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建筑與國家形象建構(gòu)
[Abstract]:In today's world, the sense of country is still very strong, and becau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economy and society, the exchanges and interactions between countries are more frequent than at any time in history. This trend is more obvious in China, which is in the period of vigorous and upward economic development, which is also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need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and the world. Based on the above background, we are increasingly aware of the importance of national imag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and the progress of the society. Howeve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al image in the past has exposed something such as the epoch and expressiveness of the national image. The problem of lack of communication. In order to solve this important strategic problem, China has taken a series of actions. The bid for the 2010 Shanghai World Expo is an important construction, the opportunity to display and spread the national image. Based on the opportunity of the World Expo, this study selec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orld Expo architecture and the national image construction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first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the World Expo architecture, and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orld Expo architecture. Fully understand the design properties of this particular Expo architecture. Then through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comparison of some typical World Expo National Pavilion buildings, research and arrangement of the World Expo architecture and architecture reflect the national imag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text, design strategy. After analyzing the historical track of the China Pavilion and summarizing the gains and losses of the China Pavilion of the 2010 Shanghai World Expo, the relevant research conclusions of the previous papers put forward some basic design methods and integrated strategies for the future construction of the China Pavilion and the national image. It is hoped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image of the national pavilion of the World Expo in the future.
【學(xué)位授予單位】:中央美術(shù)學(xué)院
【學(xué)位級別】:碩士
【學(xué)位授予年份】:2011
【分類號】:F713.83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林洋帆;李鵬飛;;世博:國家形象新窗口 公共外交新機遇[J];發(fā)展研究;2010年03期
2 盧曉;;上海世博與中國的軟實力建設(shè)[J];南方論刊;2010年05期
3 陳開和;;世博會的價值變遷與國家形象[J];對外傳播;2010年07期
4 佚名;;百年世博會[J];文史博覽;2010年04期
5 李安方;;蒙特利爾:榮耀背后的尷尬[J];社會觀察;2008年03期
6 婁靜;世博會呼喚會展人才[J];市場周刊.研究版;2005年05期
7 ;借世博動力 建精彩吉林[J];吉林勘察設(shè)計;2010年Z1期
8 彭斌;昆明世博會好風(fēng)光[J];華人時刊;1999年08期
9 林峰,宋建民,趙斌,胡吉歡,許晉;世博會——上海房地產(chǎn)業(yè)的助推器[J];上海綜合經(jīng)濟;2003年05期
