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信息論的角度看欠額翻譯與超額翻譯現象
0 引言
信息論的創(chuàng)立者是美國貝爾電話公司實驗室的研究人員C.E.Shannon。信息論是研究有關信息的本質和傳輸規(guī)律的科學理論,是研究信息的計量、發(fā)送、傳遞、接受以及儲存的一門新興學科。Shannon的研究被認為是人類科學技術史上的創(chuàng)舉,其基本原理和研究成果已經被廣泛地應用于數學、交際理論、計算機科學、遺傳學、心理學、文藝學,這其中也包括翻譯領域,并且對翻譯研究和實踐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首先將信息論引人翻譯領域的是美國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他在其著作《翻譯科學探索》和《翻譯理論與實踐》中詳細說明了信息論的主要概念,如信息負載、信道容量、信道、噪音和冗余等。
我們知道,翻譯是一種語際交際的過程,翻譯者既是原文的讀者,又是譯文的作者;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發(fā)送者。信息傳遞的最佳狀態(tài)是信息接受者能通過傳遞準確地接收原語信息,使譯本和原本在內容和形式上達到最完美的統一。然而由于種種原因,譯本和原本總是不能完美地達到統一,譯者在復制信息時,總會產生與源語信息在語義和語體上的非等值性。具體來說,翻譯中的欠額和超額現象,實際上就是原語所傳達的信息與譯語之間的非等值性,即譯者在復制信息時產生的偏離導致的。“欠額翻譯就是在譯語中,源語信息被譯者打了不應有的折扣,即信息度過小,以致讀者得不到理解原文意思的必要性;而超額翻譯是指譯語的意義容量超過原語的意義容量,即譯語的信息度過大。”針對欠額翻譯和超額翻譯的現象,國內學者提出了一系列的規(guī)避策略。岳峰(2000)在分析了中國傳統文化傳播中音譯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礎上,提出了相約成語、優(yōu)化選詞、借詞發(fā)揮、音譯結合等音譯的操作技巧。”同時,徐瑤(2001)在分析了文化內涵詞在翻譯過程中出現信息傳遞障礙的情形后,提出了針對不同類型的文化內涵詞采用音譯、直譯、直譯+注等一些克服翻譯障礙的途徑。陳衛(wèi)斌列舉了諸如概略化、具體化、語境增益、加注、音譯禁忌等規(guī)避策略等 。筆者認為,可以用信息論中的冗余度來探索欠額翻譯和超額翻譯,進而從信息論的角度來談其規(guī)避策略,從而使譯語適應目的語信息接受者的信道容量,促使交際的成功。
1 信息論中的冗余度信息論中的冗余是指不增加信息內容而有助于發(fā)現信息失誤,增加傳輸速率的因素? 。信息論告訴我們,信息在信道(channe1)傳遞時,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噪聲(noise)的干擾,因此,為了保證信息傳遞的準確,則譯者在對信息編碼時,必須使信息接受者收到比實際需要要多一些的信息,從而順利完成信息的傳遞。而這些多出來的信息就是冗余。
因此,在信息論中,一定的冗余是必須的。但是,凡事都有度。超過一定的“度”,翻譯出來的文本就或多或少地被打了折扣。冗余度高的文本簡單易懂,但過高則容易使讀者感到枯燥無味,缺乏吸引力,而冗余度太低的文本則可能晦澀難懂,容易使人疲勞。原語與譯語在語言結構和文化背景上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兩種語符在轉換中往往會破壞原語信息與原語信道之間固有的平衡,即原語內容和形式與原語讀者接受能力之間的吻合,成為阻礙譯文讀者做出基本相同反應的障礙。
2 信息論中的冗余度與欠額翻譯、超額翻譯的聯系奈達論述冗余在翻譯中的作用時曾指出“從一個語言文化結構轉換成另一個語言文化結構時,在譯文中增加一定的冗余因素使可能出現的語義過載和形式過載得到緩解。”從信息論的角度來看,增加譯文的冗余度并不是說譯者可以隨心所欲增加原文沒有的信息。在語際交際中,如果把一種語言中本屬適度的冗余成分原封不動地搬到另外一種語言中,這些冗余成分往往不是過度就是不足,與另一種語言信息接受者的信道容量難以吻合,從而影響交際的順利進行。翻譯是一種語際交際,從信息論的角度來看,翻譯的任務之一是調整平衡源語中適度的冗余成分,使其適應目的語接受者的信道容量。
