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爾伯格道德教育理論和實踐研究
本文關鍵詞:科爾伯格道德教育理論和實踐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湖南師范大學》 2006年
科爾伯格道德教育理論和實踐研究
蔣福明
【摘要】:科爾伯格是美國當代著名的道德心理學家和道德教育學家,在兒童道德認知發(fā)展和道德教育領域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被譽為“現代道德認知發(fā)展理論之父”。研究科爾伯格的道德教育理論及其實踐模式,不但可豐富和發(fā)展我國道德教育理論,而且對我國當代學校道德教育實踐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本文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作一些嘗試: 第一,關于科爾伯格的道德教育理論。其道德教育理論以蘇格拉底、柏拉圖、皮亞杰、杜威、涂爾干等人的思想為淵源,是一種兼具哲學、心理學特色的道德教育理論,他繼承了皮亞杰的認知發(fā)展學說,并吸收了其他思想家的觀點,認為道德發(fā)展是認知發(fā)展的有機組成部分,將兒童道德發(fā)展分為三種水平六個階段,在道德心理學研究基礎上對道德教育目的、道德教育內容、道德教育對象及道德教育時機等各方面做了精辟地論述。 第二,關于道德教育方法;谒约核岢龅牡赖陆逃碚摵蛯μK格拉底法的借鑒,科爾伯格提出了具體的道德教育方法——道德兩難討論法。他強烈反對灌輸道德知識,主張用民主的方式去引導學生,認為教師不應是道德要求的執(zhí)行者,而應是促進學生道德發(fā)展的指導者,并給出了實施道德兩難問題討論法的具體步驟和方法。 第三,關于道德教育實踐。受以色列集體農莊的道德教育實踐的啟示及對涂爾干的集體道德教育理論的吸收,科爾伯格提出了更符合實際的公正團體模式。他認為兒童是在社會互動和角色承擔中促進道德發(fā)展,因而強調學校中的公正和民主的道德氣氛對學生道德發(fā)展的影響,并對潛在課程進行論述,更提出了實施公正團體模式的一整套操作方法。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湖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6
【分類號】:B82-06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郭亞軍;王曉萍;李景春;;科爾伯格道德教育理論對構建和諧德育的啟迪[J];大家;2010年07期
2 羅俊麗;;科爾伯格道德教育理論及其對中國道德教育的啟示[J];道德與文明;2008年02期
3 汪鳳炎;科爾伯格思想研究的新成果——評《道德認知發(fā)展與道德教育——科爾伯格的理論與實踐》[J];心理學探新;2000年02期
4 張建榮;郭晉陶;;科爾伯格的“杜威式”道德教育思想研究[J];黑龍江史志;2008年17期
5 劉海濤;;科爾伯格道德教育觀的幾點啟示[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6年04期
6 廖小平;;論現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論的代際視角[J];哲學動態(tài);2009年10期
7 倪愫襄;西方道德教育理論的歷史流變[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4年01期
8 倪偉;科爾伯格認知發(fā)展的道德教育模式及其啟示[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06期
9 王少華;戚萬學教授與道德教育理論研究[J];山東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02期
10 姜建強;科爾伯格道德判斷力圖式及其道德意義[J];道德與文明;1988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張吉連;;榜樣對中學生道德認識和道德行為影響的試驗研究[A];中國心理學會第三次會員代表大會及建會60周年學術會議(全國第四屆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上)[C];1981年
2 李曉文;;依人生發(fā)展本性探詢德育路徑[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年會文集(政治·法律·社會學科卷)[C];2008年
3 張小英;鄭日昌;;小學生道德判斷量表的編制[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4 郭托婭;;論借鑒科爾伯格的道德認知發(fā)展實踐對青少年犯進行矯治[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5 萬增奎;;西方心理學道德同一性的研究與啟示[A];中國社會心理學會2006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6 楊韶剛;;青少年道德判斷能力的研究[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7 朱守晨;;中小學科技教育的實踐與思考[A];開拓科技育人之路——上海市青少年科技輔導員教師論文集[C];2005年
8 徐衛(wèi)紅;;從康德的角度看現代道德教育的一個誤區(qū)[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9 鄭日昌;李文姝;劉視湘;;中學生道德判斷量表的編制[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10 李鑫;;從中性現象看大眾傳媒對性別角色塑造的影響[A];北京市社會心理學會2007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張前中;[N];駐馬店日報;2006年
2 特約撰稿人 張銳;[N];國際商報;2007年
3 林淼;[N];中國教育報;2005年
4 龍海晏 作者單位為大同五中;[N];山西政協(xié)報;2005年
5 本報記者:肖瑩瑩;[N];經濟參考報;2005年
6 黃力之(中共上海市委黨校教授) 童星(南京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那塔利亞·穆祖妮克(俄羅斯西北行政學院國際項目與地區(qū)合作部主任) 胡貝特·海內特(德國達姆施達特理工大學教授、歷史學與社會學系主任) 徐中振(上海市社區(qū)發(fā)展研究會副會長) 俞厚未(上海市社聯科研處) 馬提那沃(俄羅斯西北行政學院) 李琪(中共上海市委黨校副校長、教授) 陳章亮(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凱茜·丹頓(加拿大道格拉斯學院心理學系教授) 凱瑟琳·亨特 蘇珊·湯姆森(加拿大道格拉斯學院犯罪學教授) 丹·德寧(美國喬治亞大學);[N];社會科學報;2005年
7 傅蕾 譯;[N];音樂周報;2007年
8 朱國仁;[N];中國教育報;2001年
9 上海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 劉次林;[N];中國教育報;2007年
10 王云 ;[N];經濟參考報;2005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趙雪霞;西方道德教育模式的比較:正義與關懷[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2 劉先義;德育價值論[D];山東師范大學;2008年
3 王東;論誠信觀的培養(yǎng)[D];遼寧師范大學;2008年
4 許敏;道德教育的人文本性[D];東南大學;2005年
5 馮永剛;制度架構下的道德教育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8年
6 李志強;杜威道德教育思想研究[D];中國人民大學;2006年
7 余維武;沖突與和諧[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8 劉春瓊;領域、背景與文化:社會認知領域理論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9 冉玉霞;學校教育中的懲罰與學生發(fā)展[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10 趙文靜;學校道德責任教育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蔣福明;科爾伯格道德教育理論和實踐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
2 劉海濤;科爾伯格道德觀初探及啟示[D];首都師范大學;2003年
3 孫明秀;科爾伯格道德教育理論及對我國中學生誠信教育的啟示[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07年
4 祁艷;科爾伯格道德認知發(fā)展理論與先秦儒家德育思想比較研究[D];復旦大學;2010年
5 張林;科爾伯格德育觀的再思考[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6 何芬;科爾伯格的“團體公正法”及其對我國高校德育的啟示[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7 劉晶;科爾伯格道德認知發(fā)展理論對我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D];天津師范大學;2009年
8 姚莉;個體道德認知發(fā)展的反思和重構——新科爾伯格理論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
9 湯英華;利他情感德育的基礎與實踐探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10 何明英;科爾伯格道德發(fā)展理論研究[D];大連醫(yī)科大學;2009年
本文關鍵詞:科爾伯格道德教育理論和實踐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05207
本文鏈接:http://www.wukwdryxk.cn/jiaoyulilunlunwen/105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