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國人沒有參與地理大發(fā)現(xiàn)的地理原因
[Abstract]:......
【作者單位】: 南開大學歷史學院
【分類號】:K90;K141;K248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施存龍;歷史沒有允許殷人航渡美洲[J];世界歷史;1995年02期
2 張箭;古代中國人足跡和地理知識的北至[J];歷史研究;1999年06期
3 張箭;開辟歐印新航路的意義、利潤、時間和人選[J];南亞研究季刊;2001年04期
4 張箭;明末清初俄使出訪中國初探[J];清史研究;2001年01期
5 張箭;元朝北疆范圍研究[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0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周智健;徐剛;;保障農民主體地位是新農村建設的關鍵[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1期
2 肖萍;;毛澤東財經干部隊伍建設思想與新中國財經干部隊伍建設[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8年01期
3 金宇飛;;龍山文化與古史傳說的對比研究[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0年03期
4 李曉新;;憲法經濟制度的規(guī)范化分析[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8年01期
5 夏玲,徐靜;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偉大創(chuàng)新——試論鄧小平理論是發(fā)展的理論[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6 方應鴻;;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02期
7 石國亮;;中國共產黨與中華民族精神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2期
8 孫顯元;;二元 多元 和諧[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9 段偉;;救災方式對中國古代司法制度的影響——因災錄囚及其對司法制度的破壞[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10 鄒振環(huán);;《西洋記》的刊刻與明清海防危機中的“鄭和記憶”[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金國平;吳志良;;“火者亞三”生平考略——傳說與事實[A];明史研究論叢(第十輯)[C];2012年
2 吳海濤;;元明之際淮北地區(qū)的社會變遷[A];第二屆淮河文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3 蒲國良;;關于十月革命研究中兩個基本問題的思考[A];紀念十月革命九十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4 趙玉潔;;毛澤東的史學修養(yǎng)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A];北京高校政經、社建教學研究會年會論文集[C];2007年
5 王俊梅;楊蓓;;關于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思考[A];北京高校政經、社建教學研究會年會論文集[C];2007年
6 楊桂宏;;關于山西互助合作問題爭論的評析[A];紀念毛澤東——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10周年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7 馬又清;;以毛澤東統(tǒng)戰(zhàn)理論為指導,做好在新社會階層中的統(tǒng)戰(zhàn)工作[A];紀念毛澤東——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10周年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8 韓震;;論民族精神的歷史性與時代性[A];和諧·創(chuàng)新·發(fā)展——首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文集[C];2007年
9 陸德生;;論鐵軍精神的形成[A];鐵軍精神研究——新四軍成立70周年紀念文集[C];2007年
10 段發(fā)虎;;淺談學術交流對人才成長的促進作用[A];學術交流質量與科技研發(fā)創(chuàng)新——中國科協(xié)第三屆學術交流理論研討會論文集(下)[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寶春;南朝東海徐氏家族文化與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2 洪梅;中古入聲韻在明清韻書中的演變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3 鄒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紀贛閩粵邊區(qū)的社會變遷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4 曹天成;郎世寧在華境遇及其所畫瘦馬研究[D];中央美術學院;2011年
5 陳勇軍;嚴復的制度與國民性互動思想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6 栗志剛;民族認同論[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7 孫巖;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地方黨政關系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8 黃玲;中越跨境民族文學比較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9 吳媛;陜西關中西府方言語音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10 李競艷;晚明士人群體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聶瑩;民國江西茶葉地理[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張春紅;區(qū)位與興衰:以臨清關為中心的個案研究(1429—1930)[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段曉軍;中國兒童鋼琴啟蒙教材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4 許作海;魏煥《皇明九邊考》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5 劉錦;葉向高《四夷考·北虜考》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6 顏培;跨文化書寫[D];江南大學;2010年
