素法律觀念
3.2.2 個性的猜疑
3.2.3 強烈的權力欲望
3.2.4 打造一個萬世不易的王朝和律法的愿望
4. 明初“刑用重典”思想的意義和啟示
4.1 明初“刑用重典”思想的積極意義
4.1.1 平息元末混亂狀況、恢復社會秩序
4.1.2 限制官員貪腐、保持一定程度的社會公平公正
4.2 “刑用重典”思想的啟示
4.2.1 “刑用重典”思想失敗的原因
4.2.2 教訓和啟示
參考文獻
后記
致謝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王軼虹;朱元璋的個性特點與明初法律制度[J];探索與爭鳴;2005年08期
2 徐曉莊;《大明律》論[J];天中學刊;2001年S1期
3 楊一凡;;明《大誥》的頒行時間、條目和誥文淵源考釋[J];中國法學;1989年01期
4 賈振民;;朱元璋重典治吏借鑒[J];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學報;2004年06期
本文編號:2863402
本文鏈接:http://www.wukwdryxk.cn/falvlunwen/fashilw/2863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