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城市綠地地上碳儲量估算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12-25 10:06
溫室氣體的排放引起的溫室效應使得氣候變化已成為當今全球共同面臨的重大問題。在這些溫室氣體中,二氧化碳對氣候變暖的影響最大。城市綠地作為城市生態(tài)系統(tǒng)中自然成分的主體,在調節(jié)全球碳循環(huán),減緩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增加的過程中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定量研究城市綠地碳儲量可以更好地理解城市綠地在全球碳循環(huán)中減少溫室氣體二氧化碳排放的作用,并能為城市綠地規(guī)劃和管理提供理論依據(jù)。遙感技術可以即時、有效、大尺度的估算植被碳儲量,更可以長期監(jiān)測碳儲量的動態(tài)變化,因此利用遙感數(shù)據(jù)可以更加省時省力地對城市綠地碳儲量進行估測和空間分布的預測。本文以西安市城市綠地為研究對象,采用地面調查資料與遙感影像相結合的方式,對西安城市綠地地上碳儲量變化進行估測。首先建立了適用于西安地區(qū)的11種灌木單株生物量模型;然后利用2010年Landsat影像,結合樣地調查估算得到的實測碳儲量數(shù)據(jù),建立植被指數(shù)與城市綠地地上碳儲量估算模型;在此基礎上,基于2004年、2010年和2013年三期Landsat遙感數(shù)據(jù),通過所建立模型分別估算了2004年、2010年和2013年西安城市綠地地上碳儲量,并分析了其時空動態(tài)變化特征及引起時空分布...
【文章來源】: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陜西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153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獻綜述
1.1 研究背景與研究意義
1.2 研究進展
1.2.1 全球氣候變暖的成因與影響
1.2.2 灌木生物量模型研究
1.2.2.1 生物量模型研究
1.2.2.2 單木生物量模型
1.2.3 遙感與植被碳儲量監(jiān)測
1.2.3.1 遙感的涵義與意義
1.2.3.2 遙感技術在植被碳儲量監(jiān)測中的應用
1.2.3.3 植被指數(shù)的應用
1.2.3.4 基于遙感的植被生物量及碳儲量估算分析方法
1.2.3.5 基于遙感的動態(tài)監(jiān)測相對輻射校正方法
1.2.4 城市綠地碳儲量研究進展
1.2.4.1 城市綠地的概念
1.2.4.2 城市綠地的固碳功能
1.2.4.3 城市綠地碳儲量研究概況
1.2.5 文獻綜述小結
第二章 研究目標與研究內容
2.1 主要研究目標
2.2 主要研究內容
2.3 技術路線
第三章 研究區(qū)概況及遙感數(shù)據(jù)介紹
3.1 自然概況
3.1.1 地理位置
3.1.2 地質地貌與氣候
3.2 社會經(jīng)濟概況
3.2.1 人.狀況
3.2.2 經(jīng)濟及產(chǎn)業(yè)發(fā)展狀況
3.3 植被概述
3.4 綠地系統(tǒng)及園林綠地資源情況
3.4.1 綠地系統(tǒng)布局結構
3.4.2 園林綠地資源情況
3.5 遙感數(shù)據(jù)
第四章 西安市主要城市綠化灌木單株生物量估算模型
4.1 研究方法
4.1.1 數(shù)據(jù)獲取
4.1.2 數(shù)據(jù)分析
4.1.2.1 模型自變量的選擇
4.1.2.2 模型的選取
4.2 結果與分析
4.2.1 模型的建立與篩選
4.2.1.1 11種灌木變量間相關系數(shù)
4.2.1.2 11種灌木各器官生物量與個體生物量模型的建立
4.2.2 模型精度檢驗
4.3 討論
第五章 基于植被指數(shù)的城市綠地地上碳儲量估算模型構建
5.1 材料與方法
5.1.1 研究區(qū)概況
5.1.2 研究方法
5.1.2.1 遙感影像的獲取
5.1.2.2 遙感影像預處理
5.1.2.3 樣點設置和數(shù)據(jù)收集
5.1.2.4 城市綠地地上生物量計算
5.1.2.5 城市綠地地上碳儲量計算
5.1.2.6 植被指數(shù)提取
5.1.2.7 城市綠地地上碳儲量估算模型建立
5.3 結果與分析
5.3.1 城市綠地地上碳儲量與植被指數(shù)模型擬合
5.3.2 城市綠地地上碳儲量最佳估算模型
5.3.3 模型精度的檢驗
5.4 討論
5.4.1 植被指數(shù)與城市綠地地上碳儲量的關系
5.4.2 影響碳儲量估算精度的因素
第六章 西安市城市綠地地上碳儲量時空動態(tài)變化
6.1 材料與方法
