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異地同名”現(xiàn)象與地名流動的初步考察
發(fā)布時間:2024-12-01 01:38
"異地同名"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不同地點之間地名完全相同的情況,這種現(xiàn)象在先秦時期非常普遍,其成因也具有多元性。具體而言,除地名用字的偶合外,地名的通名屬性、時人的表述習慣及更改地名的構詞形式,都有可能導致地名重名問題。此外,古代族群的遷徙活動通常也是造成"異地同名"的重要因素,其具體機制即表現(xiàn)為"地隨族遷"。戰(zhàn)國中后期至秦漢時期,地名已經成為國家行政區(qū)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沿革與演變基本是在政治因素主導下完成的。盡管這一階段地名的空間流動依然存在,但總的趨勢是隨著國家疆域的擴張而向外遷移,上述現(xiàn)象當與中央集權王朝推行"大一統(tǒng)"舉措密不可分。
【文章頁數(shù)】:14 頁
【文章目錄】:
一商周“異地同名”現(xiàn)象釋例
1.因地名的通名屬性而致重名
2.因時人的表述習慣而致重名
3.因更改構詞形式而致重名
二“地隨族遷”:早期“異地同名”現(xiàn)象的重要成因
三“張大一統(tǒng)”:地名空間流動機制的變遷
1.九原
2.蒼梧
3.豫章
4.朝鮮
5.大夏
6.瓜州
7.流沙
8.三危
9.昆吾
四結語
本文編號:4013343
【文章頁數(shù)】:14 頁
【文章目錄】:
一商周“異地同名”現(xiàn)象釋例
1.因地名的通名屬性而致重名
2.因時人的表述習慣而致重名
3.因更改構詞形式而致重名
二“地隨族遷”:早期“異地同名”現(xiàn)象的重要成因
三“張大一統(tǒng)”:地名空間流動機制的變遷
1.九原
2.蒼梧
3.豫章
4.朝鮮
5.大夏
6.瓜州
7.流沙
8.三危
9.昆吾
四結語
本文編號:4013343
本文鏈接:http://www.wukwdryxk.cn/shekelunwen/renwendili/4013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