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康德道德形而上學中的“絕對"概念
康德的道德理論,一直以來被認為是根源哲學、本體哲學或者說形而上學式倫理理論的典范。與其在本體論方面所倡導的所謂“哥白尼式的革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蛘哒f是一種“反革命”。這種“革命”與“反革命”同在的理論形式,正是他世界觀構(gòu)建的鮮明特點,也是其思想深刻性本身的真正源泉。
康德思想,便在這樣一對看似矛盾的概念體系當中,成為人類歷史上最尖銳的矛盾— — 思維與存在——的偉大調(diào)和。所以,筆耕文化推薦期刊,要想觸探并把握到康德思想的精髓,首先要在我們的思想深處創(chuàng)建并包容康德的諸多概念矛盾,由此才能登上康德理論探討的平臺。
否則的話,我們關(guān)于康德的任何評述和理論觀點都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因此,深刻全面地立足于康德的本體論哲學理論與道德理論的基礎之上,全力展開對康德的學說,特別是其道德形而上學原理部分的問題研究,以窺見當代社會形成、存在及發(fā)展的重大問題是一項意義重大的理論工作。尤其在國際間·意識形態(tài)的聚榮局面之上,這項內(nèi)容的重要性更加凸顯。
一、“絕對”本體的解構(gòu)與重建在本質(zhì)世界中,當一種矛盾的各股力量被其分別的根基構(gòu)建成深刻地足見“絕對”的時候,即當此矛盾名存實亡,消融于理性的構(gòu)建時,理性便獲得了巨大的進步。人類的思想才能進行一些定量的發(fā)展。在人們的意識形態(tài)領域,毫無根基的認識內(nèi)容最終會被我們的理性認識所淘汰。比如奧斯特所說“宗教的至善概念對道德意向沒有積極作用”,“它對行為沒有意義,除非我們把它當真并錯誤判斷了我們的處境”,就是缺乏理論根據(jù)的臆想,是站不住腳的結(jié)論。_l 因此,無論是何種人類意識領域的內(nèi)容,哪怕在宗教的體系當中的概念,全不可脫離我們深入的理性建構(gòu)。
正如牟宗三先生所說:“西方哲學的傳統(tǒng)所表現(xiàn)的智思與強力自始即無那道德意識所貫注的原始而通透的直悟,而其一切哲學活動皆是就特定的現(xiàn)象或概念,如知識,自然,道德等,而予以反省,施以步步之分解而步步建立起來的,這征象也很明顯的表現(xiàn)于康德的哲學中。”康德的道德觀與其本體論的宏大體系密不可分,后者是前者之所以為之本身的真正內(nèi)容。若脫離其本體來談論他的“自由、至善、目的”,對于康德的本意來說,這些概念之中的存在意義便是虛無。所以說,為了理解康德本人的思路使其為我們當下的存在形式發(fā)揮作用,或者說為了借用康德的偉大,我們必須對其深入全面地挖掘。正如我們奮斗的前提正是這個奮斗的目標一樣,而毫無目標的奮斗,從根本上講也就連其本身也不是了,康德的絕對本體正是我們進行康德倫理學研究本身的必要核心部件。
二、康德“絕對”概念的存在狀態(tài)就像魯迅先生在“封建世界”當中讀出了“滿是‘吃人”的情懷一樣,哪怕是一個剛剛進入哲學、康德哲學的人也不難發(fā)現(xiàn),康德的體系早已寫滿了“人”。僅從本體論意義而言,無論是其《純粹理性批判》還是《實踐理性批判》即世界之本與人的行為之本這兩個方面,全是以人的存在或是講人的絕對存在為理論前提的。這不是一種情懷而是一種理論前提,是其理論之外的東西。
具體看康德的絕對理念,“絕對”二字已然占到了其理論內(nèi)涵的大部分。絕對理念的本性,是康德道德哲學的前提和來源,也是它的內(nèi)容本身。也就是說,如果以諸如此類的思路去研究康德倫理學的相關(guān)內(nèi)容,定然會窺見其倫理學整體架構(gòu)之內(nèi)靈魂般的本質(zhì)精神。而這種精神恰恰是康德哲學當中若隱若現(xiàn)卻又動人心魄的強大力量。可以毫不夸張的說,這股力量決定并構(gòu)建了“當代世界”。
因此,如果我們在對于康德倫理學當中將這種精神與本質(zhì)走失其本真存在形態(tài)的話,哪怕略有所失,那么最后的研究結(jié)論也必然會因為研究深度方面的欠缺遭到重創(chuàng)。正如當下我們在對于康德的研究領域,包括康德哲學,雖然在現(xiàn)實層面來講這種意義對于真正的現(xiàn)實性理論,也并不是說就一定會有絕對的消解或是道德價值的現(xiàn)實意義方面的毀滅式的折損。(是的,從這個角度講,筆者欣然地肯定誤解本身,并認為誤解的力量能將人引向某種深刻,不過也只有深刻了并全面了的誤解才會稍稍表現(xiàn)出其本身的意義。)然而,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的康德倫理學會完全是另外一個東西,至于它到底是什么,價值又有幾何自然又另當別論了。
三、康德“絕對”概念的理論指向康德把世界本身進行人格化的預設,其實是其真正的精神化理論體系的載體,卻又成為了他的哲學體系之所以為康德哲學的絕對局限。這種偉大的“局限”,既讓他“人”化的人類倫理學格局與當下世界我們的道德理論體系有了某種程度上完美的契合,同時又把這種偉大的契合引向了死亡的邊緣。
然而,在此局限的真正含義并不是人們曾經(jīng)看到的世界在“人”之中的某種絕對,或者說不僅僅如此,更多的倒是將此種“絕對”推向其本身的絕對化時不得不隱射出的某種理論前提。
而在探討問題的過程當中,如果某個思路在其演繹的過程當中出現(xiàn)(或產(chǎn)生)了其決然不可能屏蔽的局限的時候,通常此問題本身存在的意義和價值也將不得不使人產(chǎn)生一定的懷疑與批判。E4]但對于康德倫理學而言,此種真正意義上的局限確然給我們的倫理學實際研究工作帶來了寶貴的財富和無限的生機。這就是需要將這種局限放下來,不必去探討其所以為局限的本質(zhì)意義。即我們更多的是去關(guān)注在此種前提(或局限)之下我們究竟可以得到些什么,我們已經(jīng)得到了什么,我們還能得到些什么,我們永遠得不到什么,以及這些東西在我們實際應用的過程當中被串聯(lián)起來的,即在倫理學理論體系的構(gòu)建當中最本質(zhì)與關(guān)鍵的問題是什么。所以,從這些意義上來講,學術(shù)永遠不會要求我們停留于淺薄,世界同我們自身都需要深刻。正如,我們在吃蘋果的時候,沒有果皮會缺乏了其特有的味道,有了便會損失掉了蘋果果肉的純凈感,正是這樣的矛盾存在,才能將蘋果的味道本身引向某種形式的深刻和豐富。而最關(guān)鍵的問題便是,這種深刻和豐富恰恰最接近真實本身?档聜惱韺W當中真正的寶貴財富,又恰恰在這些層面當中被體現(xiàn)出來。但前提我們已然言明,對于康德本質(zhì)與精髓不管其有多么大的甚至是消極的意義,都將是我們也必須成為我們本學科學術(shù)的終極源泉。這便是康德倫理學當中最偉大而富有無限魅力的地方。
四、從“絕對”概念到“絕對命令”
本文編號:5019
本文鏈接:http://www.wukwdryxk.cn/qitalunwen/5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