10 謝冬敏;迎接世博會 做可愛的公務(wù)員[J];上海農(nóng)村經(jīng)濟;2003年06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馬力;;茶與世博[A];上海市茶葉學(xué)會2009-2010年度論文集[C];2010年
2 何文杰;;世博會與上海城市綠化[A];上海市風(fēng)景園林學(xué)會論文集[C];2004年
3 顧曉鳴;;在世博會背景下的城市發(fā)展理念[A];中國城市經(jīng)濟教育培訓(xùn)中心揭牌儀式暨世博會與長三角城市聯(lián)動發(fā)展高層論壇論文集[C];2008年
4 ;參訪活動簡介[A];2010年第四屆微納米海峽兩岸科技暨納微米系統(tǒng)與加工制備中的力學(xué)問題研討會摘要集[C];2010年
5 楊洋;黃晨;王麗慧;吳照;葉大法;吳玲紅;梁韜;;世博軸噴霧降溫前期調(diào)研及試驗結(jié)果分析[A];上海市制冷學(xué)會2007年學(xué)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7年
6 周進;;歷屆世博會里的公共藝術(shù)[A];上海市社會科學(xué)界第五屆學(xué)術(shù)年會文集(2007年度)(青年學(xué)者文集)[C];2007年
7 張桂生;;“世博會”給上海餐飲業(yè)帶來的新發(fā)展[A];上海食文化論文集萃(1996年—2006年)[C];2006年
8 朱希祥;;利用世博會機遇發(fā)展上海餐飲業(yè)[A];食文化:提高企業(yè)競爭力的重要途徑——2005食文化與食品企(產(chǎn))業(yè)發(fā)展高層論壇論文集[C];2005年
9 許永順;;2010年上海世博會數(shù)字媒體展覽展示技術(shù)對數(shù)字博物館建設(shè)的影響和推動[A];創(chuàng)意科技助力數(shù)字博物館[C];2011年
10 王偉偉;;沈陽后世博會區(qū)域資源整合研究[A];構(gòu)建和諧社會背景下的中國區(qū)域旅游開發(fā)研究——第十一屆全國區(qū)域旅游開發(fā)學(xué)術(shù)研討會文選[C];2006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吳旭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xué)克朗凱特新聞傳播學(xué)院副教授,,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xué)兼職教授;為中國國家形象的現(xiàn)代性做注[N];中國社會科學(xué)報;2010年
2 ;世博會、國家形象與城市品牌建設(shè)[N];解放日報;2009年
3 本報記者 劉士安;鐘表王國的世博觀[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9年
4 記者 趙琳琳;透過中國館看國家形象[N];廣州日報;2010年
5 本報記者 徐慶超;世博會背后的中國國家形象[N];中國社會科學(xué)報;2010年
6 丁大偉;創(chuàng)造快樂的聚會[N];人民日報;2010年
7 本報記者 羅俊;西班牙提前揭秘展館風(fēng)采[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0年
8 李杰 浙江大學(xué)STS研究中心;中國眼中的世博與世界眼中的中國[N];中國社會科學(xué)報;2010年
9 本報記者 邢云飛;對“世博人”的三種解讀[N];華夏時報;2008年
10 2010年上海世博會總規(guī)劃師、同濟大學(xué)教授 吳志強;看世博,看可持續(xù)的精彩[N];解放日報;2010年
相關(guān)博士學(xué)位論文 前10條
1 胡斌;何以代表“中國”[D];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2010年
2 陳世陽;國家形象戰(zhàn)略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0年
3 袁賽男;哲學(xué)視域下的國家形象建設(shè)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1年
4 縣祥;當(dāng)代中國國家形象構(gòu)建研究[D];西南財經(jīng)大學(xué);2011年
5 王思齊;國家軟實力的模式建構(gòu)[D];浙江大學(xué);2011年
6 邱一川;世界博覽會主辦國法律制度與國際規(guī)則的協(xié)同關(guān)系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xué);2011年
7 艾小勇;重大事件中的國家形象塑造[D];上海外國語大學(xué);2011年
8 廉曉敏;俄羅斯國家形象的構(gòu)建[D];上海外國語大學(xué);2010年
9 李凱;全球性媒介事件與國家形象的建構(gòu)和傳播[D];復(fù)旦大學(xué);2005年
10 于朝暉;整合公共外交[D];上海外國語大學(xué);2007年
相關(guān)碩士學(xué)位論文 前10條
1 張興;世博建筑與國家形象建構(gòu)[D];中央美術(shù)學(xué)院;2011年
2 王琴;世博會與中國國家形象塑造[D];上海社會科學(xué)院;2008年
3 付玲玲;《人民日報》鏡像下中國國家形象的建構(gòu)[D];華中科技大學(xué);2009年
4 張波;博覽會展館建筑外部形態(tài)設(shè)計研究[D];山東輕工業(yè)學(xué)院;2011年
5 劉琨;中國電影中國家形象建構(gòu)的問題與策略分析[D];陜西師范大學(xué);2011年
6 任彥;試論中國國家形象傳播[D];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研究生院;2003年
7 孫淦;中國傳統(tǒng)建筑元素在世博會中國館中的運用研究[D];南京藝術(shù)學(xué)院;2011年
8 董坤;公共危機中新聞媒體的國家形象建構(gòu)[D];中央民族大學(xué);2010年
9 何亞倫;臺灣地區(qū)媒體對中國大陸國家形象之影響[D];復(fù)旦大學(xué);2010年
10 程亞娜;傳媒在重大事件報道中提升國家形象的對策研究[D];新疆大學(xué);2011年
本文編號:2311686
本文鏈接:http://www.wukwdryxk.cn/guanlilunwen/huizhanguanlilunwen/2311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