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校與近代江南社會的變遷(1850-1931)
發(fā)布時間:2020-10-09 22:33
本文以近代江南女校生存拓展的歷史脈絡(luò)為基本線索,深入分析江南女校如何在時代契機下獲得自身發(fā)展,如何通過各類手段來規(guī)范和引導以女學生為主的相關(guān)人群的思想行為,從而對江南社會的日常生活、倫理道德、經(jīng)濟生產(chǎn)、政治活動等產(chǎn)生深遠影響。女學生不僅有可塑性,更具有自主發(fā)展性,自我意識的覺醒使部分女學生率先突破了女校為其設(shè)定好的種種社會角色。覺醒了的女學生進入社會后成為社會變革的活躍分子,從而將近代女校的社會影響力推向了頂峰。 隨著西方堅船利炮進入中國,基督教在得風氣之先的江南地區(qū)進行了較為廣泛的文化傳播。西方傳教士為了更好地傳播福音,在中國興辦起了學校與醫(yī)院。近代最早的江南女校即在由西方傳教士傳播基督教福音的背景下建立。誕生于19世紀50年代的江南教會女校,作為傳統(tǒng)中國土地上的一個嶄新的文化現(xiàn)象,雖然面臨重重阻力,但是仍然不斷地將女性接受知識這種觀念向外傳播。而江南本為人文昌盛之地,隨著中西交流的深入,教會女校幾經(jīng)磨礪,終于在19世紀末獲得部分知識精英的認可,迎來了出身中上層社會的女學生。江南女校存在的最初40余年,教會女校一家獨大,西方文化、西式生活通過女校較為系統(tǒng)地傳輸給女學生,滲透入她們的家庭,明顯地改變了江南社會日常生活的某些方面。 西方傳教士是近代中國女校的播種者,而女校的推廣則主要依托了以維新派為首的救亡心切的愛國人士。為了動員更多力量投入到挽救民族危亡的巨大工程中,梁啟超等維新人士開始在理論和實踐層面推動女子的社會化教育,國人自辦的第一所女!袊畬W堂(亦名經(jīng)正女學堂)因而誕生于1898年的上海。上海是近代江南女子教育的一個中心,女子教育開始在近代蓬勃發(fā)展。在朝廷和社會興廢女學的長期爭議中,民間辦女校之風漸興,打破了教會女校一家獨大的局面。成長中的女校聚合了傳教士的宗教熱情和國人的救亡激情,它以學校為實踐平臺,以學會或差會為組織平臺,以報刊為輿論平臺,將其影響力擴散到社會各個角落,來實現(xiàn)其既定目標。女校學生則是這種影響力發(fā)揮的核心力量,她們在學校的多種規(guī)訓手段下被塑造為各種社會角色,卷入了時代的洪流中。 清政府被迫于20世紀初做出變革姿態(tài),實施“新政”,并對女學開禁。此后,官辦女校在全國范圍內(nèi)日漸興盛,而江南女校則始終居于領(lǐng)先地位。從早期的教會女校到國人自行創(chuàng)辦的女校,從男性主導近代女校到女性毀家興女學,從民間辦學到官方主導,從女性不入學到女性進女校再到男女同校,均體現(xiàn)了女性地位的提高與女子接受知識這種觀念的傳播。傳統(tǒng)時代女性基本上是作為男性的依附者而存在的,在三綱五常的鉗制下女性人格扭曲、社會地位低下。近代以來,隨著西學的不斷傳播,男女平等觀念逐漸興起。欲提高女性之地位則首先應(yīng)從賦予女性受教育的權(quán)力始,近代江南女校的發(fā)展壯大不僅塑造了新的女性形象,亦從很大程度上改變了近代江南社會的面貌。 民國建立后,社會變革不斷,女校和女學生無可避免地卷入歷史洪流中,在改寫自身命運的同時也創(chuàng)造著歷史。經(jīng)過社會歷練后的女學生自我意識開始覺醒,群體意識逐漸萌發(fā),部分進步的在校女生和畢業(yè)女生不甘于“他者”的身份,開始為“女界”的未來奔走呼號。近代江南女校最初以喚醒女性擔當“家國”責任為目的,卻使女性意外收獲到“自我”這一果實。到20世紀30年代,社會各個領(lǐng)域幾乎都能看到知識女性所做的杰出貢獻。昔日的女學生超越了女校給她們劃定的女性空間,走向了更廣闊天地。
【學位單位】:上海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年份】:2013
【中圖分類】:G529;K25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緒論
一、 選題緣起與意義
二、 學術(shù)史回顧
三、 概念界定與理論借鑒
四、 研究方法與史料運用
五、 研究思路與章節(jié)架構(gòu)
第一章 鴉片戰(zhàn)爭后江南女校的誕生
第一節(jié) 明清江南女學傳統(tǒng)與近代女校興起
一、 明清江南才女文化
二、 明清江南女學概況
三、 近代江南女校興起
第二節(jié) 上海圣瑪利亞女校
一、 裨文女塾與文紀女塾
二、 圣瑪利亞女校之形成
第三節(jié) 早期女校與江南社會的互動
一、 教會女校對江南社會的影響
二、 教會女校與女性生活的變動
小結(jié)
第二章 維新時期江南女校的成長
第一節(jié) 民族危機下興學思想熱潮
一、 維新派的興女學理想
二、 民辦女校的曲折歷程
第二節(jié) 江南女校的運作機制
一、 興學者:從傳教士到維新派
二、 女學校、女學會、女學報
第三節(jié) 江南女校對女學生的規(guī)訓
一、 新式社會角色之塑造
二、 女校與女學生的互動
小結(jié)
第三章 清末新政時期江南女校的發(fā)展
第一節(jié) 女校合法地位的確立
一、 女學章程的頒布
二、 官辦女校的興起
第二節(jié) 女校的變異與壯大
一、 “革命”時代的女校
二、 女子留學熱潮的興起
三、 女子教育觀念的增強
第三節(jié) 女校對江南傳統(tǒng)社會秩序之沖擊
一、 日常生活的新突破
二、 倫理道德的新觀念
三、 政治運動的新現(xiàn)象
