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學生責任感培養(yǎng)的路徑初探
一、大學生責任感及存在的問題所謂責任是有勝任能力的人在社會生活中承受的負擔以及對自己的選擇不良行為所應承擔的后果。責任是社會生活中的一種客觀存在,每一個有能力的人都具有一定的責任,并且隨著自身能力和社會角色的變換而不斷發(fā)生、發(fā)展和變化。一個有責任感的人應該對自己的行為有明確的認知,并且能對自己選擇的行為負有責任。
大學生已經進入了成人階段,應該進入了全面地承擔人生責任的階段,所以他們的責任對象也應該是全面的,所謂全面的責任對象應該主要包括自我責任、家庭責任和社會責任等。其中社會責任較為復雜,有職業(yè)責任、對他人的責任、集體責任以及對整個社會的責任等。
康德說過:“每一個在道德上有價值的人,都要有所承擔,沒有承擔,不負任何責任的東西,不是人而是對象。”只有有責任感的大學生才能承擔自己的責任,找到自己自由的入口,對自己的責任認識越深刻,為自己的責任付出的越多,自由才會真實,學習才會主動,有目標和計劃,形成自己的思想,成為有尊嚴、有品格、有價值的負責的人,才會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能成為一個真正全面自由發(fā)展的人。中華民族自古就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傳統(tǒng),大學生的責任感是推動自我前行的巨大的正能量,也是推動國家前行的重要力量。
當前大學生的自我責任感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以及利益主體的多元化所帶來的獨立性和自主性的增強有了較為明顯的強化。表現在積極地追求個人的價值和尊嚴,積極進取的精神和自我成就的欲望,在自身的前途問題上,他們自主選擇,并且愿意對此負責。這些相較以往傳統(tǒng)的依賴和順從有了巨大的進步。這從他們有著努力學習的明確動力、對愛情和生命自身價值的明確和不懈的追求可以反映出來。
他們的自我責任感是清晰的,大部分也符合時代和社會的主導價值觀。但是,筆耕論文,一些大學生對個人的利益過分的偏執(zhí)和敏感,對自我責任呈現出情緒化和功利化的傾向。同時在一些在校的大學生也表現出學習態(tài)度不端正,隨意放松。沒有了升學的壓力,可以自由選擇課程。許多人重視學習結果— — 學歷,而不重視學習的過程,混文憑的現象突出,逃課現象嚴重。
家庭責任感來自長期的家庭生活中對家庭關系的認知。父母對大學生的呵護和大學生對父母養(yǎng)育之恩的報答使他們產生了家庭的責任感,尤其是在當今競爭不斷激烈的社會中,家庭是許多大學生的保護傘和避風港,他們許多人的學習動力之一來自對家庭的養(yǎng)育之恩的報答。許多大學生在上學期間就開始承擔起了家庭的部分責任,對未來自己的家庭責任也有所準備。但是也有一些大學生在生活上重視自我,缺乏對父母的關愛。只有在自己有需要的時候,才與父母聯(lián)系,盲目攀比,過度消費,講究排場和名牌,給家里造成了很大的經濟負擔。
社會責任感反應的是個體與社會在矛盾時,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的人需要服從社會的利益。大學生對社會的責任感也有所發(fā)展,如他們大部分人對職業(yè)的責任感都是積極向上的。認同責任心在事業(yè)成功中的作用,但是職業(yè)選擇中的利益化和功利化的傾向會產生對職業(yè)責任的情緒化。對他人的責任感因大學生的獨立性日益增加而顯得較為薄弱,大學生的集體責任感比較淡化,對集體的認同較低,對集體活動的參加不是很積極,在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之間他們更加注重的是個人的利益,當今的大學生面對社會責任的時候往往更多地考慮個人的得失,協(xié)作觀念和服務觀念不強,片面強調自我的價值,不正當競爭造成的緊張關系時有發(fā)生。在公共領域缺少社會公德。如近年來發(fā)生的大學生自殺、虐待動物、酒駕、賣淫犯罪甚至殺人等,以及浪費、缺乏秩序等,都是他們責任感差的表現。
二、大學生責任感缺失的原因當前大學生責任感主要問題在集體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上,主要的原因是社會發(fā)展和市場經濟導致的個人獨立自主的發(fā)展,西方文化的傳播導致的個體意識和個人主義,家庭社會教育和價值觀的缺失等。
