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微商法測定多亞甲基多苯基異氰酸酯中的總酸度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常建國,方式臺,周志;運用回歸分析方法控制酸奶的最終酸度[J];食品與生物技術學報;1989年01期
2 卓肇楨,孫光華,張維廉;硫酸二甲酯的提純實驗[J];天津化工;1990年03期
3 許曉文;王新省;;用微型計算機選擇絡合滴定的最佳酸度[J];計算機與應用化學;1991年03期
4 傅廷貴;;電解錳生產中提高陽極液酸度的措施[J];中國錳業(yè);1993年01期
5 何沐光,徐晶;電勢——pH圖與PbO_2氧化Mn~(2+)的產物[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1995年04期
6 周穎;;調配型酸性含乳飲料的粘稠度與酸度之間關系的探討[J];中國乳業(yè);2007年11期
7 德吉;郭小芳;曲吉;索朗玉珍;;酒曲微生物成分對青稞酒品質的影響研究[J];西藏科技;2008年06期
8 熊亞;;固定化酵母菌與游離酵母菌產酒精作用的比較研究[J];西昌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年02期
9 趙曉帥;袁香英;;鄒平縣大氣降水酸度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環(huán)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年03期
10 宋繼霞;韓冬雪;李斐;牛利;;聚苯胺納/微米結構薄膜的制備及對pH傳感的影響[J];高等學;瘜W學報;2010年08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燕德;水果糖度和酸度的近紅外光譜無損檢測研究[D];浙江大學;2006年
2 許大波;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餐后胃內體積和酸分布特征及其在反流機制中作用研究[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2004年
3 馮流;有機物QSAR及其應用研究[D];南京大學;1996年
4 趙晴;典型地區(qū)無機細粒子污染特征及成因研究[D];清華大學;2010年
5 孫通;梨可溶性固形物和酸度的可見/近紅外光譜靜態(tài)和在線檢測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6 周楊;華北地區(qū)氣溶膠理化特性、來源解析及實驗室模擬[D];山東大學;2012年
7 李裕紅;木麻黃質膜轉運系統(tǒng)對酸雨脅迫的響應及調控[D];廈門大學;2004年
8 段雷;中國酸沉降臨界負荷區(qū)劃研究[D];清華大學;2000年
9 張?zhí)m威;乳酸菌優(yōu)良菌株的選育及直投式酸奶發(fā)酵劑的研制[D];東北農業(yè)大學;2002年
10 張建萍;朱砂葉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適應酸雨脅迫的機理及生態(tài)適合度評估[D];西南農業(yè)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鄭月慧;從晉城風化煤中提取的黃腐植酸緩沖性能的探討[D];太原理工大學;2005年
2 漆隨平;在線紅外酸值(度)分析儀的研制與應用[D];甘肅工業(yè)大學;2001年
3 夏丹丹;泥炭酸度調節(jié)與應用技術開發(fā)[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4 尹貴忠;大豆肽對酸豆奶品質影響的研究[D];江南大學;2008年
5 付穎;微生物谷氨酰胺轉胺酶對酸奶品質的影響[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6 翟虎;鉀鈣肥中營養(yǎng)元素溶出行為規(guī)律研究[D];貴州大學;2006年
7 劉辰;深圳大氣濕沉降中水溶性有機物的化學組成及變化特征[D];北京大學;2007年
8 夏卿;吉林玉米帶黑土酸度性質研究[D];吉林農業(yè)大學;2007年
9 賈文浩;沸石孔結構和酸性對液化氣裂解反應的影響[D];大連理工大學;2008年
10 趙云;改性納米ZSM-5沸石上C_5-C_8鏈烷烴芳構化反應的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2844887
本文鏈接:http://www.wukwdryxk.cn/falvlunwen/sflw/2844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