7 管亞男;《律呂正義.續(xù)編》的初步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8 閻銘;明清士大夫與耶穌會士譯著[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9 廖凱軍;明代游記、小說與戲曲中的海外國家形象[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10 何長江;中國當代室內設計中對傳統(tǒng)空間倫理的繼承[D];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09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薇;;鄭和下西洋與地理大發(fā)現(xiàn)比較研究[J];咸寧學院學報;2008年04期
2 陸偉芳;;試論地理大發(fā)現(xiàn)的前因和后果——紀念哥倫布到達美洲500周年[J];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2年04期
3 姜守明;;世界地理大發(fā)現(xiàn)[J];大自然探索;2005年12期
4 于民;;關于地理大發(fā)現(xiàn)的概念內涵——對高教版《世界史·近代史編》有關內容的幾點思考[J];歷史教學(高校版);2007年07期
5 叢揚;;寵辱瞬息間——湯若望在順康之際政局中的高潮與低谷[J];科教文匯(下旬刊);2007年12期
6 于民;;鄭和下西洋與地理大發(fā)現(xiàn)[J];蘭臺世界;2011年16期
7 沈堅;地理大發(fā)現(xiàn)后流向新大陸的移民潮[J];史林;1993年04期
8 郭友亮;;鄭和未完成“地理大發(fā)現(xiàn)”原因探析[J];內蒙古電大學刊;2008年05期
9 于民;;鄭和下西洋與地理大發(fā)現(xiàn)的概念專屬性[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10 ;《西方人東來之后》簡介[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箭;;應當怎樣評價地理大發(fā)現(xiàn)的主要代表人物——以哥倫布、麥哲倫等為例[A];“睦鄰友好”鄭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2 陳述彭;;對地理與空間信息協(xié)調工作的建議[A];地理空間信息技術與數(shù)字江蘇論壇文集[C];2001年
3 武巍;劉衛(wèi)東;;金融地理研究進展[A];中國地理學會2004年學術年會暨海峽兩岸地理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4年
4 李可;;論鄭和的創(chuàng)新精神[A];2005:歷史的輝煌——紀念昆明建城1240周年、鄭和下西洋600周年、護國運動90周年[C];2005年
5 高子平;;全球化的中性特征[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年會文集(2007年度)(世界經濟·國際政治·國際關系學科卷)[C];2007年
6 項春;;地理標準化思維之研究[A];認識地理過程 關注人類家園——中國地理學會2003年學術年會文集[C];2003年
7 李思孝;;馬克思“世界文學”的現(xiàn)實意義[A];馬列文論研究——全國馬列文藝論著研究會十九屆、二十屆、二十一屆、二十二屆年會論文集[C];2002年
8 施晶晶;林暉;李志杰;;地理可視化與地理協(xié)作之整合[A];中國地理學會2004年學術年會暨海峽兩岸地理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4年
9 楊旭;楊志玲;甘光標;傅君曉;;葛藤纖維性質及其地理和年齡變異[A];第八屆全國藥用植物及植物藥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10 張峻嘉;;經濟地理在臺灣的研究與發(fā)展[A];海峽兩岸地理學術研討會暨2001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素素;海洋文化提供的不僅是一種視野,更是一種境界[N];大連日報;2009年
2 ;“動態(tài)”集群[N];網絡世界;2003年
3 見習記者 肖宇 實習生 鄒珊珊 鄔經華 市八中高三地理高級教師;地理:強化自然和人文內涵[N];重慶商報;2005年
4 本報記者 衛(wèi)新華 實習生 吳霞;地理:范圍擴大 結合實際[N];重慶日報;2004年
5 楊軍 整理;探索地理的多彩世界[N];中華新聞報;2003年
6 記者 晉雅芬;《中國國家地理》發(fā)行逾百萬冊[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6年
7 子非魚;《國家地理》需要啥樣攝影師和編輯[N];中國攝影報;2006年
8 記者 張仲增;福建公眾地理信息服務網站開通[N];中國測繪報;2008年
9 本報記者 張兆軍 通訊員 石明山;中科院長春地理所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狀[N];科技日報;2001年
10 癸未;地域地理地緣 名人名牌名城[N];宜昌日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蕤;西夏地理初探[D];復旦大學;2005年
2 李亞敏;海洋秩序在國際秩序變遷中的地位與作用[D];中共中央黨校;2007年
3 梅新林;中國古代文學地理形態(tài)與演變[D];上海師范大學;2004年
4 劉謙功;荷蘭陶瓷之都代爾夫特崛起的歷史動因與現(xiàn)實意義[D];清華大學;2007年
5 王思遠;基于地理時空數(shù)據庫的中國近期土地利用/土地覆蓋變化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遙感應用研究所);2002年
6 王興亮;愛國之道,始自一鄉(xiāng)[D];復旦大學;2007年
7 徐占忱;區(qū)域企業(yè)集群耦合互動創(chuàng)新機理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06年
8 張漢堯;云南牽牛花地理群多樣性演化、遺傳基礎和重瓣基因標記的研究[D];華南熱帶農業(yè)大學;2006年
9 袁立科;鄰近對技術創(chuàng)新的影響研究[D];重慶大學;2007年
10 于銘;中國產業(yè)集聚與區(qū)域經濟增長問題研究[D];遼寧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錢林;優(yōu)化高中學生地理學習策略的實驗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3年
2 倪雅萍;地理校本課程開發(fā)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5年
3 陳德融;校本課程下地理研究性學習的探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5年
4 常瑞平;中學地理研究性學習的理論與實踐探討[D];河北師范大學;2005年
5 葛安樂;高中生地理學習策略調查與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3年
6 彭云紅;試論“說課”與地理教師素質的提高[D];云南師范大學;2005年
7 蔡曉娣;地理研究性學習實踐探索[D];遼寧師范大學;2002年
8 朱衛(wèi)青;中學地理互動教學探索與實踐[D];山東師范大學;2005年
9 鄧超群;地理標志的法律保護[D];西南政法大學;2006年
10 劉會玲;土壤鉀素地理平衡點研究[D];河北農業(yè)大學;2002年
,本文編號:2481808
本文鏈接:http://www.wukwdryxk.cn/shekelunwen/renwendili/2481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