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危機中股指期貨應該限制交易嗎——基于2015年股市危機的實證分析
本文關鍵詞:股市危機中股指期貨應該限制交易嗎——基于2015年股市危機的實證分析 出處:《統(tǒng)計與信息論壇》2017年01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股市危機 股指期貨 價格傳導 風險傳染 VECM-DCC-VARMA-AGARCH模型
【摘要】:利用上證50、滬深300和中證500股指期貨合約及其相應指數(shù)的高頻數(shù)據(jù),克服了傳統(tǒng)BEKK和DCC模型的不足,通過建立VECM-DCC-VARMA-AGARCH模型考察股市危機期間中國股指期貨市場與股票市場之間的信息傳導關系與風險傳染效應。研究結(jié)果表明,股市危機期間股指期貨具有很強的價格引導和風險傳染效應,股指期貨的持續(xù)波動加劇了股票市場的進一步波動。因此,提出風險傳染效應與市值規(guī)模相關、非對稱效應和非預期沖擊效應與市值規(guī)模負相關、波動的風險傳染效應與市值規(guī)模正相關。危機時期,應抑制股指期貨市場上的過度投機,對股指期貨采取限制開倉、提高交易保證金和交易手續(xù)費都是正確和切實可行的措施。建議監(jiān)管當局健全股指期貨和股票市場交易制度。
[Abstract]:Using the high frequency data of Shanghai Stock Exchange 50, Shanghai Shenzhen 300 and China Stock Exchange 500 stock index futures contracts and their corresponding indices, the shortcomings of traditional BEKK and DCC models are overcom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and risk contagion between Chinese stock index futures market and stock market during the stock market crisis was investigated by establishing VECM-DCC-VARMA-AGARCH model. Ming. Stock index futures have strong price guidance and risk contagion effect during the stock market crisis. The continuous fluctuation of stock index futures intensifies the further volatility of the stock market. Therefore, the risk contagion effect is related to market value scale. Asymmetric effect and unexpected impact effect a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market value scale, risk contagion effect of volatility is positively related to market value scale. In crisis period, excessive speculation in stock index futures market should be restrained. It is correct and feasible to take measures to restrict the opening of stock index futures and raise the margin and transaction fees.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regulatory authorities should improve the trading system of stock index futures and stock markets.
【作者單位】: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
【基金】:中國人民大學2016年度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培育資助計劃成果
【分類號】:F832.51;F724.5
【正文快照】: 一、引言2015年是中國資本市場上最值得深刻反思和認真研究的一年,因為這一年中國股票市場出現(xiàn)了一次嚴重的危機。根據(jù)學術界的概念和標準,股價指數(shù)在10個連續(xù)交易日累計下跌超過20%,就可以認為這個市場出現(xiàn)了危機,代表上海證券交易所全部上市股票走勢的上證指數(shù)在2015年有兩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何誠穎;張龍斌;陳薇;;基于高頻數(shù)據(jù)的滬深300指數(shù)期貨價格發(fā)現(xiàn)能力研究[J];數(shù)量經(jīng)濟技術經(jīng)濟研究;2011年05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苑瑩;王夢迪;張同輝;樊曉倩;;滬深300股指期現(xiàn)貨市場間相依度測度實證研究[J];東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年01期
2 蘇民;;我國股指期貨市場價格發(fā)現(xiàn)功能研究——基于上升、下跌和震蕩狀態(tài)下的分析[J];南方經(jīng)濟;2016年12期
3 耿慶峰;許蓮鳳;宋秀峰;;2015年股災前后滬深300股指期現(xiàn)貨相關性比較研究[J];蘭州財經(jīng)大學學報;2016年06期
4 劉文文;;倫敦銅與上海銅期貨價格引導和波動溢出效應[J];武漢金融;2016年08期
5 李政;卜林;郝毅;;我國股指期貨價格發(fā)現(xiàn)功能的再探討——來自三個上市品種的經(jīng)驗證據(jù)[J];財貿(mào)經(jīng)濟;2016年07期
6 劉文文;沈駿;;指數(shù)期貨信息傳遞機制研究——基于滬深300、上證50和中證500指數(shù)期貨[J];上海金融;2016年07期