6.1.1 遙感影像的獲取
6.1.2 研究方法
6.1.2.1 遙感影像預處理
6.1.2.2 相對輻射校正
6.1.2.3 西安城市綠地地上碳儲量估算
6.1.2.4 西安城市綠地地上碳儲量時空動態(tài)變化特征分析
6.2 結果與分析
6.2.1 相對輻射校正的影響
6.2.2 校正結果評價
6.2.3 城市綠地地上碳儲量和碳密度時間變化特征
6.2.3.1 城市綠地地上碳儲量、碳密度總體時間變化
6.2.3.2 一環(huán)、二環(huán)、繞城高速間城市綠地地上碳儲量和碳密度時間變化
6.2.3.3 緩沖區(qū)城市綠地地上碳儲量和碳密度時間變化
6.2.4 城市綠地地上碳儲量和碳密度空間變化特征
6.2.4.1 城市綠地地上碳儲量和碳密度總體空間變化
6.2.4.2 城市綠地地上碳儲量和碳密度沿一環(huán)、二環(huán)、繞城高速間梯度空間變化
6.2.4.3 城市綠地地上碳儲量和碳密度沿不同軸線梯度空間變化
6.2.4.4 城市綠地地上碳儲量和碳密度沿緩沖區(qū)梯度空間變化
6.2.5 城市綠地地上碳儲量變化空間動態(tài)特征
6.2.5.1 城市綠地地上碳儲量變化的總體空間動態(tài)
6.2.5.2 城市綠地地上碳儲量變化沿一環(huán)、二環(huán)、繞城高速間梯度空間動態(tài)
6.2.5.3 城市綠地地上碳儲量變化沿緩沖區(qū)梯度空間動態(tài)
6.3 討論
6.3.1 城市綠地地上碳儲量變化監(jiān)測
6.3.2 影響城市綠地地上碳儲量分布變化的原因
6.3.2.1 降雨因子的影響
6.3.2.2 政府政策導向和重大城市生態(tài)綠化工程的影響
6.3.2.3 大樹進城
6.3.2.4 大事件的影響
第七章 結論與展望
7.1 主要結論
7.2 本研究的創(chuàng)新點
7.3 本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參考文獻
附錄
縮略詞
致謝
作者簡介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Spatial dynamics of aboveground carbon stock in urban green space:a case study of Xi’an,China[J]. ZhengYang YAO,JianJun LIU,XiaoWen ZHAO,DongFeng LONG,Li WANG. Journal of Arid Land. 2015(03)
[2]Estimating aboveground biomass in Mu Us Sandy Land using Landsat spectral derived vegetation indices over the past 30 years[J]. Feng YAN,Bo WU,YanJiao WANG. Journal of Arid Land. 2013(04)
[3]西安市4種城市綠化灌木單株生物量估算模型[J]. 姚正陽,劉建軍. 應用生態(tài)學報. 2014(01)
[4]北京市大興區(qū)毛白楊生物量模型的研建[J]. 楊麗. 河北林果研究. 2011(04)
[5]南京城市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碳儲量和碳密度[J]. 王祖華,劉紅梅,關慶偉,王曉杰,郝俊鵬,凌寧,石聰. 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1(04)
[6]城鎮(zhèn)綠地植被固碳量遙感測算模型的設計[J]. 周堅華,胡永紅,周一凡,俞立中. 生態(tài)學報. 2010(20)
[7]東北天然次生林下木樹種生物量的相對生長[J]. 李曉娜,國慶喜,王興昌,鄭海富. 林業(yè)科學. 2010(08)
[8]偽不變特征法在遙感影像歸一化處理中的應用[J]. 郭麗峰,高小紅,亢健,孟小前. 遙感技術與應用. 2009(05)
[9]Changes in forest biomass carbon stock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between 1989 and 2003[J]. YANG Kun1,2,GUAN Dongsheng1, 1.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275,China. 2.Pearl River Basin Water Resource Protection Bureau,The Ministry of Environment Protection of China and The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 of China,Guangzhou 510611,Chin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8(12)
