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nèi)外有效教學研究的現(xiàn)狀及未來發(fā)展的價值取向
發(fā)布時間:2014-09-12 11:40
1.國內(nèi)有效教學研究現(xiàn)狀
自20世紀 50 年代起,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針對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研究,但這一時期專門針對有效教學的研究還沒有開始,研究者們的主要精力都還停留在教學質(zhì)量的提高上。“對有效教學的首次論述見于陳琦、劉儒德主編的《當代教育心理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該著專辟一章論述有效教學。陳厚德編著的《有效教學》(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是國內(nèi)第一本關于有效教學的專著。” “陳厚德從學習與教學的關系出發(fā)來研究有效教學,從而引出有效教學的基本理念。他認為,有效教學的基本觀念應包含如下幾個方面的要點:①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這是‘有效教學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學有效性的唯一標準’;②激發(fā)和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自覺性,這是有效教學的‘出發(fā)點和基礎’;③提供和創(chuàng)設適宜的教學條件,促使學生有效地學習,是‘有效教學的實質(zhì)和核心’。在他的《基礎教育新概念——有效教學》一書中,他還闡述了有效教學的基本原則、要素、模式和有效教師的基本素質(zhì)與基本技能。因此,可以說這是國內(nèi)較為系統(tǒng)的有效教學的研究成果,不但引起了人們對有效教學研究的重視,也為人們進一步研究有效教學提供了方法論支持。崔允漷在《有效教學:理念與策略》一文中也提出了‘有效教學’的概念,并闡述了有效教學這一概念的理念和策略。”
此后,有關有效教學研究的論文、專著不斷涌現(xiàn),分別對有效教學的涵義、有效教學的特征、有效教學的影響因素、有效教學的標準、有效教學的策略進行了研究和探討。“王鑒、申群英對有效教學研究做過一次粗略的計量分析,他們把 1997—2007 年有效教學研究的發(fā)展劃分為三個階段。萌芽階段(1997~1999 年)。這一階段主要特點是研究成果少,研究對象范圍小,研究方法單一,屬于研究的起步階段。
發(fā)展階段(2000~2003 年)該階段的主要特點是文章數(shù)量明顯增加,研究內(nèi)容逐步拓寬,研究對象有所擴大,研究方法多樣化、現(xiàn)代化。但從總體上看,研究發(fā)展緩慢,而且不夠深入。繁榮階段(2004~2007)。這一階段有效教學研究的特征為文章數(shù)量急劇增加,研究內(nèi)容進一步拓寬,研究對象有所集中,研究方法增加?傊,‘有效教學’研究進入了繁榮階段。”范蔚、葉波的研究發(fā)現(xiàn),“1990 年以來,‘有效教學’研究的文獻量逐年增大,研究內(nèi)容主要圍繞‘有效教學’的內(nèi)涵、影響因素、策略、評價及標準 4 個方面展開。同時,對有效教學的研究存在著以下問題:有效教學研究成為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的熱點,但定性研究居多,定量研究相對匱乏;研究同質(zhì)化現(xiàn)象較為嚴重,研究的廣度與深度不足;有效教學的實質(zhì)及其評價標準觀點不一,有待進一步探討。”
盧尚建認為,“從 1998 年至 2008 年的 10 年里,我國關于有效教學的研究內(nèi)容涉及有效教學的涵義、特征、標準以及策略等幾方面。研究雖取得豐碩的成果,但尚存在概念不清、主題間的關系模糊、研究重點偏向有效教學普適理論、研究方法單一等不足之處。”
從以上研究看,我國有效教學研究盡管起步晚,卻發(fā)展迅速,通過努力建立自己的理論體系和介紹借鑒國外的理論,目前進入了繁榮發(fā)展的階段。但是,與國外有效教學研究相比較,無論是理論研究方面,還是在實踐探索上,我們與國外研究都有很大的差距。我國有效教學研究總的特點是:盡管研究成果中有一定的創(chuàng)新,卻仍以引鑒國外論著居多,且現(xiàn)有研究成果中多為泛化研究與質(zhì)性研究;對有效教學研究自身的深化研究相對欠缺,從某一角度深入對有效教學研究自身的反思則更為不足;在教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量化研究也非常薄弱。
當前以“教學設計”為主的有效教學價值取向又分別依附“教育心理學”和建構(gòu)主義教育哲學,形成了“科學主義取向”和“教育哲學取向”。但是,無論是科學主義取向還是教育哲學取向,有效教學都更加關注教學中“人的問題”,“人本主義”越來越受重視。