學校和家庭教育的不足是大學生責任意識薄弱的因素之一。對智育過分重視,對德育重視不足。德育為首,是教育界的老生常談,但是在實踐中,智識教育始終在大中小學中,占有絕對首要的位置。而分數成績又是這種教育的核心。德育的位置實際上處于可有可無的微不足道的地位。大學生責任意識缺失有家庭教育的問題,許多父母只把學習的成績作為孩子發(fā)展的最高目標,甚至是唯一的要求,導致了孩子的責任意識淡化,父母對孩子發(fā)展漠不關心或者無法關心,任憑孩子自由發(fā)展,導致孩子自私自利的性格的形成。
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也是大學生責任意識淡薄的重要因素。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個人主義和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滋生,社會不公、權錢交易、損人利己等丑惡現象對學生造成的不良影響。
三、大學生責任感培養(yǎng)的路徑學校是大學生培養(yǎng)的主要基地,大學生責任感的培養(yǎng)需要在學校教學上探索出新的路徑,尤其是在政治思想教育方面需要大力探索,將大學生對自身、對家庭、對社會的責任意識放到高校德育的核心位置。在責任意識的教育中,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從小事做起,防止單一化和形式主義,使之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針對性。
具體來說大學生培養(yǎng)的路徑需要在教學上首先明確教學目標,培養(yǎng)他們自理能力,敢于對待挫折的能力和心態(tài)。還需要完善教學內容,優(yōu)化教學方式,恰當地選擇典型資料和事跡,通過社會實踐課來使他們關心社會,了解民情,從具體細節(jié)激發(fā)他們的責 任意識。加強教學管理,限定一定數量的閱讀書目,寫出讀書筆記和調查報告等,鼓勵督促他們有所作為。通過教育增強大學生的責任意識,使他們認識到自我本質上是社會關系中的責任主體。還要創(chuàng)設較為民主的環(huán)境,強化他們自由選擇的意識,加強道德修養(yǎng)。健全各種機制和制度保障。要加強思想教育,強化對他們的社會主義和集體主義的教育,學校教育還要與家庭教育溝通配合,強化大學生的成人意識,強化他們自我激勵和自我體驗的能力。在校園內加強對大學生的行為評價監(jiān)督。加強教師的責任意識,提高教師對學生的影響力,教師負有責任的言行對學生具有很大的影響。
此外,針對學生家庭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不強的情況,感恩教育也是一個很好的教育方式。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之一, 自古中國就有知恩圖報的美德,留下了“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知恩不報非君子”等格言警句。養(yǎng)育之恩、培育知恩、救命之恩等感恩文化需要很好地發(fā)揚,用來對大學生進行教育加強他們對家庭對社會的責任感。通過感恩教育使大學生體諒父母的辛苦和他人的善意,體會社會對自己的恩惠,增強對社會的責任感。培養(yǎng)學生的感恩情感,可以采取多種形式,可以針對一些社會現象開展討論會,如針對一些大學生自殺的現象,可以通過對生活意義的討論來教育學生珍惜生命,對家庭和社會負責。還可以利用特定的一些節(jié)日開展感恩交流活動,如父親節(jié)、母親節(jié)、教師節(jié)等。還可以對學生進行感恩的教育講座,回顧自己的成長經歷等形式對他們進行對家庭和社會責任感的教育等。進行社會實踐活動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社會責任感教育的好方法。
本文編號:4396
本文鏈接:http://www.wukwdryxk.cn/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4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