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農村中學教育存在問題的途徑
發(fā)布時間:2014-07-27 10:52
一、當前農村中學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1、師資力量薄弱,教師隊伍整體素質過低,應試教育依然存在
目前,我國農村中小學教師資源短缺尤其是優(yōu)質教師資源匱乏,教師整體素質偏低。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教師學歷層次偏低,教育觀念落后,教師的整體數量和結構也不合理,農村教師流失嚴重,代課教師還普遍存在。“到2004年,農村初中教師本科比例只有 15%,小學教師大專比例只有9.5%” [1]。
農村中學初中教師由國民高等院校分配去的極少,絕大部分是中師生和高中生,專業(yè)水平不高,很多學科缺乏合格教師,初中教師跨科上課,學非所用的現象普遍存在。小學計算機課、 英語課、音體美課、心理健康教育課教師更是嚴重短缺,甚至一些鄉(xiāng) (鎮(zhèn) )學校全校無一正式公辦英語教師,只好臨時由學校請人代課。貧困地區(qū)農村中許多學校無法按國家規(guī)定的課程計劃開課,給農村孩子的全面發(fā)展和健康成長帶來嚴重影響。
由于農村地區(qū)辦學條件差,教師福利待遇低等原因,近年來農村地區(qū)農村優(yōu)秀教師流向沿海省市,有的加入私立學校,有的轉行到行政單位。與此同時,大多數農村地區(qū)農村教師難以適應改革的要求,對全新的教育觀念理解不透,對新課改的教材、教法把握不準,難以駕馭,對電腦等現代教育手段不會應用,甚至很多農村小學連國家規(guī)定的必修課程都難以開齊。
2、教育經費不足,教育經費保障的“新機制”還不完善
2005年12月,國務院出臺和建立了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新機制”,將農村義務教育經費全面納入了公共財政保障的范圍,實施了“兩免一補”的政策,并實行了經費“省級政府統(tǒng)籌落實、管理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2]。“新機制”的實施,有利于提高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公用經費的保障水平,筆耕論文,完善農村中小學教師的工資保障機制。但是,從“新機制”目前的實施狀況看,在省、市、縣三級地方政府之間各自的責任分擔機制還有待進一步界定和明確,尤其是在公用經費和基建經費方面,還相當程度地存在著責任不清、推諉扯皮以及“責任下推、重心下移”的現象。
二 、解決當前農村中學義務教育存在問題的策略
1、多途徑提升農村教師的整體素質和個人專業(yè)能力,擺脫應試教育,給學生減負
現代社會要求教師不僅是要有知識、有學問,而且是要有道德、有專業(yè)追求、不斷自我完善的人,是教育家式的教師。國家和地方要加強師資培訓,加強教師職業(yè)道德修養(yǎng),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面向全體學生,為每個學生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最佳的學習環(huán)境。第一,要健全農村教師在職進修制度。學校可將教師在職進修與教師學歷 職稱評定相掛鉤,激勵教師自覺參加脫產學習、函授、自考等進修。第二,開展校本教研,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實現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第三,要繼續(xù)加強當前高等院校的師范教育,培養(yǎng)出一批批優(yōu)秀的未來教育工作者,為農村教育事業(yè)注入“新鮮的血液”,從源頭上提高農村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第四, 加強城鄉(xiāng)教育之間的合作,共享優(yōu)質教育資源。
2、深化教育改革,徹底改變農村學生“升學無望,就業(yè)無路,致富無術”的局面
農村中小學教育要與農村實際相結合。國家要著力改革農村中小學課程,設置一些體現農村教育特點的實用性課程,使之在提高農村人口整體素質的同時還能更好地為農村經濟、社會發(fā)展服務。推進中學教育教學改革,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樂學善學,確保學生不會因厭學而輟學。同時,要完善學校辦學水平評估機制,切實把“減負控輟”工作納入中學教育督導評估序列并不斷提高評價指數。從而把“減負控輟”工作納入政府、學校、家庭、社會四位一體的一盤棋工程,最大限度的控制學生流失。
3、構建保障體系,鼓勵和吸納社會力量共同辦學
應進一步加大中央財政對農村義務教育發(fā)展的扶持力度。其次,各省級政府應加強統(tǒng)籌落實的力度,在調研論證的基礎上,規(guī)定出符合本省實際的省、市、縣各級地方政府的分擔比例和應承擔的責任。并切實強化省一級的投資責任,承擔更多的義務。尤其是當所屬的市縣由于財力不足而難以應付農村義務教育發(fā)展時,省級政府應通過積極主動的財政轉移支付來彌補其缺口,防止出現“中央轉移支付、省市少支少付、縣區(qū)不堪重負”等現象[4]?傊, 要確保農村教育有充足的教育經費,才有可能從各方面建設和發(fā)展農村教育。
本文編號:7100
本文鏈接:http://www.wukwdryxk.cn/jiaoyulilunlunwen/7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