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福會》中兩代人的文化沖突與融合的語用學研究
【學位授予單位】:華中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1
【分類號】:I712.074;H31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邱暢;;論《喜福會》中的文化沖突和文化融合[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7年09期
2 王小玲;龍森祥;;標題:《喜福會》中母女背后的文化差異(英文)[J];世界文學評論;2006年02期
3 王桂賢;;國內(nèi)《喜福會》研究述評[J];長城;2011年08期
4 劉倩;趙莉華;;《喜福會》中的階級空間政治與身份認同[J];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02期
5 周捷;;從譚恩美《喜福會》探討二十世紀美華文學中國形象[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7年02期
6 唐雅明;;《喜福會》譯本中的文化回譯問題[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教學);2015年03期
7 趙俊;王玉;;從《喜福會》中看中西文化差異[J];青年文學家;2018年21期
8 金衡山;;解放的含義:從《喜福會》(電影)到《面子》和《挽救面子》[J];英美文學研究論叢;2010年02期
9 楊芳;;《喜福會》的分層敘述結(jié)構(gòu)[J];青年文學家;2014年29期
10 田田;;試論《喜福會》中的“鬼魂”文化[J];北方文學(下半月);2011年1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5條
1 吳榮蘭;;從無聲到有聲——論《喜福會》中華裔女性自我身份的建構(gòu)[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6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C];2006年
2 李靜;;論編輯與作者的互動關系——評析《喜福會》[A];我所向往的編輯——第三屆“未來編輯杯”獲獎文集[C];2003年
3 周亞芳;;《灶神之妻》中儒家父權(quán)制的解構(gòu)[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4年年會(暨海峽兩岸翻譯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4年
4 曲薇蔚;;“兩類人”看強交際環(huán)境文化與弱交際環(huán)境文化之間的沖突[A];第六屆中國跨文化交際研究會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5 張建東;;從“灶神之妻”到“莫愁夫人”的完美蛻變——《灶神之妻》的女性主義解讀[A];外語教育與翻譯發(fā)展創(chuàng)新研究(第五卷)[C];201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謝湘南;橫空出世《喜福會》[N];深圳商報;2001年
2 謝湘南;母女之間的奇瑰故事[N];中國文化報;2001年
3 張陟;將鬧劇進行到底[N];文藝報;2007年
4 中華讀書報記者 康慨;美國人最喜愛的一百種書[N];中華讀書報;2018年
5 本報記者 傅小平;無“信”可言,何談“達”、“雅”?[N];文學報;2006年
6 鄧齊平;海外華人文學顯示出獨特魅力[N];文藝報;2002年
7 本報記者 張振勝 丁楊;名家新書頻出 新人作品嫌少[N];中華讀書報;2006年
8 溫輝;香港國際文學節(jié)3月開鑼[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7年
9 張慧瑜;“秘扇”中的中國想象[N];中國藝術報;2011年
10 本報記者 舒晉瑜;翻譯乎?改寫乎?“譯寫”模式惹爭議[N];中華讀書報;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徐丹;《喜福會》中兩代人的文化沖突與融合的語用學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2 郭靜;從后殖民主義角度解讀《喜福會》中東方主義的建構(gòu)及解構(gòu)[D];陜西師范大學;2009年
3 黃平;逃離他者—解讀《喜福會》中的女性主義覺醒[D];武漢理工大學;2013年
4 孫瑩;從后殖民主義的角度解讀《喜福會》[D];華北電力大學(北京);2006年
5 韋盼盼;小說《喜福會》對話中的不禮貌表達策略及其功能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7年
6 崔書劍;對《喜福會》和《落地》的文化對比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4年
7 劉小爽;女性人物的身份尋求:從后殖民主義角度分析《喜福會》[D];西安外國語大學;2017年
8 趙陽;多重的交響—《喜福會》的對話解讀[D];鄭州大學;2015年
9 周紫君;《喜福會》兩個中譯本的翻譯策略對比研究[D];北京外國語大學;2016年
10 顧Z逆
本文編號:2712605
本文鏈接:http://www.wukwdryxk.cn/xiandaiwenxuelunwen/2712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