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不同地貌區(qū)甘薯施肥效果差異及影響因素研究
【學位單位】:西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8
【中圖分類】:S531
【部分圖文】:
12圖 3-1 研究區(qū)地理位置及采樣點、氣象站點分布Fig.3-1 Location of study area and distribution of sampling points and meteorological stations3.1.2 地形地貌重慶市地貌特征是山多河多,地勢沿山脈、河流起伏,南北高、中間低,構成以山地、丘陵為主的地表形態(tài),中山、低山面積達 24136km2,占全市總面積的 75.9%,丘陵面積為10426km2,占 17%,平原面積僅 1971km2,占 2.39%。重慶地貌類型多樣,有中山、低山、高丘陵、中丘陵、低丘陵、緩丘陵、臺地和平壩等 8 個大類。在背斜條形山地中發(fā)育了渝東地區(qū)特有的喀斯特槽谷景觀。在東部和東南的喀斯特山區(qū)則分布著典型的石林、峰林、洼地、殘丘、落水洞、溶洞、暗河、峽谷等喀斯特景觀。中山主要分布于重慶市的東北部和東南部,是由巴山、旗桿山、帽含山、天子山、墨紫山、龍池山、磨盤山、天池山等組成大巴山地,
第三章 材料與方法據源于 2007-2010 年在重慶市執(zhí)行的測土配方施肥試驗,共1)。每個小區(qū)采用完全隨機區(qū)組設計,為保證實驗的精重復,盡量保證區(qū)組內土壤、地形等條件一致,而區(qū)組間m2,周圍設有四個保護行(圖 2)。重慶甘薯大約 6 月份不均勻性,因此避開田邊 2 米。待甘薯成熟后,收獲完對計算采用三個重復的平均值,產量差用施肥產量減去不產量高于無肥區(qū)產量。試驗品種主要包括 60 天、豫薯王
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3.2.4 地形數據數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簡稱 DEM,是通過有限的地形高程數據實現對地面地形的數字化模擬。根據 DEM 圖,可以提取區(qū)域內各種地形因子,包括高程、坡度、坡向等。經過初步的分析發(fā)現,其他地形因子與甘薯產量沒有明顯的關系,因此本研究只利用重慶市數字高程模型(來源于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國際科學數據鏡像網站http://www.gscloud.cn,分辨率為 30m×30m),根據各試驗點的經度、緯度,提取試驗點的海拔數據。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駱樂談;詹生華;趙琳;石江;應武;;甘薯新品系引進篩選試驗[J];杭州農業(yè)與科技;2017年02期
2 王蔭墀;山東省老科協(xié)、山東省農科院作物所"鮮食甘薯品種開發(fā)"課題組;;優(yōu)質鮮食甘薯品種與栽培要點[J];山東蔬菜;2002年01期
3 張嘉欣;張嘉琪;李育軍;黎仲恒;陳景益;植石燦;;甘薯營養(yǎng)與加工研究進展[J];長江蔬菜;2019年02期
4 李銳;;甜糯甘薯里的良苦用心[J];世界熱帶農業(yè)信息;2018年10期
5 劉本福;;新品種、新技術,讓甘薯成了“香餑餑”——訪國家甘薯體系南昌綜合試驗站站長、江西省農業(yè)科學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員 吳問勝[J];農村百事通;2019年16期
6 ;新品種新技術破解甘薯病毒病[J];種業(yè)導刊;2017年11期
7 蔡玉虎;呂釗欽;;履帶式小型甘薯秧蔓處理機的設計[J];農機化研究;2018年03期
8 王海崗;呂建珍;陳凌;王君杰;;不同甘薯品種的生態(tài)適應性比較[J];農業(yè)科技通訊;2017年02期
9 林亮亮;俞祖興;陳云善;吳紹勇;俞兆師;林民洙;;福清市9個甘薯品種比較試驗[J];浙江農業(yè)科學;2017年05期
10 郭小丁;謝一芝;賈趙東;馬佩勇;邊小峰;禹陽;;紫心甘薯品種寧紫薯5號的選育及栽培技術[J];南方農業(yè);2017年12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黃立飛;我國甘薯新病害—莖腐病的研究[D];海南大學;2016年
2 史春余;番茄、甘薯專用有機—無機緩釋肥研制及其生物學效應[D];中國農業(yè)科學院;2003年
3 柳哲勝;甘薯莖線蟲病抗性的分子標記及相關基因片段的克隆[D];中國農業(yè)大學;2005年
4 張勇為;甘薯淀粉酶組織特異性及基因克隆和表達[D];四川大學;2006年
5 陳觀水;甘薯抗病相關基因的克隆與分析[D];福建農林大學;2007年
6 李育明;中國甘薯種質資源遺傳多樣性分析及高淀粉輪回選擇群體改良研究[D];四川農業(yè)大學;2007年
7 羅紅蓉;甘薯(Ipomoea batatas (L.) Lam.)的EST-SSR分子標記和遺傳轉化研究[D];四川大學;2004年
8 程瑞鋒;水培甘薯連續(xù)生產系統(tǒng)構建及根系功能分離機理研究[D];中國農業(yè)科學院;2008年
9 張超凡;湖南甘薯品種遺傳多樣性分析[D];中南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黃哲鴻;甘薯內生細菌的分離及鑒定[D];福建農林大學;2019年
2 林彩玲;不同N肥水平對甘薯營養(yǎng)與食味品質的影響[D];福建農林大學;2019年
3 孫鐘毓;杭州甘薯病毒檢測和脫毒健康種苗培育[D];浙江大學;2019年
4 吳郭杰;甘薯IbHMGR基因的克隆與功能初步研究[D];山東大學;2019年
5 高閏飛;利用形態(tài)學和SSR標記分析中國紫心甘薯育成品種遺傳多樣性[D];中國農業(yè)科學院;2019年
6 崔強旺;菜用甘薯品種的主要農藝性狀及抗寒性研究[D];湖南農業(yè)大學;2018年
7 覃華勇;菜用甘薯水培品種與營養(yǎng)液配方篩選及水培與土培的對比研究[D];湖南農業(yè)大學;2018年
8 向卓亞;甘薯粉絲品質特性及其干燥新工藝研究[D];西南大學;2018年
9 張碧瑩;甘薯鮮榨汁工藝及品質特性研究[D];西南大學;2018年
10 雷雅雲;甘薯病毒病害SPVD抗性鑒定方法比較及品種篩選[D];西南大學;2018年
本文編號:2870141
本文鏈接:http://www.wukwdryxk.cn/nykjlw/nzwlw/2870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