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裁判吸納民意的程序機制分析
本文關鍵詞: 吸納民意 訴訟構造 陪審制度 程序機制 出處:《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2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保持司法的人民性要求司法裁判吸納民意,而司法裁判吸納民意需要相應的程序機制。陪審制度的本旨在于掖助司法裁判對民意的關照。然而,中國現行的人民陪審員制度已遠離了陪審的本意,沉淪于三方訴訟構造,無能于有效傳達民意。只有本諸陪審之本旨,解構現行陪審制度,實現人民陪審員的解放、司法裁判權的釋放和人民陪審員選任權的下放,從而轉換訴訟構造,才能形成司法裁判吸納民意的程序機制。
[Abstract]:To maintain the popular character of the judiciary requires the judicial decision to absorb the public opinion, and the judicial decision to absorb the public opinion needs the corresponding procedural mechanism. The purpose of the jury system is to help the judicial judge to take care of the public opinion. However, The current people's jury system in China has been far away from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the jury, and has fallen into the three-party litigation structure. It is incompetent to convey public opinion effectively. Only the basic purpose of the jury system is to deconstruct the current jury system and realize the liberation of the people's jurors. Only the release of judicial jurisdiction and the devolution of people's jurors' right to select and appoint can the procedural mechanism of absorbing public opinion be formed by changing the structure of litigation.
【作者單位】: 重慶大學法學院;重慶市南岸區(qū)人民法院;
【分類號】:D926.2
【正文快照】: 如何保持司法的人民性成為深化司法改革亟待解決的大問題。為此,2009年4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民意溝通工作的意見》,提出著力構建與廣大人民群眾、社會各界溝通交流的長效機制等12個“基本要求”。要保持司法的人民性,關鍵在于溝通并進而使司法裁判吸納民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李昌道,董茂云;陪審制度比較研究[J];比較法研究;2003年01期
2 楊明,張皓;論陪審團制度在中國的確立[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彭小龍;;陪審團審理微觀制衡機制考察——一個以美國為對象的分析實證視角[J];北大法律評論;2007年01期
2 張光杰,王慶廷;歷史、現狀、未來——對我國陪審制度的法理解讀[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3 馬貴翔;謝瓊;;希望與抉擇:陪審團的功能與實現解析[J];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05年06期
4 汪祖興;趙信會;;論人民陪審制改革的模式選擇——談“混合制”陪審模式的建立[J];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5 廖永安,李旭;對我國陪審制的否定性評價[J];金陵法律評論;2003年02期
6 銀福成;對我國人民陪審制度的質疑[J];內蒙古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7 王世杰;劉文鵬;;論我國人民陪審員制度的進一步完善[J];理論月刊;2006年05期
8 張亞輝;英國陪審團的沒落——小議英國司法改革中的陪審制度改革[J];山東公安?茖W校學報;2004年06期
9 王志華;;轉型時期俄羅斯的陪審制度[J];環(huán)球法律評論;2007年02期
10 肖天存;法官職業(yè)化背景下我國陪審制度之重構——兼評《關于完善人民陪審員制度的決定》之不足[J];云南大學學報(法學版);2005年03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郭光東;陪審團的歷史與價值[D];華東政法學院;2004年
2 曹永軍;陪審制度變革的歷史成因[D];吉林大學;2007年
3 施鵬鵬;陪審制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07年
4 任蓉;陪審團審判機理與實效研究[D];復旦大學;2007年
5 劉晴輝;中國陪審制度研究[D];四川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凌;當代陪審制的民主意義解讀[D];四川大學;2003年
2 袁文峰;論人民陪審制[D];湘潭大學;2003年
3 姚國艷;論我國人民陪審制度的價值及其完善[D];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
4 楊軍;論我國人民陪審制度的完善[D];湘潭大學;2004年
5 劉應君;嵌入沖突視角中的人民陪審制度[D];湖南師范大學;2005年
6 王秋榮;現實與理想之間的差距[D];四川大學;2005年
7 龔偉亞;陪審制度的反思與前瞻[D];蘇州大學;2005年
8 馬君;美國的陪審團制度[D];武漢大學;2005年
9 劉強;民事訴訟檢察監(jiān)督制度研究[D];山東大學;2005年
10 楊曉輝;論我國陪審制度的改革與完善[D];中國政法大學;2006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7條
1 李昌道,董茂云;陪審制度比較研究[J];比較法研究;2003年01期
2 熊秋紅;對刑事證明標準的思考——以刑事證明中的可能性和確定性為視角[J];法商研究;2003年01期
3 何兵;司法職業(yè)化與民主化[J];法學研究;2005年04期
4 劉晴輝;;對中國陪審制度的實證研究——以某市基層法院為視角[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5 翟學偉;“土政策”的功能分析——從普遍主義到特殊主義[J];社會學研究;1997年03期
6 陳瑞華;程序正義論——從刑事審判角度的分析[J];中外法學;1997年02期
7 陳端洪;司法與民主:中國司法民主化及其批判[J];中外法學;1998年04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亞明;;判前羈押問題探析[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年02期
2 劉秀明;;訴訟構造與程序時效:英美法系審前缺席審判的理論基礎——兼論我國不宜建立審前缺席審判[J];河北法學;2011年08期
3 毛興勤;;程序性制裁:我國刑辯律師權利的體制保障[J];學理論;2011年16期
4 高海洋;;偵查階段律師參與刑事訴訟的理性思考[J];中國集體經濟;2011年18期
5 毛興勤;;“建議更換辦案法官制度”的法理檢視[J];人民論壇;2011年23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鄭青;;我國刑事審前程序的重構[A];首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5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周志剛;我國刑事審前程序訴訟構造之我見[N];江蘇法制報;2006年
2 游偉;司法需要物理隔離,更需要倫理提升[N];法制日報;2010年
3 胡冬平;捕訴合一不宜推行[N];檢察日報;2004年
4 康曉鐘;論“偵訴一體化”[N];西部法制報;2007年
5 卞建林;檢察機關沒有理由不介入死刑復核程序[N];檢察日報;2006年
6 王新環(huán)(一等獎獲得者);論辯護律師的職業(yè)豁免權[N];法制日報;2003年
7 孫運梁;貫徹直接言詞原則需要三條件[N];檢察日報;2003年
8 周 葵 吳麗環(huán);刑事訴訟中補充偵查措施檢討[N];檢察日報;2004年
9 全國檢察業(yè)務專家、湖南省檢察院副檢察長 盧樂云;強化律師保密義務以維護訴訟構造平衡[N];檢察日報;2008年
10 本報記者 安克明;中美“律師辯護職能與司法公正”研討會述評[N];人民法院報;200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唐力;民事訴訟構造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03年
2 黃豹;偵查構造論[D];中國政法大學;2006年
3 孟濤;民事訴訟要件理論研究[D];重慶大學;2009年
4 王新環(huán);公訴權原論[D];中國政法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周德印;論法官庭外調查權[D];吉林大學;2008年
2 郝玲玲;偵查監(jiān)督問題研究[D];河北大學;2005年
3 姚佩旭;論偵查監(jiān)督[D];湖南大學;2007年
4 王永毅;刑事偵查中的人權保障[D];蘇州大學;2007年
5 李海炅;法院調解作為一項訴訟制度的考察[D];河南大學;2002年
6 吳sピ,
本文編號:1482428
本文鏈接:http://www.wukwdryxk.cn/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1482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