四、 經(jīng)濟生產(chǎn)的新角色
小結(jié)
第四章 民國前期江南女校的壯大
第一節(jié) 新政權(quán)對江南女校的影響
一、 傳統(tǒng)女學的回潮
二、 民初女校的概況
第二節(jié) 江南女校與女學生群體的形成
一、 女校的控制與女學生的越軌
二、 女學生自我意識與群體意識
第三節(jié) 江南新女性的誕生
一、 新女性的新生活
二、 職業(yè)女性的涌現(xiàn)
三、 女界未來之展望
小結(jié)
結(jié)論
一、 文化傳播與近代女校發(fā)展
二、 學校教育與女性角色塑造
參考文獻
附錄一 近代上海女校舉要
表格一 近代上海教會女校舉要
表格二 近代上海國人自辦女校舉要
附錄二 近代蘇州女校舉要
表格 近代蘇州女校舉要
附錄三 近代杭州女校舉要
表格一 1911 年杭州女校舉要
表格二 1917 年杭州女校舉要
本文編號:2834299
【學位單位】:上海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年份】:2013
【中圖分類】:G529;K25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緒論
一、 選題緣起與意義
二、 學術(shù)史回顧
三、 概念界定與理論借鑒
四、 研究方法與史料運用
五、 研究思路與章節(jié)架構(gòu)
第一章 鴉片戰(zhàn)爭后江南女校的誕生
第一節(jié) 明清江南女學傳統(tǒng)與近代女校興起
一、 明清江南才女文化
二、 明清江南女學概況
三、 近代江南女校興起
第二節(jié) 上海圣瑪利亞女校
一、 裨文女塾與文紀女塾
二、 圣瑪利亞女校之形成
第三節(jié) 早期女校與江南社會的互動
一、 教會女校對江南社會的影響
二、 教會女校與女性生活的變動
小結(jié)
第二章 維新時期江南女校的成長
第一節(jié) 民族危機下興學思想熱潮
一、 維新派的興女學理想
二、 民辦女校的曲折歷程
第二節(jié) 江南女校的運作機制
一、 興學者:從傳教士到維新派
二、 女學校、女學會、女學報
第三節(jié) 江南女校對女學生的規(guī)訓
一、 新式社會角色之塑造
二、 女校與女學生的互動
小結(jié)
第三章 清末新政時期江南女校的發(fā)展
第一節(jié) 女校合法地位的確立
一、 女學章程的頒布
二、 官辦女校的興起
第二節(jié) 女校的變異與壯大
一、 “革命”時代的女校
二、 女子留學熱潮的興起
三、 女子教育觀念的增強
第三節(jié) 女校對江南傳統(tǒng)社會秩序之沖擊
一、 日常生活的新突破
二、 倫理道德的新觀念
三、 政治運動的新現(xiàn)象
四、 經(jīng)濟生產(chǎn)的新角色
小結(jié)
第四章 民國前期江南女校的壯大
第一節(jié) 新政權(quán)對江南女校的影響
一、 傳統(tǒng)女學的回潮
二、 民初女校的概況
第二節(jié) 江南女校與女學生群體的形成
一、 女校的控制與女學生的越軌
二、 女學生自我意識與群體意識
第三節(jié) 江南新女性的誕生
一、 新女性的新生活
二、 職業(yè)女性的涌現(xiàn)
三、 女界未來之展望
小結(jié)
結(jié)論
一、 文化傳播與近代女校發(fā)展
二、 學校教育與女性角色塑造
參考文獻
附錄一 近代上海女校舉要
表格一 近代上海教會女校舉要
表格二 近代上海國人自辦女校舉要
附錄二 近代蘇州女校舉要
表格 近代蘇州女校舉要
附錄三 近代杭州女校舉要
表格一 1911 年杭州女校舉要
表格二 1917 年杭州女校舉要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美秀;中國近代社會轉(zhuǎn)型與女子教育的發(fā)展[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3期
2 楊慧;近代中國教會女子教育與婦女解放[J];北方論叢;2002年06期
3 郭英德;;明清女子文學啟蒙教育述論[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4期
4 黃湘金;;貴胄女學堂考論[J];北京社會科學;2009年03期
5 王香;;略論晚清女子教育[J];才智;2009年10期
6 王哲;竇曉妮;陳智;;清末民初浙江新式學堂女性教師群體研究[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1年12期
7 李慧娟;畢洪娜;;試論清末女子教育興盛的原因及影響[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8 李吉蓮;;晚清《大公報》與女學實踐[J];滄桑;2007年05期
9 施宣圓;留日女學生與中國近代婦女解放運動[J];檔案與史學;1997年04期
10 安云鳳;中國傳統(tǒng)婚姻與性道德論析[J];道德與文明;2005年03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李曉紅;民國時期上海的知識女性與大眾傳媒[D];廈門大學;2007年
2 劉訓華;清末浙江學生群體與近代中國[D];上海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2834299
本文鏈接:http://www.wukwdryxk.cn/shoufeilunwen/sklbs/283429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