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植株對七種農藥的吸收、轉運及其機制
發(fā)布時間:2021-01-21 06:53
土壤中的農藥殘留會引起一系列環(huán)境危害,也會被農作物吸收富集,對食品安全和人畜健康造成潛在威脅。研究作物對殘留農藥的吸收、轉運及其吸收機制對于農藥的風險評估、新農藥的創(chuàng)制以及殘留農藥的植物修復均有重要參考意義。本文以廣泛種植的主食作物小麥為模式植物,用水培實驗研究了:小麥對七種典型常用農藥(呋蟲胺、噻蟲嗪、吡蟲啉、咪唑乙煙酸、嘧菌酯、丙環(huán)唑、毒死蜱,-0.549<log Kow<4.7)的吸收、轉運規(guī)律、亞細胞分布規(guī)律、吸收途徑和吸收機理;吸收機理的差異,以疏水性差別較大的吡蟲啉和丙環(huán)唑,研究了其在不同作物根部的吸收及關鍵控制因素,同時測定了不同類型土壤對吡蟲啉和丙環(huán)唑的吸附,并對不同土壤中小麥對吡蟲啉和丙環(huán)唑的吸收進行評價。主要結果歸納如下:(1)除毒死蜱外,其余6種農藥均可在小麥植株中轉運,呋蟲胺、噻蟲嗪、吡蟲啉的轉運能力強于咪唑乙煙酸、嘧菌酯、丙環(huán)唑和毒死蜱,主要積累在葉部,后者主要積累在根部。對于log Dow(pH調整的log Kow)<1的農藥,其根部富集因子(Root bioconcentr...
【文章來源】:浙江大學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154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縮略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獻綜述
1 根對有機污染物的吸收
1.1 根吸收過程及機理
1.2 根吸收富集的評估
1.3 影響根部吸收富集的因素
1.3.1 有機污染物理化性質
1.3.1.1 疏水性和水溶解度
1.3.1.2 酸解離常數
1.3.1.3 分子量和分子結構
1.3.2 植物組成
1.3.3 土壤性質
1.3.3.1 土壤吸附
1.3.3.2 土壤微生物
2 根向莖葉的轉運
2.1 轉運的過程及機理
2.2 轉運的評估
2.3 影響轉運的因素
2.3.1 有機污染物理化性質
2.3.1.1 疏水性
2.3.1.2 離子化程度
2.3.1.3 分子結構
2.3.2 蒸騰作用
3 影響根部吸收及向莖葉轉運的其他因素
3.1 生長稀釋
3.2 亞細胞分布
4 植物對農藥吸收、轉運的研究現狀
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義
第二章 小麥對農藥的吸收、轉運
1 引言
2 材料與方法
2.1 藥品與試劑
2.2 儀器與設備
2.3 小麥苗準備及培養(yǎng)條件
2.4 水培暴露實驗
2.5 殘留提取與分析
2.5.1 殘留提取
2.5.1.1 呋蟲胺在小麥中的提取
2.5.1.2 噻蟲嗪、吡蟲啉、咪唑乙煙酸在小麥中的提取
2.5.1.3 嘧菌酯、丙環(huán)唑、毒死蜱在小麥中的提取
2.5.1.4 七種農藥在水中的提取
2.5.2 添加回收
2.5.3 檢測條件
2.5.3.1 呋蟲胺、噻蟲嗪、吡蟲啉、咪唑乙煙酸
2.5.3.2 嘧菌酯、丙環(huán)唑、毒死蜱
2.6 結果計算
2.7 數據分析
3 結果與討論
3.1 添加回收率
3.2 植物毒性
3.3 農藥在營養(yǎng)液中的殘留動態(tài)
3.4 小麥對農藥的吸收積累
3.5 小麥對農藥的生物富集因子(BCFs)
3.6 農藥在小麥植株中的轉運因子(TFs)
4 小結
第三章 農藥在小麥組織亞細胞組分中的分布
1 引言
2 材料與方法
2.1 藥品與試劑
2.2 儀器與設備
2.3 小麥苗準備及培養(yǎng)條件
2.4 水培暴露實驗
2.5 小麥組織亞細胞組分分離步驟
2.6 殘留提取與分析
2.7 結果計算
2.8 數據分析
3 結果討論
3.1 農藥在小麥組織中的亞細胞分布
3.2 農藥的亞細胞組分生物富集因子(SFCF)
3.3 農藥亞細胞分布與其在小麥中積累轉運的關系
4 小結
第四章 小麥根對農藥的吸收機理
1 引言
2 材料與方法
