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語漢韓翻譯策略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12-18 14:57
歇后語是漢民族在生活實踐中創(chuàng)造的一種特殊語言形式。漢語歇后語在修辭方法及表義效果上與韓國熟語中的諺語、成語、慣用語等有著密切的關系,但在韓語里并沒有與它相應的語言形式。而且與韓漢成語研究相比,歇后語的研究還很不足,交流及影響也遠遠不及成語,因此歇后語是韓國人在翻譯過程中難于認識和理解的一個語言單位。為此,筆者認為歇后語的翻譯是一個很值得探討研究的課題,深入研究歇后語將會加深對韓漢熟語系統(tǒng)的認識。 漢語歇后語前面的比喻部分(喻體)或后面解釋部分(喻義),在內容上有時既可以對應韓語熟語中的諺語和慣用語,也可以對應成語,這一點會對學習者在理解歇后語的含義上有一定的幫助。但是漢語歇后語與韓國熟語之間相對應的例子不僅數(shù)量少,而且在翻譯過程中它們之間的界線也很模糊,容易產生難辨易混現(xiàn)象。因此,對學習漢語的韓國人來說,整體了解歇后語的相關問題是非常重要的。 為了使學習者能夠更容易地理解而使用歇后語,本文在前人歇后語分類的基礎上,對歇后語的名稱、來源、語法功能等進行了系統(tǒng)的梳理,并提出探討了翻譯上的相應策略。
【文章來源】:遼寧師范大學遼寧省
【文章頁數(shù)】:34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一. 緒論
1.1 研究目的
1.2 韓中學者的研究概況
1.2.1 韓國研究概況
1.2.2 中國研究概況
二. 歇后語的名稱及來源
2.1 歇后語的名稱
2.1.1 文人歇后語
2.1.2 民間歇后語
2.2 歇后語的來源
三. 歇后語的類型及語法功能
3.1 歇后語的類型
3.1.1 喻意歇后語
3.1.2 諧音歇后語(語音雙關)
3.2 歇后語語法功能
四. 歇后語翻譯策略
4.1 歇后語與韓語熟語之間的關系
4.2 歇后語漢韓翻譯策略
4.2.1 本義歇后語的譯法
4.2.2 轉義(語義雙關)歇后語
4.2.3 諧音歇后語的譯法
五. 結論
參考文獻
Abstract
學位論文獨創(chuàng)性聲明
學位論文版權的使用授權書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歇后語的語義結構及釋義問題[J]. 李小平. 忻州師范學院學報. 2004(06)
[2]淺談成語、歇后語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J]. 徐曉敏,鄭印. 克山師專學報. 2003(02)
[3]關于“歇后語”的規(guī)范問題[J]. 李行健. 漢語學習. 2001(04)
[4]歇后語的文化內涵與翻譯策略[J]. 陳軍. 溫州大學學報. 2001(02)
[5]歇后語的分類與英譯[J]. 蔣磊. 安陽師范學院學報. 2001(01)
[6]歇后語的產生和發(fā)展初探[J]. 丁三省. 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86(03)
[7]歇后語是漢語獨有的語言現(xiàn)象嗎?[J]. 星全成. 文藝研究. 1984(04)
本文編號:2924193
【文章來源】:遼寧師范大學遼寧省
【文章頁數(shù)】:34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一. 緒論
1.1 研究目的
1.2 韓中學者的研究概況
1.2.1 韓國研究概況
1.2.2 中國研究概況
二. 歇后語的名稱及來源
2.1 歇后語的名稱
2.1.1 文人歇后語
2.1.2 民間歇后語
2.2 歇后語的來源
三. 歇后語的類型及語法功能
3.1 歇后語的類型
3.1.1 喻意歇后語
3.1.2 諧音歇后語(語音雙關)
3.2 歇后語語法功能
四. 歇后語翻譯策略
4.1 歇后語與韓語熟語之間的關系
4.2 歇后語漢韓翻譯策略
4.2.1 本義歇后語的譯法
4.2.2 轉義(語義雙關)歇后語
4.2.3 諧音歇后語的譯法
五. 結論
參考文獻
Abstract
學位論文獨創(chuàng)性聲明
學位論文版權的使用授權書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歇后語的語義結構及釋義問題[J]. 李小平. 忻州師范學院學報. 2004(06)
[2]淺談成語、歇后語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J]. 徐曉敏,鄭印. 克山師專學報. 2003(02)
[3]關于“歇后語”的規(guī)范問題[J]. 李行健. 漢語學習. 2001(04)
[4]歇后語的文化內涵與翻譯策略[J]. 陳軍. 溫州大學學報. 2001(02)
[5]歇后語的分類與英譯[J]. 蔣磊. 安陽師范學院學報. 2001(01)
[6]歇后語的產生和發(fā)展初探[J]. 丁三省. 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86(03)
[7]歇后語是漢語獨有的語言現(xiàn)象嗎?[J]. 星全成. 文藝研究. 1984(04)
本文編號:2924193
本文鏈接:http://www.wukwdryxk.cn/waiyulunwen/zhichangyingyu/2924193.html
教材專著