7 謝曉聞;方意;趙勝民;;中國期貨市場價格發(fā)現(xiàn)功能研究[J];系統(tǒng)工程學報;2016年03期
8 趙永均;;股指期貨市場亟待恢復常態(tài)化[J];商;2016年14期
9 楊瑞杰;張向麗;;我國股指期貨與股指現(xiàn)貨聯(lián)動性的實證研究——基于價格先行性、波動先行性與無套利性視角[J];國際商務(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學報);2016年02期
10 傅強;王宇星;季俊偉;;迷你黃金合約的價格發(fā)現(xiàn)和波動溢出效應研究——基于5分鐘高頻數(shù)據(jù)[J];國際商務(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學報);2016年02期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文先明;梁琳;黃亞雄;;股指期貨仿真交易與現(xiàn)貨相互引導關系[J];系統(tǒng)工程;2010年03期
2 嚴敏;巴曙松;吳博;;我國股指期貨市場的價格發(fā)現(xiàn)與波動溢出效應[J];系統(tǒng)工程;2009年10期
3 劉博文;房振明;;我國股指期貨與現(xiàn)貨價格發(fā)現(xiàn)效率實證研究——基于滬深300模擬期貨數(shù)據(jù)[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4 熊熊;張維;李帥;劉文財;;臺灣股票指數(shù)期貨的日內(nèi)價格發(fā)現(xiàn)機制研究[J];管理科學學報;2008年02期
5 肖輝;鮑建平;吳沖鋒;;股指與股指期貨價格發(fā)現(xiàn)過程研究[J];系統(tǒng)工程學報;2006年04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周偉;何建敏;;金融市場跳躍效應與傳染效應研究綜述[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2年06期
2 劉春;孫亮;;法律保護、信息環(huán)境與信息傳染效應:來自乳業(yè)危機的證據(jù)[J];南方經(jīng)濟;2012年01期
3 陳穎;段希文;孫晨正;;銀行新型同業(yè)業(yè)務的潛在風險傳染效應研究[J];金融監(jiān)管研究;2014年04期
4 陳彥錕;;基于無標度網(wǎng)絡的信用違約風險傳染效應研究[J];統(tǒng)計與決策;2010年02期
5 王璐;王夏妮;王沁;何平;;基于時變相關的金融風險傳染效應的非參數(shù)方法研究[J];數(shù)學的實踐與認識;2013年22期
6 李鋒;;金融風暴對中國經(jīng)濟影響的效應分析及研究[J];中國商貿(mào);2009年15期
7 黃俊;陳信元;張?zhí)焓?;公司經(jīng)營績效傳染效應的研究[J];管理世界;2013年03期
8 ;梅新育:防范外企“危機傳染效應”[J];山東經(jīng)濟戰(zhàn)略研究;2009年04期
9 謝尚宇;汪壽陽;周勇;;金融危機下帶傳染效應的違約預報[J];管理科學學報;2011年01期
10 彭壽康;陳超;;我國銀行間市場的風險傳染效應研究[J];哈爾濱商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孫亮;劉春;;法律保護、信息環(huán)境與信息傳染效應:來自乳業(yè)危機的證據(jù)[A];中國會計學會2011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2 陳燕武;邱世斌;吳承業(yè);;風險在各主要金融市場的傳染分析[A];21世紀數(shù)量經(jīng)濟學(第10卷)[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4條
1 記者 朱周良;塞浦路斯援助計劃或只是特例 股市趁機調(diào)整 傳染效應有限[N];上海證券報;2013年
2 吉強;警惕美國次級債危機的傳染效應[N];新華日報;2007年
3 ;謹防新興市場貨幣反轉(zhuǎn)“傳染效應”[N];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2008年
4 孫立堅;中國不應陷入零利率時代[N];經(jīng)濟視點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宋群英;中國銀行體系的風險傳染效應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3年
2 宋群英;中國銀行體系的風險傳染效應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2年
3 王小丁;基于違約相依的信用風險度量與傳染效應研究[D];中南大學;2010年
4 白云芬;信用風險傳染模型和信用衍生品的定價[D];上海交通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嘉璐;基于熵最優(yōu)化的中國商業(yè)銀行系統(tǒng)性風險傳染效應的實證研究[D];東北大學;2013年
2 趙倩倩;美國次貸危機的傳染效應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5年
3 嚴慧;“視若無睹”與傳染效應[D];南京財經(jīng)大學;2014年
4 蔡穎;金融危機期間股票市場的傳染效應研究[D];南京大學;2016年
5 李博文;大股東減持的動因與經(jīng)濟后果[D];南京大學;2016年
6 王興鋒;中國與國際證券市場間的風險傳染效應研究[D];浙江工商大學;2010年
7 盧莎莎;基于違約相依的信用風險傳染效應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5年
8 鹿雯;我國銀行間市場的風險傳染效應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14年
9 魯琪鑫;次貸危機中流動性黑洞國際傳染效應存在性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3年
10 張翠萍;歐洲主權(quán)債務危機傳染效應研究[D];浙江工商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1368874
本文鏈接:http://www.wukwdryxk.cn/jingjilunwen/touziyanjiulunwen/13688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