陳曉端從課堂教學評價入手,將有效教學的課堂教學評價價值取向劃分為“工具理性”與“解放理性”。工具理性具有評價指標和標準,對評價對象進行甄別、分級,在一定程度上與科學主義取向是一致的。解放理性旨在改進,具有認識、研究、反思的性質(zhì),促成評價者和被評者之間的對話與協(xié)商,更具有人性化,在一定程度上與教育哲學取向是一致的。
李森、張家軍和王天平等人在其《有效教學新論》中則認為,有效教學應具有以下幾種價值取向:教學目標的發(fā)展性(即它的目的主要在于促進學生的一般發(fā)展)、教學活動的體驗性(把體驗作為一種教學思想貫穿于整個教學活動之中,使教學與學生的個人意義相關聯(lián))、教學過程的互動性(學習不僅是一種個人行為,還是一種社會性行為)。
目前國內(nèi)有效教學研究在價值取向方面的探索只是初步的,基本上都是其他研究的附屬成果,專門的價值取向研究稀缺。所提出的理論觀點也較為粗略,缺乏系統(tǒng)的深入分析與探討,研究成果也較為分散,各成一言,沒有形成較為系統(tǒng)的理論成果。
關于國內(nèi)有效教學研究在文獻計量分析研究方面的狀況,本文在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的核心期刊進行搜索,沒有找到相關文獻,可見我國在這方面的研究尚且空白。而文獻計量分析是一種非常切合適宜的研究方法,以其進行進一步的深入研究,對有效教學研究的發(fā)展肯定具巨大價值。
本文編號:8843
自興起到蓬勃發(fā)展,國內(nèi)的有效教學也已經(jīng)取得了豐碩成果,現(xiàn)將其研究狀況介紹如下:① 國內(nèi)有效教學研究概述 “我國的有效教學研究起步較晚,其成果主要集中于 20 世紀 90 年代之后。”
自20世紀 50 年代起,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針對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研究,但這一時期專門針對有效教學的研究還沒有開始,研究者們的主要精力都還停留在教學質(zhì)量的提高上。“對有效教學的首次論述見于陳琦、劉儒德主編的《當代教育心理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該著專辟一章論述有效教學。陳厚德編著的《有效教學》(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是國內(nèi)第一本關于有效教學的專著。” “陳厚德從學習與教學的關系出發(fā)來研究有效教學,從而引出有效教學的基本理念。他認為,有效教學的基本觀念應包含如下幾個方面的要點:①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這是‘有效教學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學有效性的唯一標準’;②激發(fā)和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自覺性,這是有效教學的‘出發(fā)點和基礎’;③提供和創(chuàng)設適宜的教學條件,促使學生有效地學習,是‘有效教學的實質(zhì)和核心’。在他的《基礎教育新概念——有效教學》一書中,他還闡述了有效教學的基本原則、要素、模式和有效教師的基本素質(zhì)與基本技能。因此,可以說這是國內(nèi)較為系統(tǒng)的有效教學的研究成果,不但引起了人們對有效教學研究的重視,也為人們進一步研究有效教學提供了方法論支持。崔允漷在《有效教學:理念與策略》一文中也提出了‘有效教學’的概念,并闡述了有效教學這一概念的理念和策略。”
此后,有關有效教學研究的論文、專著不斷涌現(xiàn),分別對有效教學的涵義、有效教學的特征、有效教學的影響因素、有效教學的標準、有效教學的策略進行了研究和探討。“王鑒、申群英對有效教學研究做過一次粗略的計量分析,他們把 1997—2007 年有效教學研究的發(fā)展劃分為三個階段。萌芽階段(1997~1999 年)。這一階段主要特點是研究成果少,研究對象范圍小,研究方法單一,屬于研究的起步階段。
發(fā)展階段(2000~2003 年)該階段的主要特點是文章數(shù)量明顯增加,研究內(nèi)容逐步拓寬,研究對象有所擴大,研究方法多樣化、現(xiàn)代化。但從總體上看,研究發(fā)展緩慢,而且不夠深入。繁榮階段(2004~2007)。這一階段有效教學研究的特征為文章數(shù)量急劇增加,研究內(nèi)容進一步拓寬,研究對象有所集中,研究方法增加?傊,‘有效教學’研究進入了繁榮階段。”范蔚、葉波的研究發(fā)現(xiàn),“1990 年以來,‘有效教學’研究的文獻量逐年增大,研究內(nèi)容主要圍繞‘有效教學’的內(nèi)涵、影響因素、策略、評價及標準 4 個方面展開。同時,對有效教學的研究存在著以下問題:有效教學研究成為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的熱點,但定性研究居多,定量研究相對匱乏;研究同質(zhì)化現(xiàn)象較為嚴重,研究的廣度與深度不足;有效教學的實質(zhì)及其評價標準觀點不一,有待進一步探討。”