2.1 藥品與試劑
2.2 儀器與設備
2.3 小麥苗準備及培養(yǎng)條件
2.4 小麥根吸附實驗
2.5 小麥呼吸抑制與水通道蛋白抑制實驗
2.6 殘留提取與分析
2.7 結果計算
2.8 數據分析
3 結果與討論
3.1 根吸附實驗
3.2 小麥呼吸抑制與水通道蛋白抑制實驗
4 小結
第五章 吡蟲啉和丙環(huán)唑在不同作物根中的吸收、富集
1 引言
2 材料與方法
2.1 藥品與試劑
2.2 儀器與設備
2.3 種苗準備及培養(yǎng)條件
2.4 水培暴露實驗
2.5 殘留分析
2.6 添加回收
2.7 結果計算
2.8 數據分析
3 結果與討論
3.1 添加回收率
3.2 吡蟲啉和丙環(huán)唑在營養(yǎng)液中的消解
3.3 吡蟲啉的吸收、富集
3.3.1 五種作物對吡蟲啉的根吸收
3.3.2 吡蟲啉在五種作物中的RCF
3.3.3 影響吡蟲啉根部吸收、富集的因素
3.4 丙環(huán)唑的吸收、富集
3.4.1 五種作物對丙環(huán)唑的根吸收
3.4.2 丙環(huán)唑在五種作物中的RCF
3.4.3 影響丙環(huán)唑根部吸收、富集的因素
4 小結
第六章 吡蟲啉和丙環(huán)唑在土壤中的吸附及小麥吸收
1 引言
2 材料與方法
2.1 藥品與試劑
2.2 儀器與設備
2.3 供試土壤
2.4 吸附實驗
2.5 土壤中小麥吸收實驗
2.6 殘留提取分析
2.6.1 殘留提取
2.6.1.1 土壤
2.6.1.2 小麥植株
2.6.1.3 原位孔隙水
2.6.2 土壤添加回收
2.6.3 檢測條件
2.7 結果計算
2.8 數據分析
3 結果與討論
3.1 土壤吸附
3.1.1 吡蟲啉在土壤中吸附
3.1.2 丙環(huán)唑在土壤中吸附
3.2 小麥在不同地區(qū)土壤中對吡蟲啉和丙環(huán)唑的吸收
3.2.1 添加回收率
3.2.2 不同土壤中小麥對吡蟲啉的吸收
3.2.2.1 土壤及原位孔隙水中吡蟲啉濃度變化
3.2.2.2 小麥植株中吡蟲啉的吸收濃度
3.2.2.3 基于土壤濃度的小麥吸收評價
3.2.2.4 基于原位孔隙水濃度的小麥吸收評價
3.2.3 不同土壤中小麥對丙環(huán)唑的吸收
3.2.3.1 土壤及原位孔隙水中丙環(huán)唑濃度變化
3.2.3.2 小麥植株中丙環(huán)唑的吸收濃度
3.2.3.3 基于土壤濃度的小麥吸收評價
3.2.3.4 基于原位孔隙水濃度的小麥吸收評價
4 小結
第七章 結論與研究展望
1 結論
2 主要創(chuàng)新點
3 研究展望
參考文獻
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研究成果
致謝
本文編號:2990691
【文章來源】:浙江大學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154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縮略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獻綜述
1 根對有機污染物的吸收
1.1 根吸收過程及機理
1.2 根吸收富集的評估
1.3 影響根部吸收富集的因素
1.3.1 有機污染物理化性質
1.3.1.1 疏水性和水溶解度
1.3.1.2 酸解離常數
1.3.1.3 分子量和分子結構
1.3.2 植物組成
1.3.3 土壤性質
1.3.3.1 土壤吸附
1.3.3.2 土壤微生物
2 根向莖葉的轉運
2.1 轉運的過程及機理
2.2 轉運的評估
2.3 影響轉運的因素
2.3.1 有機污染物理化性質
2.3.1.1 疏水性
2.3.1.2 離子化程度
2.3.1.3 分子結構
2.3.2 蒸騰作用
3 影響根部吸收及向莖葉轉運的其他因素
3.1 生長稀釋
3.2 亞細胞分布
4 植物對農藥吸收、轉運的研究現狀
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義
第二章 小麥對農藥的吸收、轉運
1 引言
2 材料與方法
2.1 藥品與試劑
2.2 儀器與設備
2.3 小麥苗準備及培養(yǎng)條件
2.4 水培暴露實驗
2.5 殘留提取與分析
2.5.1 殘留提取
