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改進教與學優(yōu)化算法的永磁同步電機參數(shù)辨識
本文選題:永磁同步電機 + 參數(shù)辨識; 參考:《系統(tǒng)仿真學報》2017年02期
【摘要】:高精度辨識永磁同步電機參數(shù)是進行控制器設計的基礎。針對傳統(tǒng)永磁同步電機參數(shù)辨識方法中存在辨識速度慢、精度低等缺陷,提出了一種改進教與學優(yōu)化算法對永磁同步電機進行參數(shù)辨識。該算法在教學階段引入輔導教學機制加強教師的教學能力,提高算法收斂速度,在學習階段,采用科目分步學習提高學員學習效率,并融入反向?qū)W習策略進行小概率變異來增加算法跳出局部最優(yōu)的可能性。通過實驗仿真表明,與基本教與學優(yōu)化算法、粒子群算法相比,所提算法對于同時辨識定子電阻,d、q軸電感和轉(zhuǎn)子磁鏈具有較好的收斂性和可靠性。
[Abstract]:High precision identification of 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 parameters is the basis of controller design. In view of the shortcomings of slow identification speed and low precision in the traditional 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 parameter identification method, an improved teaching and learning optimization algorithm is proposed to identify the 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 The algorithm is introduced in the teaching stage and the teaching mechanism is introduced. The teaching ability of strong teachers, improve the speed of algorithm convergence, in the learning stage, step by step learning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learning efficiency, and integrate the reverse learning strategy into small probability variation to increase the possibility of the algorithm jump out of the local optimal. Through the experiment simulation, the proposed algorithm is compared with the basic teaching and learning optimization algorithm and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algorithm. For simultaneous identification of stator resistance, D, q axis inductance and rotor flux linkage have good convergence and reliability.
【作者單位】: 江南大學教育部物聯(lián)網(wǎng)技術應用工程中心;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61572238) 江蘇省杰出青年基金(BK20160001)
【分類號】:TM341;TP18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朱海云;;同步電機的調(diào)頻同步啟動[J];中國設備工程;2007年04期
2 許峻峰;張朝陽;馮江華;王志民;伍理勛;郭淑英;;電動公交車用永磁同步電機實驗研究[J];大功率變流技術;2008年06期
3 ;貝加萊隆重推出8LT系列三相同步電機[J];自動化儀表;2008年07期
4 ;貝加萊推出8LT系列三相同步電機[J];電機與控制應用;2008年07期
5 薛薇;郭彥嶺;陳增強;;永磁同步電機的混沌分析及其電路實現(xiàn)[J];物理學報;2009年12期
6 李巖;;對《降低同步電機總裝下線率》成果的評價[J];中國質(zhì)量;2009年11期
7 唐麗嬋;齊亮;;永磁同步電機的應用現(xiàn)狀與發(fā)展趨勢[J];裝備機械;2011年01期
8 岳明;;永磁同步電機的快速啟動方案設計[J];電子測量技術;2011年04期
9 董磊;馬文忠;胡慧慧;;同步電機并網(wǎng)發(fā)電實驗裝置的開發(fā)[J];實驗科學與技術;2012年04期
10 陸華才;;永磁同步電機無位置傳感器控制介紹[J];電機技術;2012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黃明星;葉云岳;范承志;;復合永磁同步電機的設計與分析[A];2006年全國直線電機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6年