作為原語文本的接受者,譯者在對原文進行解碼的時候,由于受到一系列諸如語言結構和文化背景差異的影響,譯者則會偏離原文的表達,導致信號的丟失或失真,從而出現信息負載大于譯文的信道容量,形成信道堵塞,即所含的信息數量太多,超過了合適的數量,信息度過大。根據信息論的相關內容,冗余度與信息量成反比,冗余過少,則信息量過大,在翻譯時,就會出現超額現象,即譯語的信息量過大,超過了一定的度,也就是冗余度過;同樣的,冗余過多,則信息量過小,在翻譯時,就會出現欠額現象。它們之間的關系,如下圖所示:原語的冗余度過小一一信息量過大一一譯文信道容量相對狹窄+—+超額翻譯原語的冗余度過大一一信息量過小一一譯文信道容量相對擁擠一欠額翻譯超額現象的發(fā)生,表現為譯文超越了讀者的解碼能力,讀者需要花費極長的時間和精力才能弄懂文本的意思。而欠額現象的發(fā)生,則表現為原語信息的丟失,目的語讀者得不到與原語讀者相同質量的信息。綜合以上,由于原語與譯語在語言結構和文化背景上存在著差異,兩種語符在轉換中往往會破壞原語信息與原語信道之間固有的平衡,這成為阻礙譯文讀者作出相同反應的障礙。因此,翻譯中出現的欠額與超額現象,是翻譯中的失衡現象,這類失衡,從信息論的角度來看,則主要是來自于語言間的冗余度的失衡,因此,要規(guī)避翻譯中的欠額與超額現象,則應該從平衡冗余度的角度來看。在此,筆者從語義和句法結構這兩個層面來談欠額翻譯與超額翻譯的規(guī)避策略。
3 規(guī)避策略針對欠額翻譯和超額翻譯的現象,國內學者提出了一系列的規(guī)避策略。岳峰(2000)提出了相約成語、優(yōu)化選詞、借詞發(fā)揮、音譯結合等翻譯的操作技巧。陳衛(wèi)斌(2004)列舉了諸如概略化、具體化、語境增益、加注、音譯禁忌等規(guī)避策略等。筆者認為,可以用信息論中的冗余度來探索欠額翻譯和超額翻譯,進而能夠從信息論的角度來談談其規(guī)避策略,從而使譯語適應目的語信息接受者的信道容量,促使交際的成功。根據信息論,平衡冗余度可以從句法和語義兩個方面進行,在句法層面上,有2種規(guī)避策略,即進行結構性增補與句子成分的轉換。具體如下:
3.1 結構性增補由于英漢是屬于不同的語系,英語屬于印歐語系,而漢語則屬于漢藏語系,翻譯是兩種語言間的信息轉換,因此,不可避免地就會導致傳遞時信息的失真,最終會落入欠額翻譯和超額翻譯的陷阱,尤其在兩種語言的結構轉換方面。對結構進行增補,主要是由于英漢兩種語言在結構以及語法層面的不同,在英語中有些被認為無關緊要的詞或短語往往在漢語中則是不可忽略的。如果英語翻譯成漢語,也像英語那樣省略許多成分,則會造成信息量過小,最終導致欠額現象的出現。為了避免出現欠額翻譯,則在進行英漢翻譯的時候,我們需要補充原文省略或被替代的詞。例如:Water evaporates more rapidly when the temperature is highthan when it is low.溫度高,水蒸發(fā)得快;溫度低,水蒸發(fā)得慢。
在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后面的翻譯在原文中并不能找到對應的英文表達,但是,如果不增加后面的翻譯,對于漢語的讀者來說,會是一頭霧水,不知原文到底要表達什么內容,從這個例子中,可以看出原語的冗余度相對比較高,但其傳遞的信息量較少,則會導致在翻譯時,欠額現象的出現,因此,對英文表達的結構進行結構性增補,更符合中國讀者的思維習慣。
3.2 句子成分的轉換在翻譯中,一個詞在一種語言中屬于某一類詞,但翻譯成另一種語言時,其詞性會發(fā)生改變。根據英語的句法特點,一個簡單句中只有一個限定動詞,抽象名詞或者是動名詞經常被用作動詞,即名詞化表達法是英語句法的一大特點,而在漢語中,一個句子往往會包含多個動詞,即動詞化表達法是漢語句法的一大特點,因此,在翻譯中,為了避免欠額和超額現象的發(fā)生,就應該轉換句中的詞類。而詞類的轉換則會導致句子成分發(fā)生變化,具體而言,在進行英譯漢的翻譯時,應該把英語的賓語轉作主語;表語轉作主語;主語轉作定語;主語轉作賓語以及定語轉作謂語等。例如:Problems arise because too much water or too little wateroccurs at a certain place at a certain time,and these problemsare increasing in number and magnitude each year.由于在一定地區(qū)和一定時間內出現水量過多或過少的現象,水的種種問題就產生了,而這些問題還逐年增多,逐年嚴重。