[10]遙感動態(tài)監(jiān)測中的相對輻射校正方法研究[J]. 鄧書斌,武紅敢,江濤. 遙感信息. 2008(04)
博士論文
[1]中國城市建成區(qū)植被結構特征和碳吸收[D]. 史琰.浙江大學 2013
碩士論文
[1]馬鞍山市城市森林碳儲量及分布格局研究[D]. 吳飛.安徽農業(yè)大學 2012
[2]川西北地區(qū)主要灌叢類型生物量及其模型的研究[D]. 王玲.四川農業(yè)大學 2009
[3]基于CITYgreen模型的城市森林生態(tài)效益評價研究[D]. 鄭中霖.上海師范大學 2006
本文編號:2937441
【文章來源】: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陜西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153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獻綜述
1.1 研究背景與研究意義
1.2 研究進展
1.2.1 全球氣候變暖的成因與影響
1.2.2 灌木生物量模型研究
1.2.2.1 生物量模型研究
1.2.2.2 單木生物量模型
1.2.3 遙感與植被碳儲量監(jiān)測
1.2.3.1 遙感的涵義與意義
1.2.3.2 遙感技術在植被碳儲量監(jiān)測中的應用
1.2.3.3 植被指數(shù)的應用
1.2.3.4 基于遙感的植被生物量及碳儲量估算分析方法
1.2.3.5 基于遙感的動態(tài)監(jiān)測相對輻射校正方法
1.2.4 城市綠地碳儲量研究進展
1.2.4.1 城市綠地的概念
1.2.4.2 城市綠地的固碳功能
1.2.4.3 城市綠地碳儲量研究概況
1.2.5 文獻綜述小結
第二章 研究目標與研究內容
2.1 主要研究目標
2.2 主要研究內容
2.3 技術路線
第三章 研究區(qū)概況及遙感數(shù)據(jù)介紹
3.1 自然概況
3.1.1 地理位置
3.1.2 地質地貌與氣候
3.2 社會經(jīng)濟概況
3.2.1 人.狀況
3.2.2 經(jīng)濟及產(chǎn)業(yè)發(fā)展狀況
3.3 植被概述
3.4 綠地系統(tǒng)及園林綠地資源情況
3.4.1 綠地系統(tǒng)布局結構
3.4.2 園林綠地資源情況
3.5 遙感數(shù)據(jù)
第四章 西安市主要城市綠化灌木單株生物量估算模型
4.1 研究方法
4.1.1 數(shù)據(jù)獲取
4.1.2 數(shù)據(jù)分析
4.1.2.1 模型自變量的選擇
4.1.2.2 模型的選取
4.2 結果與分析
4.2.1 模型的建立與篩選
4.2.1.1 11種灌木變量間相關系數(shù)
4.2.1.2 11種灌木各器官生物量與個體生物量模型的建立
4.2.2 模型精度檢驗
4.3 討論
第五章 基于植被指數(shù)的城市綠地地上碳儲量估算模型構建
5.1 材料與方法
5.1.1 研究區(qū)概況
5.1.2 研究方法
5.1.2.1 遙感影像的獲取
5.1.2.2 遙感影像預處理
5.1.2.3 樣點設置和數(shù)據(jù)收集
5.1.2.4 城市綠地地上生物量計算
5.1.2.5 城市綠地地上碳儲量計算
5.1.2.6 植被指數(shù)提取
5.1.2.7 城市綠地地上碳儲量估算模型建立
5.3 結果與分析
5.3.1 城市綠地地上碳儲量與植被指數(shù)模型擬合
5.3.2 城市綠地地上碳儲量最佳估算模型
5.3.3 模型精度的檢驗
5.4 討論
5.4.1 植被指數(shù)與城市綠地地上碳儲量的關系
5.4.2 影響碳儲量估算精度的因素
第六章 西安市城市綠地地上碳儲量時空動態(tài)變化
6.1 材料與方法
6.1.1 遙感影像的獲取
6.1.2 研究方法
6.1.2.1 遙感影像預處理
6.1.2.2 相對輻射校正
6.1.2.3 西安城市綠地地上碳儲量估算
6.1.2.4 西安城市綠地地上碳儲量時空動態(tài)變化特征分析
6.2 結果與分析
6.2.1 相對輻射校正的影響
6.2.2 校正結果評價
6.2.3 城市綠地地上碳儲量和碳密度時間變化特征
6.2.3.1 城市綠地地上碳儲量、碳密度總體時間變化
6.2.3.2 一環(huán)、二環(huán)、繞城高速間城市綠地地上碳儲量和碳密度時間變化
6.2.3.3 緩沖區(qū)城市綠地地上碳儲量和碳密度時間變化
6.2.4 城市綠地地上碳儲量和碳密度空間變化特征
6.2.4.1 城市綠地地上碳儲量和碳密度總體空間變化
6.2.4.2 城市綠地地上碳儲量和碳密度沿一環(huán)、二環(huán)、繞城高速間梯度空間變化
6.2.4.3 城市綠地地上碳儲量和碳密度沿不同軸線梯度空間變化
6.2.4.4 城市綠地地上碳儲量和碳密度沿緩沖區(qū)梯度空間變化
