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教育”背景下的教學智慧研究
第 1 章 緒論
處在這樣一個多樣化的互聯網時代,若我們的教育嚴重與時代脫軌,企圖用落后的技術、落后的思想、落后的教學內容以及落后的教學模式來培養(yǎng)學生,以期他們去應對未來世界所帶來的挑戰(zhàn),這些根本就是天方夜譚。因此,面對互聯網+教育背景下各種新興信息技術的的沖擊,社會和家長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和要求,技術的普及和應用也給教師的教學帶來了更多的挑戰(zhàn)。在教學實踐中,面對被稱為信息原住民的學生、面對海量的知識以及越來越開放的課堂,教師要想培養(yǎng)有智慧的學生,不僅僅是需要學科專業(yè)知識、教育學心理學知識、PCK、教學技巧等,還需要在理論與實踐的基礎上長期積累而形成的教學智慧!凹佥涶R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勸學》),當今時代教師應借助信息技術工具來更好地解決教學問題。技術在一定程度上延伸了人的大腦,教師的教學智慧自然也應該包括使用新媒體工具高效便捷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 2 章 相關概念及理論
2.1 互聯網+教育背景下的教學智慧內涵
“互聯網+”給教育帶來的改變,不僅僅是科技的革新,更重要的是讓教育更加體現出人文性,真正能做到以學習者為中心,真正掌握學生的個性差異及需求,,真正將學生作為教學過程的主體,主要表現為學習方式多樣化、學習空間泛在化和學習內容豐富化。隨著互聯網和各種學習終端(如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和電子書包等)的迅速普及,學生已經由“數字移民”轉變?yōu)椤皵底衷∶瘛,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成為了學習的主體,學生從被迫接受知識到主動地探索知識;學生的學習方式不再局限于課堂教學模式,而是依托互聯網開展的移動學習、微課學習、MOOC 學習、網易公開課程等各種多元優(yōu)質的在線教學課程;而且學生的學習地點也不只是發(fā)生在教室,移動互聯網的發(fā)展和智能手機的普及,學生可以隨時隨地的進泛在學習。具體而言,泛在學習是指學習者在多元技術支持下,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進行任何知識學習的場域,是現實世界和網絡世界融合的、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互化的學習活動環(huán)境[1]。這種學習方式體現了 “隨時性學習、螺旋式發(fā)展”的學習理念,也活化了學習者的學習體驗和智慧化學習者的活動過程。2.2 互聯網+教育背景下教學智慧相關研究的理論支撐
基于互聯網+教育背景下的教學智慧,即在互聯網背景下,教師借助各種互聯網支撐下的信息技術手段,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師生互動和學習平臺,從而使學生順利地開展個性化學習,從而促進學生個體的全面發(fā)展。因此,此研究不僅應遵循教育學、哲學和心理學的相關理論,還應包含信息技術的相關理論。在這些理論中多元智能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知識可視化理論對互聯網+教育背景下教學智慧的研究具有深刻的影響。
第 3 章 互聯網+教育背景下教學智慧的影響因素........31
3.1 內部因素 ............313.2 互聯網+教育背景下教學智慧生成的外部環(huán)境..........33
第 4 章 互聯網+教育背景下教學智慧的生成策略...............39
4.1 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教學智慧生成的不竭動力.........39
4.2 加強實踐性反思:教學智慧生成的有效途徑...............41
4.3 加大信息技術培訓:教學智慧生成的催化劑................41
4.4 構建互聯網課程資源庫:教學智慧生成的基石.....................42
第 5 章 總結與展望 ........44
5.1 研究工作總結 .............44
5.2 今后的工作展望 .............44
第 4 章 互聯網+教育背景下教學智慧的生成策略
4.1 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教學智慧生成的不竭動力
終身學習是互聯網+教育背景下的必然產物。首先,這是互聯網時代信息技術迅猛發(fā)展的需要。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明顯縮短了知識的衰敗期和更新期,教師只有通過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提高自身綜合素質,才能更好地適應這個變化萬端的教學環(huán)境。其次,這是經濟社會對人才的要求;ヂ摼W的快速發(fā)展促進經濟結構飛速變革,教師只有不斷地加強學習,才能有足夠的能力應付激烈的社會競爭。再次,這是學習型社會構建的需要。學習型社會不僅是一個“人人皆學、時時能學、處處可學”的社會,更是一個“人人善學”的社會。只有引領和促進學習者不斷自主學習,學習型社會的構建和發(fā)展才能得以實現。最后,這是教師資格認證政策的需要,教師資格認定從 2015 年開始不再是終身有效了,教師需要定期進行考核和定期的參加離崗培訓,因此,教師的終身學習更是刻不容緩。4.2 加強實踐性反思:教學智慧生成的有效途徑
學者們普遍認為,教學反思是教學智慧生成的有效途徑。教師作為教學的主體,需要自發(fā)地、自主地、自覺地去反思自身的教學,反省自己關于教育理論的觀念結構,通過與“本我”、“自我”進行對話、反思和辯證,不斷對自己已有的認知結構進行調整和豐富,掙脫束縛自己的不合理的教學觀念,不健全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組織形式等,從而發(fā)展出新的內在認知結構。在教學反思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教育敘事研究,采擷教學智慧小故事、撰寫關鍵性教學事件敘寫個人教學感悟等方式養(yǎng)成教師的反思意識、習慣和能力,逐漸生成教學智慧。....
第 5 章 總結與展望
5.1 研究工作總結
教學智慧作為教師專業(yè)發(fā)展道路上不斷螺旋生成的綜合能力,理應順應互聯網時代的變革不斷生成;ヂ摼W+教育背景下的教學智慧理論作為一個新舊融合的新興研究領域。本研究主要做了以下嘗試:1、探討了互聯網+教育背景下教學智慧的相關理論基礎:包括多元智能理論、建構主義理論和知識可視化理論。2、討論了的互聯網+教育背景下教學智慧的內涵。通過分析智慧、教學智慧的由來,比較它與教學機智、教育智慧和教學藝術的異同,從互聯網信息技術使用的角度理解了教學智慧的內涵,認為教學智慧本質上是一種“綜合能力”,是指在現代互聯網和信息化教學資源的支持下,教師個體在教學實踐中,依據自身對教學現象和教學理論的感悟,緊跟時代的變革,積極掌握各種必備的信息技術手段,在教學實施階段合理恰當的使用互聯網支持下的信息媒介,從而解決教學問題的一種綜合能力。且教學智慧具有學生地位主體化、教師要求挑戰(zhàn)化和教學媒介智能化的特點。5.2 今后的工作展望
當然,由于研究者的研究視域不夠寬闊。以及研究條件的客觀限制,本研究存在一些有待一步思考的問題。1、雖教學智慧已有諸多學者研究,但互聯網+教育是新時代的產物,理論與應用都處于發(fā)展之中,因此,筆者將持續(xù)關注相關領域,不斷完善和豐富互聯網+教育背景下教學智慧的相關理論。2、對互聯網+教育背景下教學智慧的特點并未窮盡。部分原因是由于互聯網+教育背景下信息技術本身豐富多樣和不斷發(fā)展,以及教學智慧的靈動性所致,在后續(xù)研究中,我們將盡可能搜集和研究更多的互聯網信息技術,探究其在教學智慧中效用。.....
參考文獻(略)
本文編號:356873
本文鏈接:http://www.wukwdryxk.cn/wenshubaike/caipu/356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