2 劉賢興;霍群海;;優(yōu)化的永磁同步電機滑模變結(jié)構(gòu)控制仿真[A];2006中國電工技術學會電力電子學會第十屆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6年
3 張瑜;路尚書;李崇堅;趙曉坦;李凡;段巍;安虹;雷鳴;;三電平同步電機轉(zhuǎn)子磁場定向控制系統(tǒng)介紹[A];中國計量協(xié)會冶金分會2008年會論文集[C];2008年
4 張瑜;路尚書;李崇堅;趙曉坦;李凡;段巍;安虹;雷鳴;;三電平同步電機轉(zhuǎn)子磁場定向控制系統(tǒng)介紹[A];2008全國第十三屆自動化應用技術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8年
5 王本振;柴鳳;程樹康;;徑向和切向結(jié)構(gòu)永磁同步電機的性能研究[A];第十三屆中國小電機技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6 尹忠剛;鐘彥儒;張瑞峰;曹鈺;;永磁同步電機無速度傳感器新穎控制策略綜述[A];第三屆數(shù)控機床與自動化技術專家論壇論文集[C];2012年
7 孫永海;劉建明;高建民;;一起同步電機不能拖動負載的故障探討[A];魯冀晉瓊粵川遼七省金屬(冶金)學會第十九屆礦山學術交流會論文集(機械電氣卷)[C];2012年
8 王麗梅;;電動汽車永磁同步電機控制器硬件設計[A];西南汽車信息:2011年上半年合刊[C];2011年
9 龍曉軍;于雙和;楊振強;杜佳璐;;基于自抗擾技術的永磁同步電機調(diào)速方法[A];2011年中國智能自動化學術會議論文集(第一分冊)[C];2011年
10 朱洪成;謝寶昌;;獨立變槳永磁同步電機設計[A];第十八屆中國小電機技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4條
1 張永法;F2TP永磁同步電機掀起節(jié)能革命[N];中國紡織報;2007年
2 羅暉;尤尼康欲領航國產(chǎn)高端變頻器市場[N];科技日報;2008年
3 世淮;變頻器發(fā)展趨勢淺析[N];中國電力報;2006年
4 楊雄飛;軋機高效傳動技術[N];世界金屬導報;201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靜;混合動力電動汽車驅(qū)動系統(tǒng)優(yōu)化控制策略研究[D];山東大學;2015年
2 邱鑫;電動汽車用永磁同步電機驅(qū)動系統(tǒng)若干關鍵技術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4年
3 唐校;基于60°坐標系SVPWM的永磁同步電機高效率直接轉(zhuǎn)矩控制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5年
4 陳星;車用機電復合傳動系統(tǒng)機電耦合非線性振動研究[D];北京理工大學;2015年
5 曹海川;電感集成式高速無槽永磁同步電機的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5年
6 牛里;基于參數(shù)辨識的高性能永磁同步電機控制策略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5年
7 楊曉輝;數(shù)控機床中永磁同步電機非線性混沌同步控制算法的研究[D];南昌大學;2015年
8 李玉猛;五相雙轉(zhuǎn)子永磁同步電機設計及其電磁特性研究[D];北京理工大學;2015年
9 張虎;基于永磁同步電機的電動助力轉(zhuǎn)向系統(tǒng)力矩控制算法研究[D];吉林大學;2015年
10 賈廣隆;復合轉(zhuǎn)子定子電勵磁無刷同步電機設計與分析[D];沈陽工業(yè)大學;201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郭彥嶺;永磁同步電機的混沌控制研究[D];天津科技大學;2010年
2 曾文濤;基于DSP的永磁同步電機無位置傳感器控制技術研究與開發(fā)[D];華南理工大學;2015年
3 嚴沛權;永磁同步電機的矢量控制系統(tǒng)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5年
4 王洪杰;基于DSP的永磁同步電機無傳感器控制系統(tǒng)研究[D];天津理工大學;2015年
5 陶澤昊;基于磁通觀測器的永磁同步電機速度跟蹤控制策略研究[D];燕山大學;2015年
6 田永新;車用永磁同步電機驅(qū)動控制系統(tǒng)研究與設計[D];天津理工大學;2015年
7 焦山旺;具有容錯能力的永磁電機矢量控制系統(tǒng)的研究[D];江南大學;2015年
8 成傳柏;內(nèi)置式永磁同步電機模糊PI弱磁算法研究[D];湖南工業(yè)大學;2015年
9 石敏;永磁同步電機高性能弱磁控制策略的研究[D];湖南工業(yè)大學;2015年
10 張仕聰;永磁同步電機驅(qū)動平面欠驅(qū)動2R機械臂的非線性動力特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1973843
本文鏈接:http://www.wukwdryxk.cn/kejilunwen/zidonghuakongzhilunwen/1973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