6.2.5 城市綠地地上碳儲量變化空間動態(tài)特征
6.2.5.1 城市綠地地上碳儲量變化的總體空間動態(tài)
6.2.5.2 城市綠地地上碳儲量變化沿一環(huán)、二環(huán)、繞城高速間梯度空間動態(tài)
6.2.5.3 城市綠地地上碳儲量變化沿緩沖區(qū)梯度空間動態(tài)
6.3 討論
6.3.1 城市綠地地上碳儲量變化監(jiān)測
6.3.2 影響城市綠地地上碳儲量分布變化的原因
6.3.2.1 降雨因子的影響
6.3.2.2 政府政策導向和重大城市生態(tài)綠化工程的影響
6.3.2.3 大樹進城
6.3.2.4 大事件的影響
第七章 結論與展望
7.1 主要結論
7.2 本研究的創(chuàng)新點
7.3 本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參考文獻
附錄
縮略詞
致謝
作者簡介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Spatial dynamics of aboveground carbon stock in urban green space:a case study of Xi’an,China[J]. ZhengYang YAO,JianJun LIU,XiaoWen ZHAO,DongFeng LONG,Li WANG. Journal of Arid Land. 2015(03)
[2]Estimating aboveground biomass in Mu Us Sandy Land using Landsat spectral derived vegetation indices over the past 30 years[J]. Feng YAN,Bo WU,YanJiao WANG. Journal of Arid Land. 2013(04)
[3]西安市4種城市綠化灌木單株生物量估算模型[J]. 姚正陽,劉建軍. 應用生態(tài)學報. 2014(01)
[4]北京市大興區(qū)毛白楊生物量模型的研建[J]. 楊麗. 河北林果研究. 2011(04)
[5]南京城市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碳儲量和碳密度[J]. 王祖華,劉紅梅,關慶偉,王曉杰,郝俊鵬,凌寧,石聰. 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1(04)
[6]城鎮(zhèn)綠地植被固碳量遙感測算模型的設計[J]. 周堅華,胡永紅,周一凡,俞立中. 生態(tài)學報. 2010(20)
[7]東北天然次生林下木樹種生物量的相對生長[J]. 李曉娜,國慶喜,王興昌,鄭海富. 林業(yè)科學. 2010(08)
[8]偽不變特征法在遙感影像歸一化處理中的應用[J]. 郭麗峰,高小紅,亢健,孟小前. 遙感技術與應用. 2009(05)
[9]Changes in forest biomass carbon stock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between 1989 and 2003[J]. YANG Kun1,2,GUAN Dongsheng1, 1.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275,China. 2.Pearl River Basin Water Resource Protection Bureau,The Ministry of Environment Protection of China and The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 of China,Guangzhou 510611,Chin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8(12)
[10]遙感動態(tài)監(jiān)測中的相對輻射校正方法研究[J]. 鄧書斌,武紅敢,江濤. 遙感信息. 2008(04)
博士論文
[1]中國城市建成區(qū)植被結構特征和碳吸收[D]. 史琰.浙江大學 2013
碩士論文
[1]馬鞍山市城市森林碳儲量及分布格局研究[D]. 吳飛.安徽農業(yè)大學 2012
[2]川西北地區(qū)主要灌叢類型生物量及其模型的研究[D]. 王玲.四川農業(yè)大學 2009
[3]基于CITYgreen模型的城市森林生態(tài)效益評價研究[D]. 鄭中霖.上海師范大學 2006
本文編號:2937441
本文鏈接:http://www.wukwdryxk.cn/shoufeilunwen/nykjbs/293744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