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手稿的“發(fā)現(xiàn)”
本文選題:“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手稿 + 梁贊諾夫 ; 參考:《江蘇社會科學(xué)》2017年01期
【摘要】:針對梁贊諾夫1923年關(guān)于馬恩文獻情況匯報中,對其在發(fā)現(xiàn)"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手稿上的貢獻的強調(diào),邁耶爾提出了尖銳的反駁意見。邁耶爾強調(diào)"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手稿在伯恩施坦那里的留存情況始終是被人了解的,這一手稿從未消失,所以梁贊諾夫宣稱他首先發(fā)現(xiàn)了這份手稿完全是無稽之談;而在他的《青年恩格斯》的著作中,邁耶爾也從未隱匿這一手稿的情況,而是給出了明確的指示。在此基礎(chǔ)上,邁耶爾批評了梁贊諾夫的個人主義和專制化的作風(fēng)。
[Abstract]:According to Ryazanov's emphasis on his contribution to the discovery of the "German ideology" manuscript in 1923, Mayer put forward a sharp rebuttal. Mayer stressed that the retention of the "German ideology" manuscript in Bernstein had always been known and that it had never disappeared, so Ryazanov claimed that he had first discovered the manuscript as a complete myth; In his book Young Engels, Mayer never hid the manuscript, but gave clear instructions. On that basis, Mayer criticized Ryazanov's individualism and autocracy.
【作者單位】: 南京大學(xué)哲學(xué)系;
【分類號】:A81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愛方;;人——實踐——歷史——對《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的解讀[J];南方論刊;2008年11期
2 趙德江;胡海波;;意識形態(tài)是人類歷史的一個方面——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對意識形態(tài)的歷史考察[J];長白學(xué)刊;2008年02期
3 席華娟;;對《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分工與交往關(guān)系的解讀[J];經(jīng)濟研究導(dǎo)刊;2010年08期
4 袁明琴;;讀《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J];群文天地;2011年18期
5 聶錦芳;;重估《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的地位和價值[J];學(xué)習(xí)與探索;2012年04期
6 張麗;;透過實踐看自然與歷史——以《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為例[J];中共銅仁市委黨校學(xué)報;2012年02期
7 張麗;;透過實踐看自然與歷史——以《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為例[J];中共四川省委黨校學(xué)報;2012年03期
8 張麗;;透過實踐看自然與歷史——以《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為例[J];理論建設(shè);2012年04期
9 程芳;;對《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交往思想的認(rèn)識[J];法制與經(jīng)濟(下旬);2012年11期
10 郝立麗;張明楊;;《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的幸福意蘊初解[J];中共太原市委黨校學(xué)報;2013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楊文森;;《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與人的全面發(fā)展[A];福建師大福清分校2003年會議論文匯編[C];2003年
2 賈東海;;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思想史上閃光的經(jīng)典——紀(jì)念《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寫作160周年[A];2006民族宗教問題高層論壇暨甘肅研究基地年會論文集[C];2006年
3 薛秀軍;;分工與“個人”的全面發(fā)展——《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文本語境中的考察[A];新中國人學(xué)理路——第十一屆全國人學(xué)研討會文集[C];2009年
4 曾凡躍;;論《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費爾巴哈》的個體思想及其獨特視角[A];第八屆暨第七屆全國人學(xué)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5 賈東海;;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思想史上閃光的經(jīng)典——紀(jì)念《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寫作160周年[A];當(dāng)代中國民族宗教問題研究(第2集)[C];2007年
6 孫云龍;;《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費爾巴哈”章Leben概念中譯名評議[A];當(dāng)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9)[C];2011年
7 熊進;;馬克思早期思想中的共產(chǎn)主義概念——以《1844年經(jīng)濟學(xué)哲學(xué)手稿》和《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相關(guān)論述的比較來看[A];2013年全國哲學(xué)倫理學(xué)博士后論壇論文集[C];2013年
8 馬天俊;;馬克思世界觀的二元性——讀《資本論》[A];“虛無主義、形而上學(xué)與資本的邏輯”學(xué)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9 李思孝;;回到馬克思——馬列文論學(xué)習(xí)札記[A];全國馬列文藝論著研究會學(xué)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10 戴勁;;馬克思和胡塞爾論生活世界問題[A];當(dāng)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6)[C];2008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王縱橫;中日學(xué)者對話《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N];光明日報;2010年
2 孫達 中央黨校中青一班學(xué)員;《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基本原理的當(dāng)代意義[N];學(xué)習(xí)時報;2010年
3 北京大學(xué) 聶錦芳;唯物史觀并未止步于《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N];社會科學(xué)報;2013年
4 特約記者 藺慶春;《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電子版“第一編輯稿”公布[N];中國社會科學(xué)報;2010年
5 聶錦芳;《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在文本學(xué)研究的視野內(nèi)[N];光明日報;2006年
6 本版編輯 魏小萍 聶錦芳 韓立新;聚焦《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N];光明日報;2006年
7 韓立新;《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的編輯問題[N];光明日報;2007年
8 ;一種新歷史觀的誕生[N];東方早報;2012年
9 李春放 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世界歷史研究所;在歷史迷霧中探索:馬克思的世界歷史觀[N];中國社會科學(xué)報;2012年
10 張立波;“馬克思主義與全球化——《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的當(dāng)代闡釋”[N];中國教育報;2001年
相關(guān)博士學(xué)位論文 前2條
1 鄧伯軍;《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在中國研究史[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xué);2010年
2 孫云龍;“生活”的發(fā)現(xiàn)與歷史唯物主義的形成[D];復(fù)旦大學(xué);2009年
相關(guān)碩士學(xué)位論文 前10條
1 高倩;《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馬克思人的全面發(fā)展思想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xué);2014年
2 張文君;《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分工與交往思想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xué);2015年
3 胥永惠;《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的分工思想探析[D];山東大學(xué);2016年
4 韓芳;《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歷史唯物主義研究[D];河北大學(xué);2016年
5 粟虎;《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權(quán)利思想及其當(dāng)代意義[D];西南大學(xué);2010年
6 王玉;《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現(xiàn)實的個人”的出場路徑[D];河南大學(xué);2010年
7 張芳;《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的倫理思想初探[D];湖南師范大學(xué);2008年
8 吳曉s,
本文編號:1905718
本文鏈接:http://www.wukwdryxk.cn/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19057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