盧尚建認為,“從 1998 年至 2008 年的 10 年里,我國關于有效教學的研究內(nèi)容涉及有效教學的涵義、特征、標準以及策略等幾方面。研究雖取得豐碩的成果,但尚存在概念不清、主題間的關系模糊、研究重點偏向有效教學普適理論、研究方法單一等不足之處。”
從以上研究看,我國有效教學研究盡管起步晚,卻發(fā)展迅速,通過努力建立自己的理論體系和介紹借鑒國外的理論,目前進入了繁榮發(fā)展的階段。但是,與國外有效教學研究相比較,無論是理論研究方面,還是在實踐探索上,我們與國外研究都有很大的差距。我國有效教學研究總的特點是:盡管研究成果中有一定的創(chuàng)新,卻仍以引鑒國外論著居多,且現(xiàn)有研究成果中多為泛化研究與質(zhì)性研究;對有效教學研究自身的深化研究相對欠缺,從某一角度深入對有效教學研究自身的反思則更為不足;在教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量化研究也非常薄弱。
2 教學價值取向方面的研究狀況
人們對有效教學的理解,在不同時期各有不同。以高慎英和劉良華為代表的觀點認為,“從教學實踐的發(fā)展歷程來看,‘有效教學’至少經(jīng)歷了三種取向:一是擴充‘教學規(guī)模’,并以相應的‘教學程序’(或‘教學模式’)維持這種‘教學規(guī)模’,這是一條取向‘教學規(guī)模’的有效教學道路;二是挑戰(zhàn)固定的‘教學程序’進而形成某種多元化的、個性化的‘教學模式’,這是一種以‘教學模式’為主題的有效教學的取向方式;三是在‘教學理念’的指導下系統(tǒng)‘設計’教學的過程,這是一種講究‘教學設計’的有效教學思路。”
當前以“教學設計”為主的有效教學價值取向又分別依附“教育心理學”和建構(gòu)主義教育哲學,形成了“科學主義取向”和“教育哲學取向”。但是,無論是科學主義取向還是教育哲學取向,有效教學都更加關注教學中“人的問題”,“人本主義”越來越受重視。
陳曉端從課堂教學評價入手,將有效教學的課堂教學評價價值取向劃分為“工具理性”與“解放理性”。工具理性具有評價指標和標準,對評價對象進行甄別、分級,在一定程度上與科學主義取向是一致的。解放理性旨在改進,具有認識、研究、反思的性質(zhì),促成評價者和被評者之間的對話與協(xié)商,更具有人性化,在一定程度上與教育哲學取向是一致的。
李森、張家軍和王天平等人在其《有效教學新論》中則認為,有效教學應具有以下幾種價值取向:教學目標的發(fā)展性(即它的目的主要在于促進學生的一般發(fā)展)、教學活動的體驗性(把體驗作為一種教學思想貫穿于整個教學活動之中,使教學與學生的個人意義相關聯(lián))、教學過程的互動性(學習不僅是一種個人行為,還是一種社會性行為)。
3.總結(jié)
從對國內(nèi)外有效教學研究的分析來看,中外研究都是從起步到完善不斷發(fā)展,也都取得了比較豐富的研究成果。但是從雙方對比來看,國內(nèi)研究與國外研究還是有一定差距的,無論理論視角、研究方法還是實踐探索上,都需要進一步的努力。
目前國內(nèi)有效教學研究在價值取向方面的探索只是初步的,基本上都是其他研究的附屬成果,專門的價值取向研究稀缺。所提出的理論觀點也較為粗略,缺乏系統(tǒng)的深入分析與探討,研究成果也較為分散,各成一言,沒有形成較為系統(tǒng)的理論成果。
關于國內(nèi)有效教學研究在文獻計量分析研究方面的狀況,本文在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的核心期刊進行搜索,沒有找到相關文獻,可見我國在這方面的研究尚且空白。而文獻計量分析是一種非常切合適宜的研究方法,以其進行進一步的深入研究,對有效教學研究的發(fā)展肯定具巨大價值。
參考文獻:
- [1] 柴蘊梅,朱成科. 有效教學研究溯源與本土化問題反思[J]. 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09(02)
- [2] 盧尚建. 我國有效教學研究十年:回顧與反思[J]. 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05)
- [3] 孫睿,孫暾. 有效教學研究的回顧與思考[J]. 基礎教育. 2008(01)
- [4] 喬建中,陶麗萍,張麗敏,史瑞瑞. 我國有效教學研究的現(xiàn)狀與問題[J]. 江蘇教育研究. 2008(02)
- [5] 陳曉端,Stephen Keith. 當代西方有效教學研究的系統(tǒng)考察與啟示[J]. 比較教育研究. 2005(08)
- [6] 姚利民. 國外有效教學研究述評[J]. 外國中小學教育. 2005(08)
本文編號:8843
本文鏈接:http://www.wukwdryxk.cn/jiaoyulilunlunwen/8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