在這個例子中,如果按照逐字翻譯的話,則會導致該句傳達的信息冗余度過大,從而信息量過小,導致欠額現象的發(fā)生,最終讀者讀不到應該有的信息,會使讀者感到晦澀難懂,而其翻譯成過多或過小,既增加了該句所傳達的信息量,有使目的語讀者一目了然地掌握了主要信息。
同時,在語義層面上,也有2種規(guī)避策略,即補充解釋性詞語與用意譯代替直譯兩種。
3.3 補充解釋性詞語在進行翻譯的時候,經常會遇到一些詞語并不是其表面所呈現的意思,因此,就需要補充一些解釋性的詞語去幫助目的語讀者的理解,王佐良曾指出:“翻譯最大的困難是什么呢?就是兩種文化的不同。在一種文化里頭有一些不言而喻的東西,在另外一種文化里卻要費很大的力氣加以解釋o” 例如: The May—Day dance,for instance,was to be discerned onthe afternoon under notice,in the disguise of the club revel,or“club—walking”,as it Was there called.(Thomas Hardy:Tessof the D’urbervilles)譬如現在所講的那個下午,筆耕文化傳播,就可以看出五朔節(jié)舞的舊風,以聯歡會(或者像本地的叫法,游行會)的形式出現。
(譯者張谷若注:五朔節(jié)舞,英國風俗。五月一日是五朔節(jié),青年男女,奏樂吹號,采集樹枝、野花,裝飾門窗,在草地上立五朔柱,圍柱跳舞,并選舉五朔后。此風古時極盛,現在窮鄉(xiāng)僻壤還有舉行。)在該例句中,如果不把May—Day的相關內容向譯入語的讀者作介紹,由于文化風俗的差異,則會使讀者不明白這個節(jié)日的意義,譯者在翻譯時,如果不增加相應的信息,則會使其譯本的冗余度相對過大,信息量過小,最終導致超額現象的發(fā)生,因此,譯者需要增加相應的背景知識來降低冗余度,使其有用的信息量得以提高。
3.4 用意譯代替直譯譯者如果在翻譯的時候一味地采用直譯的方法,從信息論的額角度來看,則往往可能導致信息傳輸過載和信道狹窄,最終導致信道堵塞一譯文晦澀難懂,即所謂的超額翻譯 ,因此,為了使翻譯忠實于原文,則應該盡可能地從語義和形式兩個方面忠實于原文。根據信息論的相關內容,在信道容量一定的條件下,信息量過大會出現傳輸過載,在翻譯中就表現為譯文超越了讀者的解碼能力,譯者需要花費極長的時間和相當大的精力才能弄懂文本的意義。因此,這時候就需要采用意譯的方法來取代直譯,在這里,可以采用具體法和抽象法來解釋原文的意思。例如:Mickey Mouse(美國已故動畫片制作人Walter Disney所設計的擬人化的老鼠形象“米老鼠”,(small and unimportant;not to be taken seriously,LDCE 1998:952)小型的,過于簡單的;不值得看重的,微不足道的。
He caUs himself the managing director but his company isjust a Mickey Mouse operation that he runs from his own home.(LDCE 1998:952)他自稱為總經理,但他的公司只是在自己家里經營的一個微不足道的商號。
在此例句中,如果不采用意譯的方法,直接把MickeyMouse翻譯成米老鼠,則譯文相對于原文來說,冗余度就過小,即沒有傳達出其獨特的信息,導致信息量過大,最終翻譯時,則會出現譯語所包含的意義容量超過原語的意義容量。
結果則會讓目的語的讀者不知所云,一頭霧水,因此,采用意譯的方法則會讓讀者一目了然地了解此句的意思。
4 結語欠額翻譯和超額翻譯的出現,從信息論的角度來說就是原語所傳達的信息與譯語之間的非等值關系。而這種非等值的關系,從某種程度來說就是沒有把握好信息的冗余度。
適當的冗余度有助于讀者理解譯文。在翻譯時,譯者不可避免地落入欠額翻譯和超額翻譯的陷阱。從信息論的角度去理解欠額翻譯和超額翻譯,有助于找出更好的規(guī)避策略,最終實現交際的順利進行。
本文編號:4474
本文鏈接:http://www.wukwdryxk.cn/waiyulunwen/waiyufanyi/4474.html
下一篇:解構主義理論指導下語用解釋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