2.5.1.1 呋蟲胺在小麥中的提取
2.5.1.2 噻蟲嗪、吡蟲啉、咪唑乙煙酸在小麥中的提取
2.5.1.3 嘧菌酯、丙環(huán)唑、毒死蜱在小麥中的提取
2.5.1.4 七種農藥在水中的提取
2.5.2 添加回收
2.5.3 檢測條件
2.5.3.1 呋蟲胺、噻蟲嗪、吡蟲啉、咪唑乙煙酸
2.5.3.2 嘧菌酯、丙環(huán)唑、毒死蜱
2.6 結果計算
2.7 數據分析
3 結果與討論
3.1 添加回收率
3.2 植物毒性
3.3 農藥在營養(yǎng)液中的殘留動態(tài)
3.4 小麥對農藥的吸收積累
3.5 小麥對農藥的生物富集因子(BCFs)
3.6 農藥在小麥植株中的轉運因子(TFs)
4 小結
第三章 農藥在小麥組織亞細胞組分中的分布
1 引言
2 材料與方法
2.1 藥品與試劑
2.2 儀器與設備
2.3 小麥苗準備及培養(yǎng)條件
2.4 水培暴露實驗
2.5 小麥組織亞細胞組分分離步驟
2.6 殘留提取與分析
2.7 結果計算
2.8 數據分析
3 結果討論
3.1 農藥在小麥組織中的亞細胞分布
3.2 農藥的亞細胞組分生物富集因子(SFCF)
3.3 農藥亞細胞分布與其在小麥中積累轉運的關系
4 小結
第四章 小麥根對農藥的吸收機理
1 引言
2 材料與方法
2.1 藥品與試劑
2.2 儀器與設備
2.3 小麥苗準備及培養(yǎng)條件
2.4 小麥根吸附實驗
2.5 小麥呼吸抑制與水通道蛋白抑制實驗
2.6 殘留提取與分析
2.7 結果計算
2.8 數據分析
3 結果與討論
3.1 根吸附實驗
3.2 小麥呼吸抑制與水通道蛋白抑制實驗
4 小結
第五章 吡蟲啉和丙環(huán)唑在不同作物根中的吸收、富集
1 引言
2 材料與方法
2.1 藥品與試劑
2.2 儀器與設備
2.3 種苗準備及培養(yǎng)條件
2.4 水培暴露實驗
2.5 殘留分析
2.6 添加回收
2.7 結果計算
2.8 數據分析
3 結果與討論
3.1 添加回收率
3.2 吡蟲啉和丙環(huán)唑在營養(yǎng)液中的消解
3.3 吡蟲啉的吸收、富集
3.3.1 五種作物對吡蟲啉的根吸收
3.3.2 吡蟲啉在五種作物中的RCF
3.3.3 影響吡蟲啉根部吸收、富集的因素
3.4 丙環(huán)唑的吸收、富集
3.4.1 五種作物對丙環(huán)唑的根吸收
3.4.2 丙環(huán)唑在五種作物中的RCF
3.4.3 影響丙環(huán)唑根部吸收、富集的因素
4 小結
第六章 吡蟲啉和丙環(huán)唑在土壤中的吸附及小麥吸收
1 引言
2 材料與方法
2.1 藥品與試劑
2.2 儀器與設備
2.3 供試土壤
2.4 吸附實驗
2.5 土壤中小麥吸收實驗
2.6 殘留提取分析
2.6.1 殘留提取
2.6.1.1 土壤
2.6.1.2 小麥植株
2.6.1.3 原位孔隙水
2.6.2 土壤添加回收
2.6.3 檢測條件
2.7 結果計算
2.8 數據分析
3 結果與討論
3.1 土壤吸附
3.1.1 吡蟲啉在土壤中吸附
3.1.2 丙環(huán)唑在土壤中吸附
3.2 小麥在不同地區(qū)土壤中對吡蟲啉和丙環(huán)唑的吸收
3.2.1 添加回收率
3.2.2 不同土壤中小麥對吡蟲啉的吸收
3.2.2.1 土壤及原位孔隙水中吡蟲啉濃度變化
3.2.2.2 小麥植株中吡蟲啉的吸收濃度
3.2.2.3 基于土壤濃度的小麥吸收評價
3.2.2.4 基于原位孔隙水濃度的小麥吸收評價
3.2.3 不同土壤中小麥對丙環(huán)唑的吸收
3.2.3.1 土壤及原位孔隙水中丙環(huán)唑濃度變化
3.2.3.2 小麥植株中丙環(huán)唑的吸收濃度
3.2.3.3 基于土壤濃度的小麥吸收評價
3.2.3.4 基于原位孔隙水濃度的小麥吸收評價
4 小結
第七章 結論與研究展望
1 結論
2 主要創(chuàng)新點
3 研究展望
參考文獻
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研究成果
致謝
本文編號:2990691
本文鏈接:http://www.wukwdryxk.cn/shoufeilunwen/nykjbs/299069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